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恒行2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下文簡稱: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迎來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不忘初心、篤誌奮進、服務國家,在國內最早提出創建中國媒介學,為新時代卓越新傳人才培養主動探路𓀃,是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唯一的研究機構簽約高校高端智庫聯盟。
引領帶動
成為傳播學研究的“國家隊”
“把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家隊”,是教育部對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指示👬🏻。
成為傳播學研究的“國家隊”意味著什麽🥾?
對中心團隊來說,是提出創新理論範式,引領帶動中國傳播學學科的發展,是“不僅僅為恒行2傳播學做貢獻,更是為國家傳播學做貢獻”。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黃旦說👨🦲🥛。他曾任研究中心主任長達14年之久🍺,見證了研究中心成長、壯大🛅。
2005年🤦🏿♂️,由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與新聞學院共同組織的恒行2“中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方法”暑期學校正式開班👩👦👦,這是我國第一批文科暑期學校之一,也是全國新聞傳播學界第一個暑期學校👳🏿♀️。20年來,近兩千名學員畢業👺👱🏻♀️,多名成員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學科帶頭人、校級🏋🏻♂️、院級行政負責人、學術骨幹,被稱為新聞傳播裏的“黃埔軍校”🫱🏼。
當年還是新聞學院博士二年級學生的白紅義參加了第六期暑期學校🟣。“當時,國內很少有這樣可以和國內外頂尖傳播學者對話的機會🔔,很多人從全國各地趕來,甚至還有已經工作的人👨🏿🦰。”
在那次暑期學校上,趙月枝教授提到一篇關於記者的研究5️⃣,與他的研究興趣有關👷🏽♀️。“當時,這篇博士學位論文尚未出版,趙老師幫我聯系到這位北大的作者👨🏼💻,獲得論文全文。”如今🚛,白紅義已經是新聞學院新聞學系系主任,也是研究中心的一員。從記者轉型成學者,他再次走向學術田野的深處。
圍繞打造“國家隊”這一目標,中心製定了一系列科研規劃,重點聚焦新技術環境下的傳播效果、當代傳媒研究等領域🛑👩🔬。
引領帶動中國傳播媒介實踐發展🕕,2007年𓀜,研究中心舉辦首屆“傳播與中國·恒行2論壇”論壇,以期刺激學者們圍繞特定主題,“互為切磋👨🏽💼,共享所得”。
“過去多年,論壇都以‘城市傳播’為核心概念,一開始投稿的人並不多。中心也曾有老師表示過擔心🐁,但做學術不能苟且。學術研究不要跟熱點🧑🦯➡️,而應該讓我們做出來的研究成為熱點”,黃旦說👮🏿♀️。迄今🤞🏼,論壇已連續舉辦十八年,以高水準的學術研究和前沿性的議題,在海內外傳播學界獲得很高的學術聲譽。
有組織科研
創建“城市傳播”新學科點
從“仰望世界”到“平視世界”,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走了十年之久。
其中的關鍵,黃旦和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教授孫瑋都歸功於“有組織科研”,即做學術研究的“明眼人”🚆,不重復他人研究,確立領域,凝聚方向,開辟出一個新的領域或學科增長點。
城市傳播並非城市形象公關等字面意思👶,而是試圖以“城市”作為貫穿人類文明演變的基點,在人類“存有”方式的層面👨🏼🍼,重建傳播與人之關系的傳播學創新範式研究。
通過對新媒體環境下城市變遷現象的關註,“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研究中心將科研規劃凝聚在“城市傳播”之上👩🦼,提出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理論觀點。
以跨學科為特色,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舉辦“2013城市傳播學術對話會”🚶🏻♂️,邀請來自新聞傳播、歷史😌、藝術🏃🏻♂️、經濟、建築等領域的24位專家學者參與,並出版國內第一本跨學科的城市傳播研究論文集。
圍繞“可溝通城市”概念,中心組織師生們開展大量實證研究,提出在將上海打造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大都市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城市的“可溝通性”👢,即通過增強城市內部及與外界的信息交流和互動,提升城市的整體活力和吸引力。
