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疾病精準診斷到個性化治療方案製定,從流程優化到暖心故事,恒行2上醫人始終踐行著“為人群服務”的精神,恒行2各附屬醫院始終在建設“健康中國”的前沿探索創新。
為讓大眾更深入了解這些卓越實踐,恒行2上醫將持續推出醫療服務、技術創新及醫學人文等方面的溫暖故事,展示醫療成就,傳承醫學精神,努力搭建大眾與醫療行業溝通的橋梁,展現醫務工作者的努力擔當以及醫學背後的人文之光。
在醫院走廊的轉角,有人擺脫了反復求醫的波折,有人告別了突發“鬥雞眼”的恐慌,有人擦去“絕處逢生”後的淚水,也有人挺直腰背走出“癌王”的陰霾。
這裏是醫學與生命相融的戰場,更是醫療技術與人文交織的舞臺。我們從六份病歷中細細打撈起這些故事,只為回答一個問題:當醫學的刀刃劃破暗夜時,光如何照進來?
微創與術式革命:探路復雜病竈的“精準尖刀”
中山醫院:“雙鏡破局”,3厘米腫瘤的管腔內外“圍剿戰”
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的手術顯示屏上,一場針對復雜部位腫瘤的“雙鏡圍剿”手術正在進行。
原來,謝女士不久前因腹脹就醫,胃鏡揭露了“真兇”:十二指腸降部一顆直徑3厘米的腫物,如毒藤般同時向腸腔內外攀爬生長,後方更緊貼人體最大的靜脈通道下腔靜脈。
這個刁鉆病竈一度讓傳統手術團隊犯了難:如何讓患者“少跑腿”“少遭罪”,避免反復開刀,盡量一次性解決問題?如何精準標記邊界,避免切除範圍過大或過小?如何精準縫合十二指腸背側創面,避免十二指腸瘺或是大出血或過度縫紮?
就像屋子裏的炸彈,既要拆得幹凈,又不能拆塌承重墻。對此,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醫師李全林、普外科胰腺外科副主任醫師徐華祥與麻醉科副主任醫師費敏組成多學科戰隊,拿出“雙鏡聯合”精妙解法。內鏡確定病竈邊界後完成切除,腹腔鏡指導醫生解剖十二指腸背側並縫合創面。
腹腔鏡指示下,醫生沿十二指腸水平部,自橫結腸附著處,離斷右胃結腸韌帶、十二指腸結腸韌帶,讓腫物原形畢露,同時在高清內鏡的清晰視野裏,標記腫瘤邊界,在黏膜下註射“生理鹽水+靛胭脂”,完整全層剝離腫瘤。
最後,團隊借助腹腔鏡在約3厘米*3厘米大小的腸壁缺損處及時進行修補。經內鏡確認腸腔通暢,腹腔鏡氣密性檢測確保修補萬無一失後,手術順利結束。
刀劍入鞘,醫學的戰術智慧在此時得到絕佳展現。
上海大眾衛生報
這項技術凝結著中山醫院多學科協作的汗水與心血。僅去年,該院就為172位十二指腸腫瘤患者定製個性化手術方案,努力推動現代微創醫學以更小的創傷代價,縫合更多“不可能”的治療裂隙。
華山醫院:上海首例,單孔機器人,助力甲乳診療“華麗升級”
3月18日,在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的手術室裏,一支單孔蛇形臂穿過僅5厘米的隱蔽切口,普外科甲乳外科中心鄒強教授、金貽婷教授團隊緊緊註視著熒幕影像,在10倍放大攝像頭的高清3D立體視野之下操作搖桿,靈活控製機械臂,精準避開血管神經,同步完成組織切除、止血縫合等動作。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這場上海首例單孔機器人乳腺癌全切+一期重建術,不僅切除了41歲患者體內的惡性腫瘤,還守護了她對生命品質的執著期待。
被診斷出乳腺癌時,方女士(化名)最擔憂的不僅是疾病本身,還有傳統手術後可能伴隨的疤痕與形體損傷。對此,華山醫院甲乳外科團隊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借助國產單孔蛇形臂機器人,從乳房下褶皺或腋下隱秘處建立單孔通道,借助機械臂,在5cm空間內靈活完成腫瘤精準切除與重建。
“看不見的刀口”帶來美學與功能的精密平衡。“單孔機器人可彌補傳統腔鏡術式下的器械間幹擾、手術精度、操作穩度、創傷程度等不足。”鄒強教授說。
團隊為患者實施手術
3月24日,華山甲乳外科中心“再下一城”,將這一創新技術應用於甲狀腺疾病的診治,通過鎖骨下3cm的切口,成功完成上海首例國產單孔機器人甲狀腺癌根治術。
