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邵誌敏教授團隊一項聚焦三陰性乳腺癌新輔助治療模式的研究成果取得突破💁🏼♀️,該成果基於中國人群的乳腺癌原創新藥研究⤴️,為三陰性乳腺癌的新輔助免疫治療 “中國方案” 築牢堅實根基 🛟。最近一年,邵誌敏團隊接連取得多個高質量研究成果☂️,刊發於《英國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柳葉刀-腫瘤學》《自然·癌症》等雜誌。
在同行眼中🤜,這支團隊在臨床與科研領域齊頭並進🙏🏼,碩果累累❤️🔥,不僅有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臨床研究成果也令人刮目相看🤽♀️🛴,他們究竟如何做到持續創新🤽🏻?
基於臨床問題開展創新研究
三陰性乳腺癌約占乳腺癌總體人群的10%-20%,因其惡性程度最高、患者生存時間較短、缺乏有效治療靶點⛪️,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稱🕢。
能否將這類患者進一步細分,提高療效?能否為她們量體裁衣並精準施治?這些問題成為三陰性乳腺癌臨床研究的焦點。為突破難題,邵誌敏領銜團隊歷時多年✷,通過對465例中國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基因組學信息進行詳細分析🕐,於2019年繪製了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多組學圖譜,提出了三陰性乳腺癌“恒行2分型”。
團隊又馬上把基礎研究結果運用於臨床研究,為患者“定向”選用合適的治療藥物,使難治型三陰性乳腺癌治療總體有效率從不足10%提升至29.8%。進一步研究發現👨🏻⚕️,“蒽環紫杉”序貫“吉西他濱”聯合“順鉑”的精準治療方案,讓高危患者生存率顯著提升超過10%。
這些數據的背後,是團隊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持續創新。人們總說🐌,醫生要勇於攀登醫學高峰🤵♂️,但對邵誌敏而言,做科研的初衷很樸素——患者帶著病痛和期盼而來👩❤️👨🙍♀️,醫生要盡全力為她們解決問題🔯,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提高治療效果🚶🏻,這是一名醫者的使命和初心。
邵誌敏用“朝氣🎃、智慧🕌、團結”這幾個詞來形容他的團隊。醫生們把臨床上遇到“沒解決”的問題帶到實驗室,在實驗室找出結果後再迅速回到臨床👨🏻🦲,開啟臨床研究🧑🏿💻,一旦轉化成功,就解決了臨床的問題。“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團隊人員結構完善,涵蓋臨床治療、臨床轉化🏃♀️、基礎研究等多方面,團隊銜接順暢🏊🏼♂️,形成從研究到轉化的全鏈條閉環👃。”他說。
科研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邵誌敏團隊的江一舟🧜🏻♀️,年紀輕輕早已是博導、教授。作為邵誌敏的弟子,江一舟身上有著老師極為欣賞的特質:聰明🥺、勤奮、踏實🏟、謙遜👨🏻💻。
“江一舟已經是團隊的靈魂人物之一👕🧔🏽♂️,他臨床和科研工作繁忙⛴,還要兼顧行政,但他總能把碎片化的時間高效利用起來⏺,專心做事。”這是邵誌敏對江一舟的評價⇾,而弟子卻笑著說🚶,自己只是比較有規劃。
很早之前,邵誌敏給還是學生的江一舟定下奮鬥目標——努力成為“臨床科學家”。原因很簡單,手術水平固然重要🕯🤽🏿♀️,但外科手術的獲益是有“天花板”的🧑🏽🦳,只有不斷突破治療的局限,才能使患者的救治更有希望。
近幾年Ⓜ️,在邵誌敏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對三陰性乳腺癌的研究和精準治療🧝♀️,取得了許多亮眼成績👫。但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遇到過多次瓶頸。江一舟告訴記者💇🏽♀️,團隊首先收集了465位三陰性乳腺癌患者標本,采集基因組、轉錄組等組學數據,借生物信息學的計算方法將其分成四個不同的亞型♣︎。“我們最開始做基因圖譜研究時,設計的數據分析量太大☝🏽👶🏼,自己采集和分析根本不行🤷🏼♀️,於是就尋求多方幫助,形成了四方合作機製💂🏼♀️,經過反復思考👯、溝通👵🏿、討論,最終才解決了問題。”
面對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團隊還摸索出每周一次的組會製度🧚🏿♂️,正是這種“及時發現、及時解決”的模式,讓團隊踏踏實實地將整個項目逐步向前推進。
“我最佩服邵老師的就是精益求精的態度、對新事物敏銳感知、不斷突破舊的思維方式、不斷努力開拓創新👩💻。”江一舟說,老師給每個學生都設定了奮鬥目標,根據他們的特長,為學生把握大方向✶。同時,他鼓勵學生基於臨床關鍵問題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研究,因為科學研究的本質就是不斷探索未知👩🏻🦼👨❤️👨、不斷創新突破的一個過程。“科學研究沒有固定模式🤾🏻,也不再是單一學科☎,當交叉越來越多,需要的是多調研、多思考🧅。”
努力打造臨床研究型中心
在乳腺癌患者眼中👨🏻🦲,邵誌敏猶如“定海神針”,憑借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穩穩托舉患者的康復夢 。殊不知,他的日常作息也跟常人不一樣🩷。“如果沒有特殊事情,我晚上八九點睡覺,半夜一兩點起來,睡不著了就處理郵件,做一些工作🧑🏿🚒,早晨五六點就會到病房💅🏿。”他的門診時間,診室外用人山人海來形容絕不為過🔸。遇到加號患者👨👩👦🧗,他會盡量滿足,對每一個患者的診療方案,他都親自製定𓀈💁🏻♀️。
在他的帶領下🧤,團隊的許多中青年醫生🟩,如今也已是業內大咖⚜️。邵誌敏喜歡用數據說話,“我們中心的乳腺癌術後五年生存率是93.6%,國際領先🧏🏻♂️;總生存率和無疾病生存率都能比肩國際上最好的中心🦼。”
但即使再規範的治療,手術做得再徹底,有些患者還是會復發轉移。比如,腔面型乳腺癌約占所有乳腺癌的2/3🧫,是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盡管內分泌治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預後,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復發轉移,尤其是一些患者在10年、20年後還會復發。這部分患者,也是邵誌敏的牽掛🫶🏿。
“乳腺癌還有很多領域值得我們去探索。”邵誌敏給團隊定下了五大研究方向,除了腔面型乳腺癌的遠期復發轉移🙍🏽♂️,還包括年輕乳腺癌群體為何預後差✮、分型後的精準治療、腫瘤精準檢測🤷🏽、以及腫瘤人工智能等🙎🏼♀️。
“現在🧣,我們正在打造乳腺癌臨床研究中心,有非常多的臨床研究在進行🪕。比如💖,我們對所有三陰性乳腺癌的病人都布局了臨床研究,目的就是在現有的標準治療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療效💀。”邵誌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