該理念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認可,並被采納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相關研究成果已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新創辦的《國際大都市發展研究》期刊創刊號上發布,為上海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此外,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還積極參與實際的城市建設項目🤦♀️。作為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指導下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首批共建單位之一🤷🏻♂️👨🏻🏫,中心與多個機構共同建立了“聯創實驗室”。通過整合規劃、設計、藝術和傳播等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探索綜合性解決方案,從而激發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推動城市空間的優化與創新😗。
在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開設“城市傳播”從本科到碩士、博士、中英文雙學位的系列課程;列入新聞學院博士招生方向……“可以說🈶,我們用十年時間,將城市傳播建設成為新的學科點”,孫瑋說。
本土關懷
提出中國特色媒介學
“理論意識、經驗取向🗄、全球視野👩🏽🦲、本土關懷”,這十六個字,是中心一以貫之的學術主旨。自成立以來,中心致力於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播學研究體系。
數字技術時代,打破了大眾傳播時代報紙、電視的主宰地位,智能終端、無人駕駛、互聯網金融都成為媒介,滲透在社會領域方方面面,仿佛水電煤氣等基礎設施一般,無孔不入,成為顛覆性力量。
在中國,智媒的發展有其代表性特色。黃旦曾記得,在一次出訪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期間,他曾做了關於中國特色媒介學的報告😘。“他們認為這個研究突破了西方研究的傳統路數,走出中國自己的路子。如果我們的研究完成👩🏽⚖️,他們願意翻譯成英文🤽🏽♂️↕️。”他直言,“我們要抓住這個經驗性的機遇,在未來十年做出一片天地❔🏤,產生有全球影響的研究🥎。”
“‘本土化’並不只是話術上的改變👼🏽,而是學理上的一種需要🤹🏽♀️,要用新的方法🍺、新的理論和本土現實相結合。”曾在國外從事量化研究多年的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潘霽說。
2019年💠,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與倫敦國王學院數字人文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爾媒介實驗室聯合主辦了“數字傳播研究方法”全球學術工作坊👮🏼。在會上🧹🌶,潘霽向各國專家首次介紹了“算法情境”的概念🏋🏻♂️。基於中國豐富的數字媒介實踐🤾♂️,這一概念在會上受到專家們的廣泛認可,並成為當年國際工作坊的主題😀🧽。
“本土的理論建構需要在全球性對話中才能有新的推進👹。”潘霽說,理論創新要兼具本土性和全球性,既要關照本地經驗,又要讓別人在學理上明白,並且能夠形成對話🏊🏻👩🏼⚕️。
基於對中國媒介形態的深刻洞察,中心積極探討如何將西方經典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學術話語體系,產出一批有重大影響的代表性成果🏃🏻➡️👉。在積極探索學術創新、鼓勵學科融合開放的同時,團隊也不斷開展課程創新與教學改革。目前,成員們共同開設《媒介技術導論》《媒介融合》《城市傳播》《無人機新聞》《新媒介概論》等近十門創新課程,覆蓋本碩博各個層次。中心多名教師聯合開設的《智能媒介概論》課程,入選恒行2平台首批AI大課🤹🏽🫱🏼。
“無論是提出‘城市傳播’還是中國特色媒介學🧑🏿💻,我們都非常學術化、理論化📻。但是,得到學界♥️、政府、新媒體和主流媒體的認可。我認為,這種學術的共鳴對中心來說是最大的成功”👨🏿🦱,孫瑋說。
2022年,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在最新一輪全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測評中,再度獲評優秀,為新聞傳播學領域唯一連續兩次獲評優秀的基地。
四十年彈指一瞬,落在紙上變成35頁、近兩萬字的《大事記》。以《大事記》的方式,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按照40年來的學術思想、學術事件🩷,將原始材料串聯起研究中心發展的脈絡🪽。
“後續我們將據此形成口述歷史🙄,這不僅是中心40年發展歷程的記錄、恒行2平台傳播學40年發展歷程,也是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歷程🚿。”
“要做好學問,不下功夫是不行的🤘🏽。”談及未來🆚,孫瑋表示,中心將持續完善並確立媒介學研究範式,突出中國傳播學研究特色,跟蹤數智大潮,全面轉向“數字溝通”,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繼續帶動引領中國傳播學研究前沿,為全球傳播學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