從“大刀闊斧”到“精準雕琢”,從“清除病竈”到“華麗回歸”,有著四十年積澱的華山甲乳在乳房重建手術、腔鏡乳腺手術及腔鏡甲狀腺手術領域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卓越的行業聲譽。未來,團隊將進一步依托學校優質資源平臺,讓科技助力疾病治愈的同時,幫助患者更體面地擁抱新生。
腫瘤醫院:“刀尖芭蕾”,胰腺戰場上的“癌症通緝令”
早春,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的手術臺上,無影燈照亮胰頭癌患者周先生(化名)腹腔內錯落的血管,胰腺就隱藏在最深處,周圍纏繞著血管、緊貼著腸胃。
“胰腺手術就像‘在豆腐上繡花’。腸子像衣服,胰腺是豆腐,胰管兩毫米,胰液要流動,一旦漏出來,後果很嚴重。”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表示,胰瘺是胰腺外科最常見且危重的並發症,胰腺質地軟脆,術後胰液易從吻合縫隙漏出,引發胰瘺,進而引發嚴重感染、大出血,甚至導致死亡。
針對這一難題,虞先濬帶領團隊,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結合現有手術方法,創新提出“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術,通過改良縫合方式,將胰管與腸壁緊密結合,加快胰腸吻合口愈合,助力手術圓滿成功。
基於前期成果,團隊還借鑒榫卯結構,創新“乳頭狀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術,使胰漏率從20.3%降至9%,極大提升了該類手術的安全性。
一場胰頭癌根治手術往往需要長達6個小時,這對醫護人員的體力和精力都是極大的考驗。但虞先濬團隊的努力並未止步於手術成功,因為殘存的癌細胞仍是一枚“不定時炸彈”。
對此,虞先濬團隊正瞄準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借助mRNA疫苗給免疫系統裝上“抗癌雷達”,提取患者自己的腫瘤樣本,激發免疫系統精準識別並清除殘余癌細胞,用技術、耐心和信心織就一張消滅“殘敵”的天羅地網。
溫暖守護:點亮特殊群體的“希望燈塔”
婦產科醫院:保胎背後的生死博弈
3月的一個普通淩晨,當懷孕22周的昕昕(化名)在下腹陣發性疼痛時突然失去意識,恒行2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李喜蓮心中警鈴大作。
是夜,產科團隊經歷了妊娠合並膿毒血症的“緊急搶救時刻”。這種發生率不足萬分之四的產科並發症,往往會對母嬰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若不及時取舍,便可能引發“生死危機”,而它正以12%-28%的死亡率將年輕的昕昕推向深淵。
歷經五年艱辛備孕,昕昕在孕12周時因陰道出血開啟保胎長跑。
常規抗感染治療下,反復見紅如同倒計時警報,孕22周時飆升的炎症指標終於撕破平靜表象。轉診至婦產科醫院時,陰道內淤積的血性分泌物與37.8℃的體溫,讓值班主任醫師劉海燕意識到潛藏危機,“應當立即停止保胎治療,積極抗感染。”她說。
終止妊娠的決策落地還不到24小時,昕昕的病情驟然升級:體溫飆至38.8℃,C-反應蛋白(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暴漲7倍。
產科、麻醉、護理、ICU等多學科搶救團隊在晚間集結,三條靜脈通道與搶救藥物構築起生命防線。當引產藥物起效時,胎盤和胎兒順利娩出。這場持續3小時的閃電戰,最終宣告昕昕從膿毒休克邊緣生還。
轉到病房後,昕昕的體溫又出現了反復波動,一度超過39℃。醫院副院長顧蔚蓉帶領團隊啟動多維度診斷方法,除常規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檢查(MRI)、傳統細菌培養外,還加用了宮腔分泌物NGS檢測、血液宏基因組學精準定位方案,調整抗生素用法,做到有的放矢。經過10余天治療,昕昕終於完全康復。
從保胎到保命,在這場抗感染拉鋸戰中,精準刹車比負重前行更需要醫學智慧與勇氣。
