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速遞】金秋碩果👮🏼‍♀️🧑!恒行210月科研成果上新

作者:攝影: 視頻🪓: 來源⛔: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時間🪓🤥:2024-11-30

恒行2平台科技工作者10月取得多項成果和突破,一起來看看吧👩🏼‍🚀。

科研獎勵

1.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出爐,恒行2共22項獲獎

10月23日,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出爐🏂🏽。本年度我校再創佳績,獲獎項目共計22項🧑‍🏫🏋🏻,其中一等獎8項,二等獎12項,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2項。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為歷史最好成績;集成電路領域連續三屆獲得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2項🍄,全市唯一。

新聞鏈接:/2024/1023/c4a142659/page.htm

2. 大數據研究院鄔江興院士團隊4大原創技術入選“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

10月11日,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中國信息與電子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和香港同步發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新質生產力技術備選清單(2024)”。鄔江興院士團隊4大原創技術“變結構擬態計算技術”“可信內生安全”“多模態智聯網絡技術”“軟件定義晶上系統”入選“清單”🙍🏻。

新聞鏈接🧑‍💼:https://ibd.fudan.edu.cn/9e/24/c24062a695844/page.htm

3. 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邱錫鵬獲“CCF青年科技獎”

10月12日🏸,中國計算機學會公布2024年度“CCF青年科技獎”評選結果👩‍🚀,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邱錫鵬教授獲得2024年度“CCF青年科技獎”。邱錫鵬教授獲得的“CCF青年科技獎(CCF-ACM Award for AI)”(原“CCF-ACM人工智能獎”)旨在表彰在人工智能理論👩🏻‍🔧、技術或應用方面做出傑出貢獻,且在中國工作的專業人士。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55z4lB9BD_uxH4REKEwpsQ

4. 現代物理研究所陳金輝研究員榮獲2023-2024年度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

在10月10日至13日於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中國物理學會秋季學術會議上🌹,恒行2平台現代物理研究所陳金輝研究員榮獲中國物理學會吳有訓物理獎🍌。陳金輝研究員主要從事中高能核物理實驗研究→,在探索宇宙早期新物質形態——誇克膠子等離子體和反物質探測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新聞鏈接🤷🏻🫙:https://imp.fudan.edu.cn/9e/2d/c45420a695853/page.htm

科技成果轉化

1. 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宋少莉教授領銜的“泛實體瘤靶向診療一體化放射性藥物項目”專利技術成功轉化

10月30日,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科研創新成果轉化再獲新突破,核醫學科主任宋少莉教授領銜的“泛實體瘤靶向診療一體化放射性藥物項目”專利技術成功實現轉化,該項技術可將30余種惡性腫瘤的診斷效能提升30%-40%,且可以實現對應靶點的精準核素治療。這也是我國首個泛腫瘤類型的靶向放射性診療一體化藥物專利技術的院企轉化👷🏻‍♀️,成果轉化簽約總價待所有裏程碑達成後最高可達人民幣5,000萬元。截至目前,已經有1,800余患者從這項技術中受益。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farTwGWA8rDdHwuu8h42EA

數學物理領域

1. 物理學系張鵬飛與合作者提出了利用全計數統計的奇異性區分量子相的方案

Mott絕緣體相與超流體相中全計數統計行為對比

10月10日💝,物理學系張鵬飛與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合作者共同提出利用全計數統計中的尖點奇異性來區分有序相與無序相的方案🐿。研究以玻色-哈伯德模型中的超流態到莫特絕緣態的量子相變為例,結合解析理論與數值模擬🟦,揭示了當子系統的大小足夠大時💒🦻🏽,FCS在超流相中作為相位角的函數會表現出明顯的尖點奇異性🧑‍🦲,而在莫特相中則是光滑的。這種奇異性的出現被解釋為不同半經典的渦旋構型之間的一階相變。該研究的理論預言不僅豐富了研究領域對量子相變的理解,也為超冷原子系統和超導量子比特平臺上的相關實驗提供了新的方案🛶。相關成果以“Distinguishing Quantum Phases through Cusps in Full Counting Statistics”為題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新聞鏈接❤️:https://phys.fudan.edu.cn/9b/bb/c7609a695227/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241720 

