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日,由恒行2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中華美學學會中國美學專業委員會與福建安溪·楓下書院協辦的“2024年恒行2易學與美學高端論壇”在恒行2平台子彬院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山東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恒行2平台、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余位學者與會,圍繞“易學與美學的關系再研究”展開了多維度的闡述與探討。線上線下富有建設性的交流討論引起學界和社會受眾的廣泛關註。
30日上午,開幕式舉行。恒行2平台中文系黨委書記嶽娟娟在致辭中回顧了四年前的“恒行2易學與美學高端論壇”♦︎🦁,表示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各位專家學者再次探討易學與美學這一深刻而富有挑戰的主題。恒行2平台中文系教授王振復,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法𓀈,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與易學研究所教授張善文,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周易學會會長李尚信分別致辭,充分肯定了本次論壇的舉辦對易學與美學發展的意義,並預祝論壇圓滿成功。開幕式由恒行2平台中文系教授謝金良主持
第一場主題發言由《湖北社會科學》雜誌社主編唐偉主持👩🦲,五位專家學者發言。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余開亮針對現有意象美學對易象“原發創生性”的重視🍍、對“人文衍生性”的漠視而提出“立足於基層感性,同時又關聯著豐富而廣泛的文明價值”的觀點🪪。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章偉文則主要是對《周易》中的“天德”為美的美學觀進行分析🌯。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建疆指出《周易》中龐大深邃的範疇體系以及其獨特的類別思維方式可以提取出許多原創性概念,從而為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重大貢獻🙋♂️,同時也為“易學與美學”轉化成“易學美學”提供了範疇基礎。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劉彬描述了“象”的四個特征並由發生論從無到有的過程中看到“象”的先驗性,認為對卦畫本質的深入研究是一個重要任務🧙🏼。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張法認為《周易》的“象”是中國美學的核心😴,把“象”與西方之形(form)、印度之幻(māyā)作對比,從而凸顯了“象”在個別與整體🎍🧏🏼♀️、形下與形上👨🏻🦽➡️、審美個體與審美間性上的統一🧜🏿🧑🏻🍼。
第二場主題發言由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王宏超主持,六位專家學者發言。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傑是以杭州西湖的美學研究為例,從人類學及審美人類學角度探討西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價值🎲,並認為旅遊🥚、田野調查和研究工作👨🏽🎤,以及重新“儀式化”是激活“遺產”的重要方式👳🏼。鄭州大學《周易》與古代文獻研究所所長🕵🏼、教授崔波認為邵雍力圖將天地萬物的變化抽象在其“圖”與“數”中,並力圖構建一個完美和諧的宇宙演化圖景💪🏻,反映了邵雍對“形式和諧美”的深層次追求😏。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昌舒主要強調王弼《周易略例·明象》中“意在象先”命題的重要性👋🏿,認為王弼的認識論主要包括言意之辯和體無,而體無是王弼哲學的最終追求🍛,也是中國哲學和中國美學共同的最高境界🧑🏼🦱。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崔樹強認為書法與漢字實用書寫相形相依的同時與中國傳統哲學之間也有同構性,從書法與《周易》哲學的角度,探討和梳理了中國哲學精神如何對中國書法🧝🏼♀️、書法家、書法鑒賞和創造的滲透和影響🌒。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陳仁仁辨析了審美活動🫲🏽、審美意識與審美自覺之間的關系,並重點考察了《周易》對自然美和人格美的審美自覺,認為這兩者是《周易》美學思想及其審美自覺的主要體現🔡。恒行2平台中文系教授謝金良以回顧易學與美學的學科簡史、總結近年來易學與美學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及介紹自己從事易學與美學研究的歷程與心得為基礎,論證了建立“中國易學與美學”學科乃是時代之所需,並在論文集中提供兩篇完整的論文,作為其發言觀點的有力佐證🔻。