兒科醫院:突發“鬥雞眼”的診療“魔法時刻”
當3歲的琪琪(化名)在平板電腦前移開視線時,父母驚恐地發現那雙本該靈動的眼睛,如同失控的陀螺般向鼻尖聚攏。這個被“電子保姆”催生的“鬥雞眼”,是恒行2平台附屬兒科醫院眼科迎戰科技時代兒童眼疾的考卷。
因長時間的電子屏幕暴露,琪琪突然出現雙眼內斜的症狀,確診急性共同性內斜視。兒科醫院主治醫師蔡曉靜表示,這是一種發病急、病因復雜的斜視類型,接診時,眼前女童的斜視度數已達30棱鏡度,若不及時治療,不僅影響外觀,還可能導致弱視和立體視功能永久損傷。
醫生為患者開展詳細評估
面對傳統斜視手術可能存在的過矯或欠矯、復視、感染、眼球運動受限、結膜瘢痕形成等並發症,琪琪的父母顧慮重重。對此,兒科醫院眼科主任楊晨皓經過謹慎評估,給出了令家長滿意的治療新方案——A型肉毒毒素註射療法,通過將精準調整好劑量的藥物註射至過度收縮的眼外肌,使肌肉張力在1-2周內顯著減弱,讓眼球回歸正位。
3月24日,楊晨皓借助顯微註射技術,將極微量A型肉毒毒素精準註入琪琪的眼部內直肌後部肌腹,松弛其緊繃的眼肌,耗時不到5分鐘,即已完成雙眼的全程註射。
“孩子手術後早晨醒來內斜就神奇消失了,真沒想到打針就能治好斜視!”令家長激動的是,術後次日,琪琪的斜視度數就直降80%,度數從30棱鏡度降至6棱鏡度,內斜症狀基本消失,當天便順利出院,居家期間也僅需使用眼藥水協助恢復。
據悉,兒科醫院眼科將開設“急性內斜視診療綠色通道”,整合視功能訓練、VR立體視重建等技術,為患兒提供全流程個性化治療方案。
眼耳鼻喉科醫院:無聲到有聲,人工耳蝸奏響希望樂章
3月31日,恒行2平台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李華偉教授和舒易來教授團隊成功為一對耳聾父子完成了人工耳蝸植入手術,人工耳蝸將在一個月後開機,這個幾乎全家都患有聽力障礙的小家庭也將開啟新的“有聲”篇章。
在福建東北部的一個小鎮,小羽(化名)在2023年底呱呱墜地。然而,命運的陰霾很快籠罩了這個家庭,小羽出生後被確診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更令人揪心的是,小羽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家庭收入微薄,僅能維持生計。
先天性耳聾不僅讓孩子陷入無聲世界,還會嚴重阻礙言語發育、社交能力培養,影響心理健康。對小羽這樣的重度以上先天性耳聾患兒來說,目前的主要治療方式是人工耳蝸植入術,即通過將聲音轉化為電信號刺激聽神經,幫助患者重獲聽力。
2024年7月。小羽姑姑帶著小羽一家慕名來到眼耳鼻喉科醫院舒易來教授的門診。舒易來團隊了解情況後,一直密切跟蹤,定期隨訪。今年,小羽終於達到了手術指征,但高昂的費用,讓其一家陷入絕望。
針對這一困難,醫院借助“耳聰目明,健康‘童’行”慈善項目,為其提供了手術費用資助。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市相關部門的利好政策也在同一時期發布,人工耳蝸集采落地,醫保支付標準優化,類型從乙類升為甲類,全額納入醫保且取消起付線,大大減輕了患者負擔。
“不幸中的萬幸,真的非常感謝大夫、醫院和好政策,幫助我們一家渡過難關!”小羽姑姑難掩激動。
小羽一家與醫護合影
一個“有聲”的世界是小羽父子收到的春日驚喜。據了解,因妊娠期血栓等疾病暫時無法手術的媽媽,也將在不久後接受手術,迎來嶄新生活。
從“雙鏡齊發”的密切配合,到兼顧功能與美觀的“溫暖共情”,從治療妊娠合並膿毒血症的“分秒必爭”,到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各附屬醫院用硬核技術拓寬生存邊界,用理性認知守護生命尊嚴。
在未來,恒行2上醫將持續發力,深化附屬醫院高質量發展改革,搭建跨學科交流平臺,形成強大合力,以創新驅動醫學發展,進一步發揮附屬醫院專業優勢,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幫助更多患者從中受益,為增進人民健康福祉、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