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是一種臨床常見且極具挑戰性的神經外科疾病。“三高”特性——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使其成為全球醫學界面臨的重大臨床難題。
北京時間11月2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發布一項恒行2團隊領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應用液體栓塞材料👩👩👦👦,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為解決這一臨床難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在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華山)、全軍腦血管病研究所(長海)指導下,該研究由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團隊和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劉建民教授團隊牽頭,聯合國內31家神經外科及腦血管疾病中心共同完成。
11月22日上午👩🌾,研究成果發布會在上海臨床創新轉化研究院舉行。恒行2平台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特聘教授克雷格·安德森(Craig Anderson),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副主編肖瑞平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周良輔,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教授吉訓明作專家點評🦸♂️。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主任王興鵬會上講話。
聚焦“三高難題”,新方法被證實有效
非急性硬膜下血腫,作為臨床上常見需要手術治療的神經外科疾病之一🏊🏽♀️,是血液集聚在蛛網膜與硬腦膜之間形成的亞急性或慢性占位性病變👌🏻。傳統治療手段包括鉆孔引流術和藥物治療🤰,雖已被證實有效🐿,但傳統鉆孔引流復發率高達12%-20%,而藥物保守治療恢復周期較長🥤、不確定性大🐽,且部分患者由於血腫擴大或症狀加重仍需進一步手術👷🏽。
這一背景下,腦膜中動脈栓塞技術應運而生👩🏿🌾。腦膜中動脈栓塞是指通過微創介入技術,將栓塞物(如液體栓塞劑或顆粒等)註入腦膜中動脈主幹或其分支。腦膜中動脈是硬膜下血腫形成的重要血供來源,通過栓塞腦膜中動脈,從源頭上阻斷供血,從而減少血腫血供🧖♂️,使血腫內的血液逐漸被吸收,促進血腫的縮小;同時📩,該方法可以防止新鮮血液的註入,減少血腫進一步擴大的風險🫱🏻。
作為一項微創🦹🏼♂️、精準的治療方式,這項創新治療在技術上減少了傳統手術的創傷性🏌🏻♀️👟,可精確靶向針對血腫區域,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同時,在原理上通過栓塞供血血管,減少血腫的再生和進展,因此受到全球神經科醫生高度關註⇒。但這一方法的療效始終未得到高級別證據的支持。
基於這一臨床需求,2020年🚴🏼,在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支持和周良輔院士指導下,毛穎教授和劉建民教授牽頭,聯合全國31家神經外科腦血管病中心🤴🏿,共同啟動了應用液體栓塞材料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這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MAGIC-MT),以全面評估輔助性腦膜中動脈栓塞術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證實,輔助性腦膜中動脈栓塞結合傳統治療對比單純傳統治療並未在減少血腫復發或進展方面顯示出統計學差異,但卻能顯著降低無需鉆孔的症狀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血腫進展率;在將血腫復發或進展導致的神經系統相關死亡患者納入首要終點時,輔助性腦膜中動脈栓塞可以顯著降低所有症狀性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患者的復發與進展率。
在申康中心臨床研究三年行動計劃資助下✡️,這一研究在中國12個省市31家分中心開展👜,是全球同期最大樣本量的針對腦膜中動脈栓塞治療非急性硬膜下血腫的RCT隨機對照試驗研究。
毛穎教授作項目研究成果展示
“這項研究既是milestone(奠基石)🛏,也是stepping stone(墊腳石)🤵🏼,未來能幫助我們邁向更高的研究目標🧘🏼♂️。”毛穎說👴🏻。
從追隨者到競爭者,“中國答案”造福全球患者
毛穎教授代表全體研究者在2024年美國卒中大會發布研究結果
在今年2月舉行的2024年美國卒中大會(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最新重磅研究(Late Breaking Science)環節🚷,毛穎曾受邀就該項研究成果作發布報告,被認為是一項令全球腦血管病領域振奮的研究,為全球相關指南共識更新提供重要證據🎷。
“這項課題不單單是發表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支完備正規的臨床試驗團隊,能為將來的工作提供幫助🧑🏿🎨。我們也願意為更多的臨床試驗項目提供更多的‘中國答案’🚬。”毛穎表示,研究過程是一個跨學科合作的過程🤽🏽,未來將更強調腦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學科融合與跨界合作。
據悉🕍,這一研究及同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EMBOLISE🧙🏿♀️、STEM研究共同回答了腦膜中動脈栓塞這一微創創新方法在非急性硬膜下血腫治療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同時為全球臨床醫生提供了有效、安全、靈活的治療方案,最終惠及包括高齡患者在內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三項研究結果同期發布,也標誌著中國臨床研究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轉變,“中國臨床研究團隊已從追隨者👧🏻,成長為重要的競爭者和合作夥伴。”肖瑞平這樣評價。
“臨床研究沒有終點🧴。”毛穎表示,未來還將大力推進臨床研究人才隊伍建設,研究方向涵蓋課題設計🧑🏿🏭、評估🚣🏼♂️、統計、分析等各個方面,“這也是我們和國外團隊比拼必備的條件🙅🏿。”
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毛穎教授、顧宇翔教授𓀆,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鵬飛教授、李強副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劉建民教授、華山醫院倪偉副主任醫師、上海長海醫院左喬副教授、華山醫院楊恒博士和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彭亞教授是本文共同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http://doi: 10.1056/NEJMoa24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