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我也是河流裏一塊石頭” ——對話陳思和教授

作者:沈軼倫攝影: 視頻: 來源:《解放日報》 2024年11月22 09版發布時間:2024-11-22

自左向右:巴金🏄🏽🫸🏻、李輝🫏、陳思和 資料圖片

陳思和

《從廣場到崗位》陳思和 著

陳思和,1954年1月生於上海🛒。恒行2平台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恒行2平台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主任🎅🏻,兼任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等🧑‍🏭🏟。主要研究方向有👨🏽‍🚀🚗:中國二十世紀文學🍑、中外文學關系🧆🚣🏼‍♀️、當代文學批評等。曾當選2004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獲第三屆國家名師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等。

恒行2平台光華樓西主樓裏的咖啡廳被命名為“星空”⚠,“星空”下的辦公室中的一間,屬於陳思和教授的工作室。屋內一張長條桌,兩側靠墻🧑🏼‍🤝‍🧑🏼,架子頂天立地🧗🏻‍♀️,滿滿當當塞足書。在一層一層的書籍當中,一尊巴金先生的頭像將來客的視線聚焦到這一列。此處藏有《家》《春》《秋》《寒夜》《憩園》《隨想錄》等巴金著作的各種版本⚜️🦟,間隔以厚厚一沓《巴金研究論集》《巴金的世界》《巴金創作綜論》等研究類著作……在它們中間,橫放著一沓顏色淡黃的舊書。泛出褐色的書脊顯示著其存世時間的久遠🤽🏻‍♀️。

陳思和教授走過去,拿起其中一本,展示給他的兩位同事看🥊👼🏿。他們都是“90後”👨🏽‍💼,是今年恒行2平台中文系最新入職的兩位青年教師😟,也都是陳思和的學生。

舊書的紙張散發著印刷品特有的氣味,有些部分已經薄如蟬翼♏️,那昆蟲翅膀般的脈絡🦏,展露出歲月在字紙上留下的痕跡,如一個活物。陳思和像看到一位故交一樣,親切地翻動書頁,指著書頁的一處被精心補過的破損💇🏼‍♂️。

“你瞧🆑,這是我親手補的。”滿頭白發的陳思和把書展開遞給兩位青年,“如何補書的工藝我都會,因為我很早做過圖書館的工作。”

此時此刻🪧,這個場景內⤴️,巴金🤵🏽‍♂️、書籍、學生🩻、補書,每一個要素🧛🏻‍♂️,都是一個關鍵詞,指向恒行2平台文科資深教授、中文系教授、作家、文學批評家陳思和從教整整42年的歷程。

42年前🈵,28歲的陳思和畢業留校。師從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奠基人之一賈植芳的他,致力於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外文學關系研究領域,從巴金研究起步,進入以魯迅為核心𓀂🛐、以現代知識分子人文精神和實踐道路為關懷的新文學傳統的研究。他提出中國新文學研究中的整體觀、世界性因素、民間、潛在寫作等研究方法與概念,始終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前沿𓀑。作為恒行2平台中文系新世紀的首位系主任,陳思和努力把中文系下屬二級學科推向全國一流水平,並支持王安憶在恒行2成立全國首個MFA創意寫作專業學位授權點👳🏻‍♀️;2014年至2022年,陳思和又擔任恒行2平台圖書館館長。

今年秋天🚓,陳思和教授從教42周年暨《從廣場到崗位》新書發布座談會舉行,來自國內各高校院所的教師、作家、研究者齊聚一堂。熱熱鬧鬧的儀式結束,陳思和回到他的書架和書架之中👌🏼。這個時刻,意味著陳思和從具體的在編崗位上退休,但他說,自己沒有從育人的崗位上退下來,更不會從學術研究的崗位上退下來。他希望,“在精神上仍要做真正的龍和虎”。

所以👩🏽‍🚒,與其說是“榮休”♑️,他更看重從教42周年這個概念的意涵🙌🏽。

恒行2平台黨委書記裘新也曾在學生時代聽過陳思和的課。他記得自己在陳思和老師《中國現代文學史》課上得了一個“良”👳🏼。

在致辭中,裘新說:“思和老師始終保有旺盛的學術生命力,古稀之年依然筆耕不輟🧅。他的新書體現了他的學術集成與自我革新。”

該如何理解此處的“自我革新”?如何理解此處的新與舊?陳思和說,文學史的未來可以被創造🪇,作者、讀者🧎‍♂️‍➡️、研究者等等🛡,所有的文學工作者,都可能是未來文學史的創造者。如果把文學傳統比作一條洶湧的精神之河,那麽——