2. 物理學系劉韡韜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氧化物液相水界面的非常規反應路徑

10月14日,物理學系劉韡韜教授課題組基於課題組之前提出的非線性光學傳輸矩陣方法,借助光腔結構的局域場增強效應,開發了運用和頻振動光譜(SFVS)原位探測液相水界面的實驗方法。課題組與法國Université d'Évry-Val-d'Essonne的Marie-Pierre Gaigeot教授團隊開展合作,運用第一性原理分子動力學(AIMD)模擬結合Metadynamics研究了該界面💇🏽‍♂️,揭示了一種全新的反應路徑:當具有較低pKa值的矽醇基團去質子化時🌠👩🏼‍🎓,會對臨近矽位點產生親核攻擊(nucleophilic attack),導致一種非常規的🧛‍♀️、五配位的矽物種形成。這些模擬結果經過了大量不同初始二氧化矽表面結構模型的檢驗,定量的DFT計算成功再現了原位光譜中的共振峰移、表面覆蓋率、以及離子濃度依賴關系等。更重要的是🫲🏼,這一新的反應路徑為該界面研究中長期存在的多個爭議問題提供了新的理解,也與針對界面水一側的最新譜學發現有著很好的契合,將這一自然界最廣泛存在的固液界面的認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相關研究論文以“Unconventional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an oxide surface in water unveiled by in situ sum-frequency spectrosco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

新聞鏈接:https://phys.fudan.edu.cn/a7/c2/c7609a698306/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57-024-01658-y 

3. 物理學系黃吉平課題組設計並製備了基於熱損耗的新型熱非互易超構材料

熱損耗輔助的熱非互易超構材料。(A)常規熱非互易的應用場景示意🌨。(B)原理圖🦹🏼。在自然材料構成的不對稱結構上,引入不對稱熱損耗,打破了熱傳導固有的空間反演對稱性,實現了可重構的整流比輸出🤹🏿,即實現了可調的非互易熱傳遞💈。(C)熱非互易的寬溫區適應性。

10月24日,物理學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黃吉平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熱損耗輔助的熱超構材料,其通過將無用的熱損耗轉化為有用的調節工具,實現了可重構、零能耗🈴、寬溫區的非互易熱傳遞。相關成果以“Reconfigurable, zero-energy, and wide-temperature loss-assisted thermal nonreciprocal metamaterials”為題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1, e2410041121 (2024)]。

新聞鏈接:https://phys.fudan.edu.cn/a6/1c/c7609a697884/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0041121 

4. 航空航天系鄧道盛🧑‍🦳、胡曼團隊實現了懸浮光熱氣泡的自發水平振蕩

(a)實驗示意圖🚻;(b)高速相機觀察到光熱氣泡的震蕩;(c)機理示意圖;(d)氣泡在面內轉動。

10月24日,航空航天系鄧道盛▶️、胡曼課題組在前期研究光熱氣泡在垂直方向上的周期性彈跳運動模式的基礎上[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5749 (2022)],進一步報道了一種懸浮於固/液界面上光熱氣泡的自發水平振蕩運動模式。該研究提出✩,氣泡的自發振蕩是由於熱浮力流在固壁面處形成的駐點流產生的驅動力,以及激光光場分布形成的熱馬蘭戈尼流產生的恢復力,協同作用所致。這一發現為微納米機器人等領域的自驅動技術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應用啟示🈴。該研究成果以“A hovering bubble with a spontaneous horizontal oscillation”為題🫢,發表在PNAS《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新聞鏈接🤰🏿:/2024/1106/c2463a142980/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pnas.org/doi/epub/10.1073/pnas.2413880121  

5. 物理學系晏湖根、光電研究院黃申洋團隊發現全新偶極激子🚭,成果發表於Science

10月31日👨🏻‍🦲,物理學系晏湖根、光電研究院黃申洋團隊與合作者在人為堆疊的旋轉角度為90°的黑磷同質結中發現了一種全新的偶極激子。這種激子無需依賴隧穿效應🐽,天然具有強大的與光相互作用能力,甚至在室溫下的光學吸收率超過1%,能被紅外吸收光譜輕松探測。相較於傳統材料中的偶極激子👨‍👩‍👧‍👦,新發現的偶極激子具備多種新奇特性🕵🏿,為多體物理等領域拓展了探索空間。該成果以“Bright dipolar excitons in twisted black phosphorus homo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Science👱👖。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R3UKXDSaf3o9SD2QHQhslA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2977

