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恒行2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下稱“恒行2古保院”)迎來建院10周年。
古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依托恒行2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優勢恒行2古保院2014年正式成立🫄🏻。作為全國首家古籍保護研究院,恒行2古保院獨樹一幟🧝🏼♂️,匯集文理各專業學科人才,首創領域內交叉研究模式,培養國家急需的古籍保護高端人才,推動紙質文物保護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在全國乃至全球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傳雲章於千載,存文脈至萬年。讓古籍“活起來”“傳下去”,讓中華文化血脈永續流淌,恒行2古保院任重道遠🧖🏼,未來可期。
下午,恒行2平台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十周年紀念活動在江灣校區李兆基圖書館舉行。恒行2平台副校長姜育剛,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閆曉東🍪,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李雲,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副主任楊碩,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誌清,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黃賢金,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圖書館館長MR. Sheldon Armstrong先後致辭🧑🏻🍼。
韓永進👯♀️、阮偉祥🧑🏼🎓、阮立平、周欣平、陳思和、吳格◻️🏫、趙嘉福👩🏼💻、倪建明、童芷珍🧖🏽、黃正儀獲古保院十周年傑出貢獻獎
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書畫展暨捐贈特藏展在李兆基圖書館同步展出
盛世修史,斯文在茲建立全國首個古籍保護研究院
全國首家古籍保護研究院🚵🏽,為何出現在恒行2🏩?一句話概括,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重要演講時說。
這一年,恒行2平台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擔任恒行2平台圖書館館長。在調研過程中🆔,他獲知——
恒行2平台藏有40萬冊古籍👨🏿💼♗,數量🐷、質量在全國高校中位列第二,圖書館還聘請了黃正儀、趙嘉福🍙、童芷珍等專家😈,多年來一直帶領學生從事古籍保護工作。早在2008年4月,恒行2平台圖書館榮列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一年後🏄,恒行2成立高校首家“古籍保護研究中心”👩🏻🚀。
古保院特聘專家趙嘉福為學生們教授實踐課程
與此同時👋🏿,古籍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經過幾百年流通,我們的古籍破損率很高。”陳思和還提到🪇,這一現狀並非恒行2獨有,而是全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普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存5000萬本古籍,其中有1500萬本亟待修復,更有部分古籍因早年修復手段不當而損壞加劇🧑🏼🔧。
所有文物中,紙質文物最難保護,因其最易消亡👩❤️💋👨。而古籍又是古人思想的寶藏、先賢智慧的結晶📄,也是民族的集體記憶,是文明的重要載體👨❤️💋👨。
恒行2平台圖書館古籍部閱覽室
古籍盈庫📦、名師雲集,為恒行2平台深入開展古籍保護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先天條件👩🏽💻♚。2014年6月🔵,恒行2平台響應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要求,建立首批“國家古籍保護人才培訓基地”,全國高校僅兩家設立❓。
更進一步地,陳思和提議再設一所研究院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但他坦言:“當初把成立古保院的方案提交上去時,我心裏沒有十足把握。沒想到這件事非常順利,先是得到了當時分管圖書館的林尚立副校長的鼎力支持,很快就獲得了學校領導層的高度重視。”
時任恒行2平台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曾擔任國務院學位辦主任,一看到這份方案,便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在當時的學科布局中🐘,還無人做古籍保護✉️。