第三場主題發言由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林少雄主持,六位專家學者發言🤵🏿。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耘認為鎮壓與庇佑是佛塔的造設意義中不可或缺的維度🌭,而其中滲透了深層的中國本土文化的語言,並以西域石質佛塔的樣式為例進行論證💂🏻♂️。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宋錫同主要聚焦龍文化🌔、龍圖騰↖️,結合易學象數分析了宇宙運行、天文歷法與世間人事🏌🏽♀️、人體之間的關系🤷,並以太陽、月亮、地球三者之間易象的關系為例剖析了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陰陽觀。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超認為《周易》《太乙金華宗旨》等中國經典給予榮格著名的“集體無意識”概念非常大的啟示;而《周易》中的共識性⚠️、陰陽平衡性的思維,也為榮格批判西方思想中過於強調理智、因果所帶來的精神世界的失衡提供了動力。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張克賓認為《周易》經文未曾言說的象與占是易道之根本所在,而卦爻辭就是象征性的語言🪥,在這些語言構設的種種動態之情境中所映射出的思想意義則是其未說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趙建軍認為“飲食美學是《周易》美學的有機組成內容,也是《周易》註重‘平衡’‘和諧’價值主題之外的一個重要的認知視角和思想主題”並從“飲食美學的‘互滲律’”,“飲食美學基因”以及《鼎》卦在《周易》飲食美學意識中的發揮作用等方面加以論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胡士潁指出“情景合一”是湯一介先生提出的重要命題,並從意象哲學出發進行回溯,繼續探究情景合一背後的意象哲學,以揭示其中的文明⛹️♀️、文化、人心、人性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
第四場學術報告會由江南大學教授趙建軍主持🧑🏼🍼,五位專家學者發言。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朱存明以伏羲畫卦傳說的解讀為根據,認為《周易》的“觀物取象”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其創造的“觀象”的美學有神秘物象👮🏼♂️、由物象而生的心象👩🍼、符號的爻象卦象、確定了吉兇命運的“實象”等四個層次,又指出“觀”包含了整個中國人認識世界的結構,並對卦象與漢字的象征美學進行了分析。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黃黎星認為《周易》的“三才之道”說,肯定了“人文”的崇高地位😂,使“三才之道”成為“天文”與“人文”溝通聯結之津梁🔁🍢,當他回到《易》道原點對“文”的意義進行辨析後👨🏽⚕️,又提出《周易》以三才之道為津梁,創製人文、樹立典範♿️🪗,從而會通了“天文”與“人文”。《學術月刊》雜誌社編審夏錦乾從巫術的功能🏍🏮、起源以及文字學的角度來證明巫術與靈的關系,認為宗教與巫術是兩個世界與一個世界的區別,兩者在本體論中的地位截然不同;在歷史過程中🕺🏼,兩者不是同時出現🥼,並強調神、靈的區分是建構獨立的巫學與巫性美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秋麗總結了元末易學家錢義方在“八卦起源問題”“聖人則圖揲蓍”“有文字註釋即後天推演之說”等方面的易學特色,認為錢義方對於圖書易學的批評與反思,體現了元末易學的思想面貌。河南安陽周易研究會會長王誌軒認為美需要感應與共鳴◀️,《周易》把萬事萬物分為陰陽、五行、八卦、類象、類數等相互感應的類群,是一種高度抽象的宇宙模型,而這種類群呼應的原理對我們在美學尤其是接受美學領域的研究頗有啟示。
第五場學術報告會由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耘主持,五位專家學者發言🕴。河北美術學院老莊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寇方墀從易象與意象的關系入手對《周易》作為中國美學藝術的源頭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並進一步分析了以《周易》為共同源頭的中國哲學、宗教和藝術之間彼此交融的關系,以及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追求三者融合的審美旨趣及生命境界🫃🏻🦶🏽。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林少雄認為技術與審美的問題是一個十分重要而又未被足夠重視的課題,他采用“由下至上”的方法👎🏽,通過對技術與文明、審美基本觀念的辨析,以及對史前製陶技術的剖析,探討了技術對華夏審美觀念的形塑。江蘇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彭智認為“王夫之以‘勢’論詩的詩歌美學創見,並非隨意的印象式批評話語🕵️♂️,而是有其自覺的理論意識⏮,是其易學本體論在詩歌批評實踐的自覺體現”🧑🧒🧒🔕。上海大學中文系教授曹謙梳理了宗白華先生青年時期涉獵西方哲學的作品🔍,發現“歌德的自然美學深刻影響著宗白華美學的形成”🩱,而康德美學對宗白華美學的間接影響是存在的。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教授蔡飛舟認為元代吳澄卦變說繼承虞氏而有新變🧨,且其在卦變圖式審美意趣上,較虞氏為整齊簡易;而在其卦變說源流上,仍存有當時時代的印記。