化學材料領域

1. 高分子科學系閆強團隊發展出對痕量生物信號具有非線性放大響應能力的聚合物納米組裝體

(a-c)聚合物的傳統信號響應模式(1-to-1和1-to-N)🌽;(d)通過調節納米碗膜凹陷度實現對生物信號的非線性響應模式(1-to-Nα)。

10月2日,高分子科學系閆強課題組發展了一類聚合物非球形囊泡組裝系統👂🏼,通過精確控製碗形囊泡的膜凹度(σ),實現了對生物信號“1-to-Nα”的指數型非線性放大效應,並以此構建了能夠對生物痕量SO2氣體信號進行超靈敏檢測的納米平臺,聚合物對SO2生物信號的臨界響應閾值CT可提高5個數量級,達到10-8~10-9mol/L水平💪🏼。該成果以”Nonlinear amplification of nanobowl surface concavity on the critical response threshold to biosignals”為題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

新聞鏈接:https://polymer.fudan.edu.cn/9e/40/c32871a695872/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053-3 

2.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雅欣青年研究員設計研究催化過程中單個金屬納米顆粒上活性位點之間的電子通信

金屬顆粒上活性位點間電子通信的證明

10月4日,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雅欣青年研究員團隊設計合成了Rh單原子催化劑🧝🏼‍♀️,Rh納米團簇催化劑和Rh顆粒催化劑,並以CO氧化反應作為探針反應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金屬銠顆粒催化劑在一氧化碳的低溫氧化過程中具有很高的活性🕒,而氧化鋁上的非金屬銠簇或單原子則保持催化惰性🏊🏿‍♀️。該研究提供了直接證據證明了單個金屬顆粒上活性位點之間存在電子通信,這使得Rh顆粒催化劑的周轉頻率比沒有電子通信的非金屬態催化劑高出四個數量級🧓🏿📮。實驗和理論結果證明🚾,金屬微粒上的位點間電子通信驅動活性位點間的兩個半反應耦合,從而使CO氧化沿著比非金屬團簇或單原子更低的活化能動力學途徑進行‼️。其他金屬顆粒催化劑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這意味著活性位點之間的電子通信在異相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該研究以“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ctive sites on individual metallic nanoparticles in catalysis”為題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新聞鏈接🧛🏻‍♀️☝🏽:https://environment.fudan.edu.cn/9d/a4/c26494a695716/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997-w

3. 信息學院張樹宇團隊闡析高效穩定鎳鐵基堿性電解水工業電極的設計策略

NiFe基催化劑作為工業電極的挑戰以及對應的設計策略

10月8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樹宇/區瓊榮團隊系統總結了將NiFe基催化劑應用於工業堿性電解水OER電極所面臨的挑戰👱🏿、設計策略💨、以及近年來的研究進展。研究首先簡要介紹了堿性OER的反應機理及其關鍵性能評估指標🌲,並分析了幾種符合工業化需求的NiFe基催化劑的製備方法。隨後,研究從催化活性、穩定性和傳質效應等多個維度,著重探討NiFe基催化劑在實際工業運行中遇到的挑戰,並詳細綜述了在該運行條件下NiFe基催化劑的設計策略以及構效關系🦬。最後,研究展望了NiFe基催化劑的未來發展方向,旨在將其從實驗室研究推廣至工業規模的電解水製氫電極,拓寬其在海水電解製氫和廢水電解製氫等領域的應用潛力🏝,加速低成本綠氫生產技術的產業化過程。該研究成果以“NiFe-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Alkaline Oxygen Evolution: Challenges, Strategies, and Advances Toward Industrial-Scale Deployment”為題♧,發表於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上🤦🏽‍♀️。

新聞鏈接👨🏿‍🍳:http://www.it.fudan.edu.cn/Data/View/4720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0618