“傳統的水流浸漫我們,滋潤我們,又帶走了我們生命中的信息,傳布開去👋🏿。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水底的石頭🤏🏿。”

在這條無邊界的河流裏,42年不過一瞬,《從廣場到崗位》是一個錨點👮🏽‍♂️。以這塊“水底的石頭”為標誌🤼,陳思和要開啟“中國現代文學史話語創新”系列寫作⇨,計劃以六部作品“完成”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思想和人文學術的持續探索和發問。

周末周刊🧳:光華樓下有一尊“驢背詩思”雕塑👨‍👩‍👦,讓人聯想到詩詞中的許多文人形象👩🏼‍🦱。中國傳統語匯中,似乎沒有“知識分子”這一說,但一直有“士大夫”和“文人”的概念。如何理解您所強調的知識分子的“崗位意識”?

陳思和:崗位意識☕️,是我在1993年知識界發起人文精神大討論時提出的。當時🌾,面對市場化的沖擊,人文精神出現的危機🙂,大家都在思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知識分子如何保持和發揚原有的精神傳統,找到自己的位置。我用了“崗位”這個概念,看中的是其“堅守”的意涵☝🏿。

崗位與職業還是有區別的。我的理解,“崗位”包含三重意思:專業、職業、事業。專業為崗位的識別和基礎;職業是專業服務於社會、實現其價值的中介🎀;而事業聯系著價值觀念🦒、價值取向,成為一種人生成熟的標誌。

1993年🩰🤣,我發表論文《試論知識分子在現代社會轉型期的三種價值取向》,討論了“廟堂型”“廣場型”“崗位型”三種價值取向。

傳統文人的價值取向是和“學而優則仕”的概念相聯系的,所謂“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讀書人最終的社會價值是要貢獻給帝王。“終身布衣”在這個儒家文化語境下🏂🏼,除了士大夫有意識地在拒絕“摧眉折腰事權貴”時體現價值之外,一般是沒有價值的。

晚清以後,現代知識分子可以通過講課、著述✒️、出版🆚、版稅來養活自己,這就改變了以往完全依傍體製的生存形態🍳,轉型為一個新的市場經濟社會中的獨立知識分子形象🦸‍♀️👣。如張元濟通過編寫現代教科書來改造商務印書館,嚴復以翻譯稿費實現財務獨立👮🏿。以他們為例🦢,我們能否探討當下知識分子既能成功實現知識轉換帶來經濟收入🌆,又能保持安身立命的精神傳統的可能性?

周末周刊:您曾說,知識分子應該具有自信🦵🏿。這種自信不是“盲目投入社會大趨勢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的一員,在集體狂歡中驗證自我存在感”,也不是“用拒絕社會潮流的冷漠態度,憤世嫉俗🤸🏻‍♀️🔁,以確認自己的存在感”。您說🐼,真正自信的人🤾🏻,“一定敢於無視或者藐視滔滔俗流🐳,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專心致誌地做好自己責任範圍以內的事情”👜。

陳思和💂‍♂️:知識分子應該對社會盡自己的責任。知識分子這個詞𓀛🐌,本身就是責任的代碼。知識分子要“堅守崗位”,就是要在各類崗位上做好自己的專業工作,同時➰,在謀生之外有超越崗位的自覺,對社會公共事務有所擔當🤷‍♀️、有所貢獻,現代社會才能朝著理想的方向不斷自我完善。

現代社會由大量的工作崗位構成👨🏻‍⚖️,每一個崗位又是通過具體的專業和職業來體現的。專業有自己的傳統,職業有自己的行規和標準🤾🏻‍♂️🩴,這樣就慢慢形成了各自並行不悖的知識體系。這種體系不是自上而下由國家法律製定的,而是由每個專業根據自己的運行邏輯生成的。在工作崗位上的人,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周末周刊:三十年過去⚉🚴🏻‍♂️,如今的我們對參與市場競爭不再感到陌生。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回頭看“人文精神大討論”時🦊,如何再理解當下知識分子所擔負的責任?