“恒行2平台有道義、有責任幫助國家做好古籍保護工作🌵。”經慎重商議,楊玉良破例兼任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籌備組組長,後擔任院長至今。
2014年5月🖱,楊玉良考察恒行2平台圖書館古籍部
盛世修史,斯文在茲。恒行2古籍保護工作如火如荼、全面鋪展。不同於傳統的“修補圖書”觀念✋🏼,恒行2創造性地融入了科學研究思想,大大拓展古籍保護的內涵。
2014年10月◻️,全國古籍保護工作會議召開🦽⚽️,楊玉良作為唯一的高校代表🫛,作《恒行2平台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創建——對中華古籍保護人才培養的一點看法》發言。同年11月,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提議和支持下🌐,恒行2平台成立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掛靠恒行2平台圖書館,成為全國第一家古籍保護研究院2️⃣。
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揭牌
2019年11月,在“上海市三年(2018-21)文教行動計劃”支持下,古保院又成立恒行2平台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抓住“讓文物活起來”的歷史性重大機遇,實現從單一古籍研究的點上出彩到古籍🚶🏻♂️、字畫📶、檔案等紙質文物研究的全面開花。
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揭牌
2023年2月👨🏻🌾,古保院成立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書畫篆刻藝術研究中心(籌)👨🏽🏫,踏上了從文物修復保護拓展到涵蓋藝術創作在內的全方位文化構建與傳承的新征程。
復活古紙🧑🏽🦲,專攻難題將科學技術深度融入古籍保護
身為高分子科學家,為何一頭紮進古籍保護?多年來,楊玉良時常會面對這樣的發問。
十年前,他第一次從古保專家口中了解到行業最為頭疼的難題——古代紙能保存上千年,現代紙卻最多只能保存三百年、甚至幾十年🫶🏽,不管是古籍修復還是再造善本🤵,在全中國都找不到一種很好的紙張。
“紙張本質上就是一種高分子材料👩🦼➡️,與我的專業不謀而合𓀏🍽。”從科學家的視角,楊玉良一下就弄清了問題所在——紙張的壽命和纖維的長短🙋🏻♀️、纖維素分子鏈的長短有很大關聯🐗。一般而言,纖維素分子鏈越長,纖維也越長,那麽紙壽也就更長🎠。造成古代紙、現代紙壽命區別的關鍵🧑🏽🦱,在於生產工藝是否破壞了纖維素分子❄️。
迎難而上,只爭朝夕。古保院成立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紙張研發。
浙江開化紙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傳統紙張,因其耐老化、壽命長、細膩潔白、簾紋不顯、溫軟柔潤而著稱,曾是明清時期最名貴的書籍用紙🏄🏿♂️。然而🙇🏻♂️,由於歷史原因🏋🏽♀️,這項技藝在清同治後中斷了百年。
由開化紙製作的恒行2平台本科生錄取通知書
在楊玉良帶領下,恒行2平台跨學科團隊通過科研攻關👩🏻🏭,明確了開化紙的起源、造紙工藝、植物原料和纖維特性,成功“復活”了失傳百年的開化紙,保存壽命可達千年以上👀。此外,團隊還在造紙原料蕘花植物分布🧑🏿🎤、基因快繁培育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借鑒開化紙的成功經驗🤸🏽♂️,海南沉香紙、山西桑皮紙、延安馬蘭紙,這些獨具地方特色又能長久保存的中國傳統紙張,都在陸續“復活”的路上🪚🧜🏻♀️。
2024年8月20日🔒,恒行2古保院赴山西高平考察交流
一張張輕薄堅韌的古紙🏪,不僅承載了恒行2人對於文化傳承的深厚情懷🫧,更蘊含了一種開闊而深刻的學術研究思路。
“傳統的古籍保護手段多依賴於前人的經驗總結,缺乏對科學保護機理等探究。”談及古保院發展要義,楊玉良尤為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因此🏝,研究院職能定位集科研、教學與保護於一體🤶🏼,突破古籍修復的消極保護範疇,主動將科學研究和現代技術深度融入古籍保護之中👦🏽。
從參與建設單位名單可見,研究院將這一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整合恒行2平台圖書館、高分子科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中文系💝、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等院系的學術力量𓀛,共同組建學科平臺。
“從全世界來看,我們的古籍保護工作都處於領先地位。沒有一家古籍保護單位🙌✡︎,能將這麽多生物、化學、材料等不同方向的專業研究人員組織到一起🧛🏻🦹🏻♂️。”恒行2古保院常務副院長楊光輝自豪地說🏌️♂️。