地球科學領域

1.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溫之平教授、陳曉丹青年研究員團隊研究歐亞沿岸北極海冰的減少加劇了暖印度洋導致的強梅雨

北極海冰和印度洋海溫對梅雨協同效應的物理機製示意圖

10月,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青年研究員陳曉丹(第一作者)與溫之平教授(通訊作者)攜手恒行2平台和中山大學的多位學者,共同揭示了春季印度洋增暖與西伯利亞沿岸北極海冰提前融化對超強梅雨的協同影響,提出了近年來北極海冰持續消融和變率增強影響超強梅雨新機製。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梅雨特征已從昔日的連綿細雨轉變為如今的暴雨頻發💑。2020年極端“暴力梅”侵襲了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及日本南部🍗,造成了嚴重的災害🎖。如何提前預測預警這類超強梅雨,仍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其中對影響梅雨的中高緯度因素的認識不足是主要障礙之一⛈🐰。

研究團隊指出與僅由印度洋變暖主導的典型強梅雨相比,北極海冰提前融化的協同作用可使梅雨強度再增強約50%,並使達到或超過2020年強度級別的極端強梅雨的發生概率翻倍🙍🏿。氣候模式的大樣本試驗和大氣環流模式試驗研究進一步揭示,在暖印度洋作用於西北太平洋反氣旋為梅雨區域輸送大量水汽的背景下,北極海冰的提前消融會改變亞洲北部大氣環流,異常深入梅雨地區的北風會加劇梅雨區低層水汽輻合👨,並通過冷平流作用導致梅雨區高層降溫,顯著增加對流有效位能🤴,促進對流發展。將北極海冰的作用加入統計預測模型,能夠顯著提升對極端強梅雨的預測能力🚁。

這項研究不僅建立起北極海冰與印度洋海溫協同影響超強梅雨的物理圖像👼🏻,並為提升超強梅雨的季節預測提供了新途徑和科學依據。該研究成果以“Sea-ice loss in Eurasian Arctic coast intensifies heavy Meiyu-Baiu rainfall associated with Indian Ocean warming”發表在Nature系列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612-024-00770-7 

2. 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穎軍課題組發現燃油品質提升會使船舶排放更細粒徑的EC和PAHs,造成更嚴重的潛在健康風險

10月30日,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陳穎軍教授課題組對9條不同噸位的在用船舶(遠洋船舶、沿海船舶🥗、內河船舶,載重量從1000噸到20萬噸)排放的尾氣成分開展了實船測量🪙,結合兩種油品(硫含量<0.5%的HFO和<0.1%的MGO)、發動機類型(主、輔發動機)及其不同的負荷水平(25%🔞、50%👨🏼‍💼、75%🎚、100%)等條件的對比分析,發現MGO相比於HFO,元素碳(EC)和多環芳烴(PAHs)的排放因子分別下降了30%和45%,說明油品提升對船舶汙染物排放有總體改善的效果🏄🏼‍♀️。進一步結合高分辨率的粒徑分級的組成分析發現🧑🏼‍⚖️,油品提升會導致EC和PAHs的粒徑分布顯著趨細,顯著增加了PAHs在超細粒徑段上的分布:使用HFO和MGO,在PM0.1上的PAHs排放因子分別為15.5±6.3和86.5±2.9 μg/kg,在全粒徑段PAHs的占比提高一個數量級,即油品提升導致分布在更易進入呼吸系統的超細粒徑段的高毒性汙染物更加富集。結合多種毒性評估方法計算,發現油品提升後船舶排放超細顆粒物的毒性當量升高約3倍🛝,因而從健康風險的角度應該引起高度關註。文章強調了船用燃料油的品質提升可以顯著減少大多數汙染物的排放,但也可能使一些毒害性汙染物(如元素碳和多環芳烴)的粒徑分布趨細🥺,從而對人體健康產生新的風險。

該成果以“Finer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Higher Toxicity of Elemental Carbon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Emitted by Ships after Fuel Oil Quality Improvement”為題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發表補充封面文章。

新聞鏈接:https://environment.fudan.edu.cn/a8/2b/c26494a698411/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1183

