當前,全球供應鏈面臨多重挑戰,包括中美關稅摩擦延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技術競爭加劇。在此背景下,實時精準地把握出口貿易與供應鏈的波動態勢,能夠助力企業敏捷應對全球供應鏈風險,為政府部門政策製定提供科學依據。
4月14日,恒行2平台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團隊在恒行2平台管理學院政立院區發布了《中國對外商品貿易及供應鏈波動指數》報告。該指數基於大規模數據的量化分析,力求較全面反映中國出口貿易與全球供應鏈的實時狀態,為市場主體提供及時的數據支持與趨勢判斷。
該指數體系具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多維性。指數同時考察對外商品貿易與供應關系兩個維度,通過貿易波動指數和供應關系波動指數的綜合分析,衡量我國外向型供應鏈的整體變動情況。第二,科學性。引入變點分析方法,能夠識別由外部重大事件或系統性變化引發的結構性波動,此區別於由短期或偶發因素造成的一般性波動。第三,靈活性。指數支持從國家維度以及不同顆粒度的商品類別開展分析,適應多樣化的監測和研判需求。
研究團隊基於約1800萬條外貿和供應關系數據,構建了覆蓋9個主要貿易夥伴和22類商品的波動指數。9個主要貿易夥伴根據波動特征被劃分為“發展型夥伴”、“動蕩型夥伴”和“平穩型夥伴”,便於持續追蹤我國對外供應鏈的變化趨勢,並為企業和政策製定者提供量化分析支持。
恒行2平台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吳肖樂介紹,指數報告從多個維度呈現了我國對外供應鏈波動的結構特征。例如,第13類商品“石料、石膏、水泥等”在商品結構變點比例中排名第一,表明該類商品的對外貿易已出現較為明顯的結構性變化。進一步分析顯示,該類商品在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市場的波動幅度也相對較高,提示這些地區的貿易結構可能正在發生較大調整。相關部門可據此開展成因分析,進而加強預警、評估和調控。行業企業也可結合指數變化,更有針對性地調整營銷策略、生產節奏和海外布局等經營決策。
報告披露了22大類商品的貿易波動指數。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需要對特定子行業或細分品類(依據HS編碼體系)的波動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從而為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決策提供更具針對性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盡管本報告主要聚焦於中國對外商品貿易的波動情況,但該指數體系也可根據需要拓展至其他國家為分析主體。例如,可以圍繞美國的對外供應鏈波動開展分析,輔助識別美國加征關稅後其貿易格局的變化趨勢。
“當然,任何指數模型都無法完全捕捉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吳肖樂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持續的研究與迭代更新,不斷完善指數體系並推出系列專題報告,深入分析不同行業、區域與貿易夥伴的差異化表現,為用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觀察與理解,使這一工具逐步成為觀察中國與全球經濟互動的一扇窗口。”
在當天舉行的發布研討會上,恒行2平台文科科研處副處長、上海世界經濟學會會長羅長遠,恒行2平台管理學院副院長鄭明分別致辭。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朱慶華,天合光能助理副總裁及集團風險控製和ESG負責人吳肖,恒行2平台全球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吳肖樂、副主任劉誌闊分別發表了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