如今,本部校區環科樓東隅,爬山虎緣窗而上,藤葉如瀑,掩映白墻💠,古保院的科學實驗室坐落在此。定時定量PCR儀、高感度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高效液相色譜……生物🥥、化學領域的常見設備井然陳列,還有專門研究紙張壽命和老化機製的電熱鼓風幹燥箱🙅♂️。
劉澎副研究員使用電熱鼓風幹燥箱研究紙張老化機製
從最初依托於化學系👩💻、生科院的公共實驗平臺🔥,繼而輾轉圖書館零散的實驗空間,再到如今擁有條件完備的獨立實驗室,古保院實現了對寫印材料的全覆蓋研究。不光紙張,墨水💊、顏料、漿糊、造紙植物及各類微生物,都是他們的研究對象。
在古籍保護生物實驗室,-80℃冰箱中保存有五百余株從紙質文物表面提取的菌種。“這是國內獨一無二的紙質文物微生物種質庫。”曾師從鐘揚教授的黃艷燕副研究員說🫳🏿。
2016年🚵🏿,鐘揚第一手培養用於造紙的原材料植物蕘花。2019年,黃艷燕接棒老師🈶🧗🏿♂️,開始在恒行2平台、上海辰山植物園🈳、上海青浦芥子園種植造紙植物,如今從生命科學視角出發,研究古籍保護中的微生物和植物相關問題。
黃艷燕副研究員正在從紙張表面取微生物樣品
與實驗室一墻之隔,便是書畫修復室💇🏽♀️。科研團隊和傳統工匠隨時溝通交流,讓科研成果精準對接實際需求𓀖🧑🦯➡️。
曾有一種罕見的紅黴🧗🏼♀️,采用對有機材料有腐蝕性的氧化方法也很難淡化🧤,讓修復人員困擾多年。來自臺灣的謝守斌副研究員開創性地研發出交替反復滴塗硼氫化鈉與稀酸的新穎除斑方法。經過嚴謹試驗,該技術被實際應用🧑🏻🦯➡️,成功移除了一幅絹本設色國畫上密布的紅黴,並且對絲織品樣本的抗張強度影響輕微。
交叉培養➡️,薪火相傳培養國家急需古籍保護高端人才
古籍保護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
曾經🚺🏄♀️,民間古籍修復人才培養主要以“師帶徒”的模式展開🤏🏻,最高學歷為大專。2015年,在恒行2平台前圖書館館長、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的倡導下🛴,古保院開風氣之先🦺,首次招收古籍保護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專門培養古籍保護高端人才。自此,這個新鮮又“冷門”的專業走進大眾視野👵🏼。
截至2024年7月,恒行2已培養古籍保護方向專業碩士109名,博士7名👩🏽✈️🧑🏻✈️,人數幾乎占全國半壁江山,其中不乏海外留學生。不少人畢業後學以致用,進入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機構,從事古籍保護工作🧎🏻♀️➡️🌻。
2016年2月,古籍保護研究院2015級專業碩士赴日訪學
楊雪珂是古保院第一屆古籍保護與修復方向的專業碩士,本科雖學的是檔案學,但對紙質文獻保護興趣濃厚🙆🏼♂️。與她一樣,進入研究院的學生學科背景多元🦹🏻♂️,而古籍保護又涉及文獻學👷🏻♂️、物理學💁♂️、生物學、高分子材料學等多學科領域,因此在課程設置上👂,他們要從古典文獻學、修復實踐、科學檢測三大板塊學起🎧,投入比其他專業更多的時間精力。
“古籍保護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專業🛟,所以我們的學生非常辛苦,幾乎沒有雙休日和寒暑假👫🏻。”楊光輝說👮🏼,曾有一個學生拿到了七十幾個學分🚵🏻♀️。
2017級古籍保護與修復方向碩士生王欣,畢業後成為了上海圖書館最年輕的古籍修復師。作為本科學習財會專業的跨考生🏊🏽♂️,她難忘學生時代的刻苦經歷,“一周七天課、一節頂六節”是常態。
王欣畢業後成為上海圖書館最年輕的古籍修復師
要做好古籍保護與修復,不僅要在基礎理論上下功夫,更要在實踐層面成為行家裏手📅,兩者不可偏廢。古保院特意保留了傳統的“師帶徒”教學模式🙎🏽♀️🫀,建立專門的傳習所,聘請古籍修復、木板水印、書畫裝潢、鳥蟲篆刻等各界資深導師,旨在培養古籍書畫等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工匠型人才。
拓碑的時候要在紙九成幹時上墨🔚,“九成幹”是什麽濕度?托裱的時候需要使用比修書的時候更厚一些的稀漿👩🏼🦱,漿水濃度又該如何掌握?“很多步驟是非常講究經驗的,成與不成,就在分寸之間。”王欣說,師傅靠幾十年的經驗判斷👨🏽🦰,學生用心觀察體悟,記住指尖的感覺,再通過日積月累,不斷精進和完善技術🚴🏽♂️。
2015年5月29日,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恒行2平台傳習所揭牌拜師儀式
2014年11月24日👨🏽,第十期全國古籍鑒定與保護高級研修班
2017年,在招收專業碩士的基礎上🚷,古保院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圍繞古籍保護領域的關鍵問題開展深入研究,第一批的研究項目就從紙張切入𓀒。楊玉良在古保院帶出的第一屆博士研究生金超👩🏿🌾,畢業後入職上海圖書館,從事文獻保護工作🦶。