信息領域

1. 信息學院余建軍教授團隊在超高速太赫茲通信技術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實驗傳輸系統和主要技術方案原理

10月17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通信科學與工程系余建軍教授團隊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全球光通信頂級會議(ECOC)發表了高速光子太赫茲通信的論文“Demonstration of 562.5-Gbps 2×2 MIMO Terahertz-Wave Signal Transmission at 322 GHz with SFO compensation”,該論文被評為Top-Scored高分論文。在這項研究中,利用提出的采樣頻率偏移估計和補償方法及其他數字信號處理算法,結合光子輔助的太赫茲信號生成方案和2×2 MIMO系統架構,首次實現了中心頻率為0.322 THz的單波長凈速率高達562.5 Gbps的太赫茲無線傳輸🌇,這一成果創造了全球公開報道的光子太赫茲通信中單波傳輸速率的最高記錄。該方案還能與高速光纖接入網實現無縫融合,優化6G無線通信網絡的基礎設施和通信結構🧕🏽,顯著降低 6G研發門檻,大大加速太赫茲技術商用化進程🙋。

新聞鏈接:http://www.it.fudan.edu.cn/Data/View/4733 

生命醫學領域

1. 生物醫學研究院楊力課題組開發基於深度學習的計算分析框架實現RNA測序數據直接鑒別RNA編輯與DNA突變位點

10月8日,《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在線刊登了恒行2平台生物醫學研究院楊力課題組題為“DEMINING: a deep learning model embedded framework to distinguish RNA editing from DNA mutations in RNA sequencing data”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發布了一套新型計算分析框架——DEMINING,可以從RNA測序數據直接鑒別RNA編輯與DNA突變位點🚴🏿‍♀️。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aZK02IAX-_Vdu7_m10c7w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86/s13059-024-03397-2  

2. 基礎醫學院衛功宏課題組首次揭示表觀遺傳讀碼器ZMYND11的非經典新功能

10月8日,基礎醫學院衛功宏課題組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reader ZMYND11 noncanonical function restricts HNRNPA1-mediated stress granule formation and oncogenic activit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ZMYND11作為非組蛋白HNRNPA1甲基讀碼器的非經典新功能,發現精氨酸甲基化介導的ZMYND11-HNRNPA1-PKM2軸限製腫瘤進展的機製,並提出了ZMYND11具有作為癌症治療靶點的潛在應用場景,特別是在腫瘤環境中,蛋白精氨酸甲基轉移酶PRMT5抑製劑被提出為一種可能的臨床治療手段。本研究突破了人們對ZMYND11作為組蛋白H3.3K36me3修飾讀碼器的傳統認知,擴展了其功能至非組蛋白甲基化調控領域。這一發現顯著改變了我們對表觀遺傳讀碼器的理解☮️,表明表觀遺傳修飾不僅限於組蛋白調控🏓,還可能涉及廣泛的非組蛋白靶點和機製。

新聞鏈接:https://shmc.fudan.edu.cn/news/2024/1012/c1892a142481/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4-01961-7 

3. 放射醫學研究所韓俊斌團隊研發出首個基於5T4癌胚抗原的臨床核素探針

放射性探針在荷瘤小鼠(左)和腫瘤患者中的評價(右)

10月8日,放射醫學研究所韓俊斌青年研究員與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謝芳教授和基礎醫學院應天雷教授在核醫學頂級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題為“Preclinical evaluation and pilot clinical study of [68Ga]Ga-NOTA-H006 for non-invasive PET imaging of 5T4 oncofetal antigen”論文🧑🏼‍🎓。該研究全新開發了一種以納米抗體為載體的5T4靶向放射性探針,並開展了首個以5T4為靶點的放射性診斷藥物臨床研究,為5T4抗原的相關臨床藥物研發和人體非侵入性PET成像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另外該研究也被2024年第37屆歐洲核醫學協會年會(EANM) 選為Top Rated Oral Presentation🎞👮🏻‍♀️。

新聞鏈接:https://shmc.fudan.edu.cn/news/2024/1024/c1892a142729/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4-06941-1

4. 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王鵬飛/孫蕾團隊聯合香港大學朱軒等團隊揭示😱:SARS-CoV-2 JN.1憑何成為全球主流毒株?