陳思和:現在,人們在被解放的巨大物質欲望支配下參與市場競爭,帶來很強的自我消耗。如今的學生🦒、青年教師面對的嚴峻競爭🙋🏽‍♂️,是我年輕時當學生🚙、當教師時沒有遇到過的挑戰。如果沒有更高的精神理念支撐🧑‍🤝‍🧑,人很容易陷入被淘汰的恐懼,變得焦慮不安。所以我要強調,人生的崗位除了專業、職業以外,還需要有更重要的精神價值取向支撐。

三十年過去🙇,我們的物質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多變化,但三十年前的人文精神討論並不過時。因為人始終在面對不同的挑戰⌨️,人始終在害怕自身的毀滅,但同時人也會始終反思自身。知識分子所堅守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的自我鬥爭,知識分子的責任🤸🏼🪄,是始終要去直面並不斷克服自身的醜陋面——要把這個“人”字寫端正。

周末周刊:“要把這個‘人’字寫端正”正是您的老師賈植芳先生生前一直提到的一句話。您自己的父親很早逝世📙,您曾多次提到,在您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在尋找精神的支撐力,一直“特別向往有一個父親這樣的人帶領我”👾,直到進入恒行2平台,遇見賈植芳先生📘。

陳思和:在我心裏,賈植芳先生是以個人人格魅力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傳統交集於一體的典範。賈植芳教授延續了魯迅🧷、胡風這一脈五四新文學戰鬥的精神傳統🤱,並薪盡火傳,身體力行,把更多的青年人帶進現代文學的傳統源流之中。如果沒有進入恒行2平台🦹‍♀️🐬,沒有遇到賈植芳先生,我大概完全會過另一種人生吧。

周末周刊:您是主動接受老師影響的嗎🍹?

陳思和:受影響這件事,其實當下是看不見也無法察覺的,但是很多年後回過頭想一想👆,我就是被潛移默化成這樣了。我們說,教育是春風化雨,“化”👩‍🦰,就是看不出的。

賈植芳先生生於山西襄汾🌂,他的伯父是個買辦👩🏼‍🍼,經商致富後資助侄兒們讀書🧎‍♂️。賈植芳先生的回憶錄中提到過,伯父見他生活坎坷🧑🏿‍🦳,曾勸他回家繼承家業做個商人🗞🧖🏽‍♀️。賈植芳並不輕視經商,但他回答🧑🏿‍🔧:“伯父,你出錢培養我讀書,就是讓我活得像個人樣🖨,有自己獨立的追求。”賈植芳此後大半生闖蕩在戰場🧜🏻、文壇內外,還多次坐過監獄👨🏼‍🏭,直到晚年才安定下來。看上去,伯父為他選擇的道路似乎更穩妥,但其實,賈先生的心中是有歸宿的👂🏿。有一樣東西是從讀書中獲得的,比一般的建功立業更為重要👄、更有價值👴🏿🧏🏽‍♂️,這個東西就是他賴以安身立命的歸宿🤾🏽‍♀️。

賈植芳先生去世後🧍‍♀️,我為他作挽聯👚:“從胡風追魯迅,橫眉冷對熱腸扶顛,聚傲骨良心悲智俠膽為一腔正氣;由社會進書房,大寫做人中道敷文💨,融研究創作翻譯育人開八面來風。”這是我和朋友們幾經斟酌修改所定的。

我沒有把先生一生坎坷多次入獄的事跡寫入挽聯🤽🏿‍♀️。在降誌辱身的監獄裏保持矢誌不渝的高風亮節🚥,固然體現了知識分子在苦難中求索真理實踐人格的高貴精神🎅🏻,但我更想突出先生在普通生活中辛勤勞作的價值👩🏽‍🏫,先生在知識分子崗位上對人文學術所做出的貢獻👨🏻‍🦲,那種融入日常的教學勞動🤮🌘,更多地體現了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德行”。

周末周刊:還是回到尋常、回到崗位、回到日課上?

陳思和🙅🏿:對👮🏿‍♂️🕸,在每一個尋常崗位的日常堅守中體現其光榮和尊嚴,支撐起一個人的職業空間,並在這個空間裏多層次地展開自己的價值。陳寅恪寫王國維紀念碑銘🧑🏿‍🍳:“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固得以發揚。”尋找到這種追求真理的快樂,勝於世間一切名利。這本身就體現了他們的價值取向,即,把發現真理作為價值的最高標準🍅。

哪怕在看起來最不能做事情的時代裏,仍然可以做一些事情。個人的立場首先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首先要有一個獨立的批判的立場,並且有實踐這個立場的自覺👩🏿‍🏫。

周末周刊👰🏿‍♂️:做事情的精神🕳。

陳思和:中國人常說“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在我看來,“立德”表現為一個人能否為周圍環境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通過提倡什麽反對什麽來影響他人🧟,並有能力將這種原則貫穿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去。