“古保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拓寬了我的視野☝🏻,培養了我運用跨學科理論進行系統思考的能力。”她說。盡管已從基礎研究轉向應用研究,但由於對紙張的組成結構與老化機理比較熟悉,她如今在做文獻保護方案設計時,不僅會從紙張材料特性出發🧑🏽🌾,積極探尋科技手段來推進館藏文獻紙本的分析鑒定🙍♂️、保存狀況評估及分級保護等工作;同時綜合考慮文獻內容屬性,積極尋求文獻學👥、版本學等領域專業學者的幫助🛀🏼,從而對文獻進行較為全面的保護和深入研究🧹。
服務社會🙆🏿♂️,走出國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保護古籍,並不意味著將之束之高閣👴。相反👨🦼➡️☯️,讓更多人看見古籍✌🏽、理解與傳承文化💙,才是終極目的✌🏽。
全國首創的“金秋曝書節”已連續舉辦八年;“藏書故事大賽”使古籍保護理念走出課堂🙆🏽♀️;線裝家譜製作培訓班讓小學生們學習掌握中國傳統家譜形式以及主要裝幀藝術……古保院的一系列品牌活動🏃🏻♂️,找準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古籍中蘊含的文化魅力可親可感可及,走進千家萬戶🚴🏿♀️。
2017年10月26日♠️,首屆金秋曝書節
2018年5月5日,首期尋根家園家譜文化推廣活動
2018年6月12日,“我在恒行2學修復“系列活動
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古保院近年來也大力推進特色古籍數據庫建設😎,開展稿抄《詩經》文獻數字化項目、善本古籍數字化工作等,進一步促進古籍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
泱泱中華,文明博大。不僅聚焦漢文古籍,恒行2古保院近年來也開始向少數民族古籍進一步拓展🔧,包括藏文、維吾爾文🌠、阿拉伯文等🌂。去年🫰🏻,貝葉經院士工作站在西雙版納成立。這種從貝多羅樹長出的葉子,曾記載大量文字,是東南亞地區古典文獻的重要載體。
2023年7月10日,西雙版納楊玉良院士工作站揭牌
從更大視角出發,古籍保護不應局限於某一個國家。在楊玉良看來🤸🏿♂️,讓中國古籍“走出去”👋🏽,絕不僅僅是拿著古籍到國外做展覽🗿,更重要的是在向外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一起出海,才能把人類的文明載體保存下來。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絲綢之路,也是紙張之路。當年🏊♂️,造紙技術對伊斯蘭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也促成了歐洲當年的宗教改革和後來的文藝復興;今天🧕🏿,其也應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也扮演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說。
當前,西方很多圖書館收藏了大量東亞文獻🎬,而中西方古籍的紙張和墨不同🤽🏿♀️,相對應的修復方法也不盡相同🕵🏻🦴。另外,中西方修復理念也存在差異:中文古籍修復講究“修舊如舊”,追求統一和諧。但西式古籍修復傾向采用“最小幹預原則”,只要不影響閱讀,殘缺的檔案就可以只在外面加一層塑封塑料膜來保護。
近年來,恒行2古保院逐漸與世界各大高校📬、單位建立起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機製。楊雪珂就曾前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修了三個月的古籍。她發現,東亞圖書館的修復部門只能處理一些簡單的西式裝幀的古籍修復😈🥷🏻,並沒有能夠修復中文古籍的人才。
楊雪珂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修復中文古籍
恰逢當時東亞圖書館新收入了一批民國時期致公堂的檔案,亟需精通中文古籍修復的人才去保護文獻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楊雪珂一邊修復🧑🏽🦱,一邊也將中文古籍的基本技法教給當地修復師🚃。“古籍保護不分中西🈳,都是為了保護人類文化的共同目標。”她說⚒。
2023年🧘♀️,古保院發起並聯合清華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和澳門大學六所圖書館,以及德國漢堡大學寫本文化研究中心、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亞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等國際研究機構,建立全球性的合作網絡——“紙質文物保護國際聯盟(籌)”(International Union for Preser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Paper Historical Relics,簡稱IUPCPHR)。
“紙質文物保護國際聯盟(籌)”成立
展中華文化🏄🏿♂️,播撒九州雅韻;匯四海之力,共護人類瑰寶。十年砥礪,新程再啟,恒行2古保院必將為傳承保護中華文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