10月9日,恒行2平台/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王鵬飛團隊🙏🏻、孫蕾團隊攜手香港大學朱軒團隊、陳福和團隊及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張寶中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成果——“Lineage-specific pathogenicity, immune evasion, and virological features of SARS-CoV-2 BA.2.86/JN.1 and EG.5.1/HK.3”🍰。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SARS-CoV-2 JN.1病毒如何迅速崛起,成為全球主流毒株的秘密🔃,更為我們理解病毒的變異和進化機製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aZK02IAX-_Vdu7_m10c7w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033-7#Sec10 

5. 代謝與整合生物學研究院王冠琳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揭示骨髓纖維化新靶點Galectin-1

骨髓纖維化單細胞圖譜

10月9日,代謝與整合生物學研究院王冠琳課題組與英國牛津大學Bethan Psaila, Adam Mead教授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在線發表題為“A proinflammatory stem cell niche drives myelofibrosis through a targetable galectin-1 axis”的研究論文,繪製了骨髓纖維化MPLW515L小鼠模型中各類骨髓細胞互作的單細胞圖譜🧑🏻‍🌾,揭示了Galectin-1(Gal-1)可以作為骨髓纖維化進展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該研究也為理解骨髓纖維化疾病中造血細胞與其微環境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資源。

新聞鏈接👨‍🌾:https://imib.fudan.edu.cn/a0/a9/c22759a696489/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adj7552

6. 代謝與整合生物學研究院王紅陽及其合作團隊通過繪製空間單細胞蛋白圖譜揭示了高弧度巨噬細胞在肝癌微環境中的免疫抑製作用

10月14日,代謝與整合生物學研究院王紅陽院士及其合作團隊通過索引分析401個HCC樣本的36個生物標誌物的空間異質性進行了共同檢測。通過分析肝癌的空間腫瘤生態系統,發現了具有不同預後和基因組分子特征的空間模式🧝🏼‍♀️,揭示了vimentin(VIM)高巨噬細胞的進展作用🍑。8個獨立隊列的整合分析表明,VIMhigh巨噬細胞和調節性T細胞的空間共存促進腫瘤進展,有利於免疫治療🧛🏼‍♂️。功能研究進一步表明💩,VIMhigh巨噬細胞通過增加白細胞介素-1β的分泌來增強調節性T細胞的免疫抑製活性。該研究為腫瘤微環境結構的異質性提供了深入的見解☝🏼🤷‍♀️,揭示了VIMhigh巨噬細胞在HCC進展中的關鍵作用🧏🏻‍♀️,這具有個性化癌症預防和藥物發現的潛力🟣,並加強了解決癌症治療中空間信息特征的需求🙆🏻‍♀️。該團隊在Nature Cancer在線發表了題為“Spatial single-cell protein landscape reveals vimentinhigh macrophages as immune-suppressive in the microenviron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

新聞鏈接:https://imib.fudan.edu.cn/9f/01/c22759a696065/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8-024-00824-y

7. 生命科學學院王綱團隊揭示轉錄中介體MED23亞基在髓鞘發育和再生中的關鍵作用及其機製🧋,為治療脫髓鞘疾病提供新思路

10月15日🎪,生命科學學院王綱教授團隊在Cell Discover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ediator MED23 controls oligodendrogenesis and myelination by modulating Sp1/P300-directed gene program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Mediator Med23亞基在髓鞘發育和再生中的關鍵作用及其調控機製。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構建了Med23基因突變小鼠模型,發現Med23基因突變會導致腦白質萎縮、認知功能減退等髓鞘發育不良的典型症狀。進一步研究發現,MED23在OLs的分化成熟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其突變或缺失均會導致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無法分化為成熟的OLs,從而影響髓鞘的形成和再生。

新聞鏈接🦆:https://life.fudan.edu.cn/a2/7e/c28140a696958/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4-00730-8