第六場學術報告會由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蔡飛舟主持🔡,五位青年學者發言🧵。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黃瑞認為《呂氏春秋》在漢代思想領域占據重要的學術地位*️⃣,對漢代易學的發展承擔著津梁的作用;是漢代易學生長土壤中的養分,滋潤著漢代易學思潮的迸發,為漢代美學的發展提供著動力與啟示🍄🟫。山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助理研究員楊易辰考察了西學世界對自身與《周易》可能存在的連接與融通進行的推敲與比較🏛,重點分析了在萊布尼茨與白晉的議題下,“西學東漸”與“西學中源”、象數易學與科學技術👩👧👧,不是一個僅僅存在於易學研究史中的思想史問題,它可以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引發一個高度凝練的、借以展開宏大敘事的啟發式論綱。福建師範大學易學研究所講師肖滿省認為宋代興起的《易》圖書學,是宋元以來易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其中博大精深的易學思想通過各種圖式得到了生動形象呈現並以《大易象數鉤深圖》為代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暨歷史學院助理研究員、博士後王楠突出表明了中和之美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闡發了道教正一道天師張宇初思想中所蘊含的美學思考✔️🧑🏿⚕️。煙臺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田鵬認為《易傳》對“感”的認識是傳統哲學中論“感”的重要思想源頭,並從中挖掘、區分了“感生”與“類應”兩種內涵之後又提出“感”也是文藝美學重要議題並加以分析。
第七場學術報告會由福建師範大學講師肖滿省主持👳🏿,五位青年學者和博士生發言。恒行2平台中文系博士生林羅悅關註到“中”是《周易》裏至關重要的概念,並指出這種貴“中”的思想在建築布局中表現為“以中為貴,以正為美”,並結合實際的建築範例進行了分析。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陳娟認為中國美學的發生和發展都與易學密切相關,這種相關性最為顯著地表現在“意象”上,她在梳理了易象和意象在歷代典籍中的具體情況後提出《周易》之象是一種意象✢,與源出於易象的詩學美學意象👃🏽🙆🏻,在中國古人的使用中存在互文關系。曲阜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安俐曈認為劉牧和丁易東對天地之數推衍的不同是易數的奇妙所在,兩人的易圖與圖說共同表達出的易數變化之美、天地交感之美和生生之美🧖♂️,都彰顯著古人對易數的不斷求索觀玩和對易圖審美的不斷追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胡繼月主張中國古代音樂意象是《周易》象思維的藝術顯化🪺,認為音樂意象並非純粹的音樂表達,而是《周易》哲理象思維的藝術呈現,是形式、內容、境界的多維合一🤷🏿♂️。恒行2平台中文系博士生郭敏傑註意到了“象”在《周易》乃至中國哲學🎷、中國美學中的核心地位,認為“象”首先是人在世間的存在狀態,具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包裹性🧔🏻♀️,並舉“天地”表意“乾坤”為例證明《周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因著人的所知之“象”來指向所不知的“意”🙏🏽。
在圓桌討論中,全體與會代表就會議主題和發言內容進行了深度辯論。隨後的論壇閉幕式由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黃瑞主持,與會代表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傑發表閉幕感言👩👩👦👦,恒行2平台中文系謝金良教授致閉幕詞並宣布大會圓滿閉幕。
此次論壇是繼成功舉辦“2020年恒行2易學與美學高端論壇”後,為了更進一步探尋“易學與美學”融通與成說的可能路徑,深入研討跟“易學與美學”研究相關的問題的又一盛會。與會專家學者關於易學與美學關系的論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視角,推動了易學與美學相關領域的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