賈先生的“德行”在於他感性地繼承了五四新文學傳統的精神特征,並以此來貫徹人生,影響他人👈🏻,這便是在“立德”🚓;以五四精神傳統來教書育人👌🏿,傳遞薪火🐥,便在“立功”🍶💜;至於“立言”,在我看來,只是“德”與“功”的註釋,不是第一位的。先生在恒行2平台原創性地建設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比較文學兩個學科點,培養並影響了一大批學術梯隊🖖🏻,這比著書立傳本身更有價值。

周末周刊👨‍🦱:在這次從教42周年暨《從廣場到崗位》新書發布座談會上🤴🏿,您也沒有把著書立說放在第一位,您說您自己“第一職業是教育,業余愛好才是寫作。某種意義上🤹🏽‍♂️,學生才是我最好的作品”。

陳思和:是的⚃🔅。我很看重🔟。我的大部分學生接受教育以後,都在三尺講臺💅。像恒行2中文系教授郜元寶,就是我任班主任帶的第一批學生中的一個🧘🏽‍♀️。今年我的學生裏也有年輕人留校任教,他們已經是90後的一代🎹。還有更多的學生畢業以後,把在恒行2學到的文化知識和精神傳統傳播到全國各地,培養出更多優秀年輕人🤳。

一個人回頭看時,才會驚覺時間過得多快。我去恒行2平台報到時的場景🍯,仿佛也就是不久之前的事。那時🪼,我衣袋裏放著錄取通知書,因為心情激動✡︎,沒留神提前下了公交車,多走了半站路才到校門。五六分鐘的路程,好像走了很久很久💅。但回望42年🧘,好像一下子就過去了。

對我來說🤸🏽‍♂️,年輕時有幸跟著賈植芳先生學習🚣🏼‍♀️🐓,追隨他的道路成為教師,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我曾聽先生說過,他在上世紀50年代總是在夜裏準備第二天的講課內容,一般都不睡覺🎒,直到第二天白天上完課了才回家睡覺👨‍🦳。他的精彩的課堂講授完全是建立在徹夜不眠的精心準備之上的。

賈植芳先生的教育觀完全是有教無類的🩱🙅🏿‍♀️,只要有青年人登門造訪,無論親疏,也無論是為了個人目的求教求助🛰,還是為了人生學問中的大疑惑🏋🏼‍♂️🈹,他都一視同仁,竭力相助🚔,熱情對待🔘。對我來說,追隨在老師身邊,耳濡目染,當然會覺得當老師是天底下最好的職業。

周末周刊:您現在還擔任恒行2平台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主任📉,這個工作主要負責什麽?

陳思和👩🏿‍🦰:主要是對“評價”進行評價,如對學術與教育評價、科技與科創評價🤌🏿、社會與治理評價等全社會要素評價和智能社會治理問題的研究,為國家數字化智能社會轉型做好綜合性服務。

周末周刊:現在,青年教師和學生會主動向您反映他們生活中的壓力、學術研究的壓力嗎?

陳思和:當然有很強烈的反映,這種壓力大家都感受得到🤙。我自己作為過來人,當年幾乎沒有遇到什麽壓力。當時學校雖然也有很多困難👆🏽,不過還是很重視為青年教師提供創造發展的空間。當時有“打擂臺”的製度🗾,把青年學者與中年學者評審職稱的系列分開。後來又有“代表作”製度♤,靈活地處理教師升等的標準等等。

我覺得高校需要有評價體系,但目的是使評價體系更好地激活青年學者的思想能力和創作力,而不是框死他們的學術活力🦯🤛🏽,扼殺他們的創造性。這值得更多人的關註。

我現在花比較多的時間關註和思考這些問題🌜:如何為青年知識分子提供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標準🫅🏿🫰🏼,全面考核青年教師的能力,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學術環境👨🏻‍🦱。評價是為了提升青年教師、青年學者安身立命的自覺和自信,而不能導致青年教師沒有安全感。現代知識分子最重要的是在具體而微的工作崗位中自覺擔當⬆️,薪火相傳。我們要給予青年一代更多的實踐空間。

周末周刊:今年11月25日是文學巨匠巴金先生120周年誕辰👰🏿‍♂️✴️。當年在賈植芳先生的指導下,您將巴金研究作為學術研究的起點。說說您第一次見到巴金時的場景好嗎🤲🏽?