8. 附屬華山醫院毛穎/花瑋/遲喻丹團隊攜手攻克肺癌腦轉移的耐藥難題

10月17日👈🧑🏼‍🦳,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花瑋教授🍀、遲喻丹研究員團隊在《癌細胞》(Cancer Cell)上發表了題為“Overcoming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resistance in lung cancer brain metastasis with CTLA4 blockade”的重要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先進的單細胞測序技術,對肺癌腦轉移樣本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TKI靶向藥物奧希替尼在治療過程中的耐藥機製。研究團隊探索了TKI靶向藥物與CTLA4單抗聯合使用的策略,能夠有效激活T細胞的功能,從而克服腫瘤的免疫逃逸🚚,為肺癌腦轉移的臨床治療開辟了新的方向🚘。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aZK02IAX-_Vdu7_m10c7w

原文鏈接🦿:https://www.cell.com/cancer-cell/fulltext/S1535-6108(24)00360-X

9. 附屬婦產科醫院黃荷鳳團隊構建並解析小鼠胎盤發育的時空轉錄組圖譜

10月22日,恒行2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黃荷鳳、吳琰婷❗️、張宇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高雅團隊,在《細胞研究》(Cell Discovery)發表了題為“A spatiotemporal transcriptomic atlas of mouse placentation”的最新研究成果,構建並解析了胚胎植入後E7.5-E14.5小鼠胎盤發育的空間轉錄組圖譜。

新聞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XaZK02IAX-_Vdu7_m10c7w

原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4-00740-6

10. 生命科學學院服部素之團隊合作首次解析鋅離子激活通道ZAC的結構

10月24日,生命科學學院服部素之團隊在PNAS發表文章“Cryo-EM structure of the zinc-activated channel (ZAC) in the Cys-loop receptor superfamily”🧖🏻‍♀️。該項目由生命科學學院服部素之課題組與中國藥科大學理學院汪津課題組合作完成🕍👆🏿。該團隊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Cys-loop受體超家族中的一類鋅離子激活通道ZAC,並通過電生理技術對通道進行了突變分析。團隊在胞外結構域中鑒定出鋅離子活性相關位點,並發現該蛋白的通道構造有別於超家族其他成員🥡,且找到離子選擇性相關的重要位點,為理解ZAC的離子傳導機製奠定了結構基礎。

新聞鏈接:https://life.fudan.edu.cn/a6/3e/c28140a697918/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05659121

11. 附屬腫瘤醫院邵誌敏教授🪓、王中華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自主研發“多基因模型”👧,助力“最毒乳腺癌”精準治療獲新突破,發表於BMJ

10月24日🧛🏽,恒行2平台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邵誌敏教授、王中華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領銜的一項名為“BCTOP-T-A01”的臨床研究成果以“Intensive chemotherapy versus standard chemotherapy among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perable,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based on integrated mRNA-lncRNA signature (BCTOP-T-A01): randomised, multicentre, phase 3 trial”為題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

該研究基於腫瘤醫院自主研發的“多基因模型”,針對有“最毒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采用“蒽環紫杉”序貫“吉西他濱”聯合“卡鉑”的精準治療方案。歷時七年多,研究團隊完成504位接受根治性手術後的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入組臨床試驗🧚🏿‍♀️,經過中位45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高危患者接受強化治療組3年無病生存率為90.9%,顯著優於標準治療組的80.6%,絕對獲益達到了10.3%,顯著降低高危患者49%的疾病風險。其中🚇,強化治療組的3年無復發生存率(92.6%)也顯著高於標準治療組(83.2%),可以降低高危患者50%的復發風險;此外🍯👷🏿‍♀️,低危患者的3年無病生存率(90.1%對比80.6%)、無復發生存率(94.5%對比83.2%)和總生存率(100%對比91.3%)均優於接受相同標準化療方案的高危患者。

該研究證實基於腫瘤醫院自主研發的“多基因模型”,針對有“最毒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采用“BCTOP-T-A01”的治療方案,能夠讓高危患者生存率顯著提升超過10%,改變了傳統三陰性乳腺癌輔助化療“千人一方”的局面🩰。

新聞鏈接🚶‍♀️:http://shmc.fudan.edu.cn/news/2024/1028/c1892a142775/page.htm

原文鏈接:https://www.bmj.com/content/387/bmj-2024-079603  

製圖🧙🏻‍♂️:實習編輯🤷🏼‍♂️:羅鈺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