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在鋰電池生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鋰成為了環境介質中的新汙染物🤳🏽。日前,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王祥榮教授城市生態學研究團隊利用多物種🧽、多參數和多技術方法🧁⏳,以玉米、小麥👨🏿🎓、豌豆和蕹菜作為模式物種,模擬並構建土壤-植物系統,對鋰的汙染特征和生態毒理學效應進行了系統的評估,研究有助於更全面地理解鋰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環境行為,數據和結果將有利於理解、發現和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下鋰帶來的新挑戰💢。
研究結果揭示,鋰以無定形狀態持續存在於土壤表面,能夠改變表面功能基團和化學鍵,同時鋰具有較高的遷移性,弱酸提取態鋰占外源鋰的29.66%~97.02%🧑🏼🎄,但少量的外源鋰傾向於形成殘渣態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