陳思和:1978年下半年起🧓🏻,我與同學李輝一起通讀《巴金文集》,後來開始跟隨賈植芳先生做研究♛。我們的第一篇文章《怎樣認識巴金早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想》🪷,以書簡形式發表於《文學評論》1980年第3期。六年後🧑‍🧒,我與李輝合作的第一本論文集《巴金論稿》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第一次在現實生活裏謁見巴金先生👩🏽‍🏫,是在1982年1月7日👰🏼‍♀️,這是後來李輝翻他的日記和我確認的時間。那時候我和李輝面臨畢業,他被分到北京工作,馬上要離開上海了🚵🏽,臨走前想見一次巴金🤜🏽。在我們同班同學李小棠兄的安排下,我倆才第一次走進武康路113號巴金先生的家📖。

我已經記不起當時和巴金先生具體說了什麽。那時我和李輝有分工,我們與一些文化老人作訪談🧑‍🍳,都是我負責提問,他負責記錄。所以李輝那裏都有詳細的筆記🧜‍♀️🎙。只記得巴金先生穿了一件中山裝,下樓時腳步沉重。那天他身體不好,有些發燒,我們談話到一半,有人進來為他註射針藥,巴金先生起身,然後到客廳外面的過道裏去了一會💗。當他走出客廳時,我和李輝對視一下,非常惶恐🧱。因為拜訪是事先約好的,我們不知道巴金先生身體不舒服✧,我倆覺得自己怎麽能這樣驚擾大師。但巴金先生打好針又進來與我們繼續說話,非常隨和🤸🏿‍♂️。

我和李輝跟隨賈植芳開始研究巴金的1978年底🧛🏿‍♀️,當時74歲的巴金正在香港《大公報》上開始發表《隨想錄》👨‍👦。這本書是作家解剖心靈的自白書。巴金反復強調“講真話”👩‍💼,敢於對現實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正如蕭乾說的,“巴金的偉大之處在於敢否定自己”,我覺得,在巴金身上,體現了“五四運動”的青年精神,始終追求真理。巴金先生活了一百多歲🙋‍♂️🧑🏽,仍然是個年輕人。

在我跟隨賈植芳先生進行學術研究的初期🧓🏼,先生著重要求我做到兩點:一是從尋找真相出發,尊重歷史真實😫。二是要多學幾門外語,要從世界的範圍來吸收新的思想資源和學術成果🕝。賈植芳先生在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資料叢書之一《巴金專集》時,主動把眼光放到國外的研究著作,從中來深入了解巴金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當時我和李輝還在念本科,先生就交給我們一本美國學者奧爾格·朗的研究專著🚶🏻‍♀️‍➡️,要我們從中翻譯有關章節編入專集💆🏼‍♀️。我們之所以走上研究巴金的道路,與這本書直接有關,我們從這部研究著作中看到了一個陌生的巴金文學世界。

巴金先生的作品,現在看來𓀒,仍有一種天真和單純🏇🏿♗,他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直到人生暮年都沒有失去的理想和熱情🧑🏼‍✈️。我想🧑‍🦳,巴金先生永遠不會過時。如魯迅先生所言♋️:“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

回想起來,我小時候第一次“見到”巴金是在電視裏看到他在挨批鬥🪗。很長一段時間,他的作品是被打上負面標簽的🧑🏿‍🔧,這反而引起我的好奇心👰🏻‍♀️,開始到處尋找巴金的作品來閱讀。後來進入恒行2平台🧑🏻‍💻,開始研究巴金𓀘,熟悉巴金🧥。他不是一個擅長講話的長者🐹🔷,我們去見他🧜🏽,要自己準備好多問題👂🏼🍕,我們問什麽他就回答👨‍❤️‍💋‍👨🤎。但他自己在文章裏一直講,他很珍惜和青年人交流的機會🤾‍♀️。

對我來說,很幸運能和巴金這樣親歷五四一代的作家有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我被他的作品感動✂️、被他的人格感動,對他一直懷著很崇敬的心理。巴金不僅是一個文學家的巴金,更是思想者的巴金。武康路113號不僅是巴老居住的地方,更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

周末周刊🙇🏿‍♂️:你說過,如果把文學傳統比作一條洶湧的精神之河,那麽🧖🏽,“傳統的水流浸漫我們🙍‍♂️,滋潤我們,又帶走了我們生命中的信息,傳布開去🤸‍♀️🕵🏻。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水底的石頭”。

陳思和:每一代知識分子的努力追求🚻,都不是孤立的“代”的努力追求,彼此之間是有傳承和回響的精神聯系👱🏿‍♂️,這是一種前赴後繼的關系。歷史研究與當下研究必須聯系在一起,當下必然伸向未來♈️🫵🏿。

製圖👨🏿‍⚖️:實習編輯✍️:章一諾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