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本科教育教學擷英系列】天風海雨👩🏻‍🦰、初心如磐——恒行2平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本科教育教學

作者:攝影: 視頻🧛: 來源👏🏽:教務處發布時間:2024-10-20

編者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使命。為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恒行2平台把2024年作為“教育教學質量年”🧘🏽,著力提升“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舉全校之力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務處結合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檢查,展示學科專業本科教育教學風采。

恒行2平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立於2018年。作為上海市首家將大氣與海洋學科相結合的人才培養基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現設有氣象學與大氣環境、氣候系統和氣候變化🏄🏽‍♀️、大氣物理和化學過程以及海洋氣象學與物理海洋四個學科方向,逐漸形成了交融發展的學科格局👩🏽‍🦰🤸🏻‍♀️,秉持培養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的尖端人才的培養理念,積極探索富有恒行2特色的大氣學科人才培養模式👨‍🍳。

2022年⛹️🏡,大氣科學本科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中國學科評級中,恒行2平台大氣科學學科繼2023年後再次獲A+等級🧫🧑🏻‍🎓。

一、高水平師資,引領一流發展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通過引進相關學科帶頭人、整合校內現有學術力量,組建了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教師團隊。系裏現有教職工59人👃🏿,其中恒行2特聘教授16人,包括中科院院士2人🤱🏽,國家級👊🏽、上海市高層次人才7人;師資團隊科研水平高、國際化特色顯著。積極鼓勵系內高層次人才牽頭組建教學團隊,參與本科生課程授課💋、論文指導、科研科創項目👨🏼‍🎨、學業導師等各項培養環節;定期組織座談會、教學沙龍🪷,邀請教學名師分享經驗,大力支持教師舉辦教學研討會、申報教學研究項目,推動教師團隊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

2018年4月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成立

二🍞、深化課程思政、加強教材建設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以學校“思政大課”建設為契機☂️,組織院士主講思政大課、國家級領軍人才開設思政小班討論課🍼,強化思政課程建設🤾🏼‍♀️。

2019年,由穆穆🧔‍♀️、張人禾院士領銜的通識選修課“大氣科學漫談”教學團隊獲評“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特色改革領航團隊”;“物理海洋學概述”課程案例成功入選“開學第一課”自然科學優秀案例。2022年,“地球系統數值模擬”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課程教學團隊入選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團隊🏐。“高等大氣物理學”立項課程入選課程思政項目,另有“大氣動力學基礎”“大氣化學基礎”“海洋動力學”“熱帶氣象學”“大氣輻射學”等7門課程入選恒行2平台本科優質課程。2024年📙,我系王桂華老師領銜的“臺風”團隊獲恒行2平台“鐘揚式”科研團隊,高艷紅老師領銜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教學團隊獲全國氣象教學團隊。“數值天氣預報”課程獲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立項✖️。

穆穆院士為本科生授課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鼓勵教師參考現有教材和參考書目🏄‍♂️,積極編寫與課程思政相契合的教材😵、參考資料或講義。

三🔯、厚植基礎🚧、交叉融合:打造特色培養體系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為不同發展路徑的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培養方案➖,致力於培養“有視野🧑🏽‍🌾、有情懷、有興趣、有厚度”的大氣學科人才💁🏽‍♀️,著力體現專業化訓練、個性化培養和國際化視野的培養特色。

夯實數理基礎、註重交叉融合。我系註重對學生數理基礎的訓練,在低年級階段通過書院製培養和大類基礎課程的修讀夯實基礎。並與其他院系達成合作🏋️,讓學生能夠跨院系修讀其他院系的專業課程🦹🏽‍♀️,如數學學院的“數學分析”🌵、物理系的“大學物理”♎️、化學系的“無機化學”等課程。

拔尖人才培養。我系以學校“AI大課”建設為牽引,建設大氣科學AI雙學位項目。2024年開設11門榮譽課程🕵🏽,匯聚能力卓越、誌存高遠的優秀學生,增強學生前沿的學術視野和持久的學術競爭力。實施“卓博計劃”,從高年級本科生中選拔基礎紮實、發展潛力大的學生,遵循“優生優師優培”的原則,實行“本-博”貫通的個性化優質培養。

推進研討式教學。我系借助信息技術推動交互式、體驗式、混合式教學,推動傳統實體課堂向混合課堂(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線上課堂等多元形態轉化。例如“大氣輻射學”課程🏄🏿‍♂️,除了視頻觀看🐟、線下講解、學生討論等環節🧑🏻‍🦼,還設有調研及匯報,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教學環節增設參觀散射實驗室以及大氣觀測場🏋🏿‍♂️,探索多維度的教學方式。

營造通識文化。我系積極開設本科生通識選修課程、連續多年開展“給新生的第一堂通識課”活動🏌🏻,以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的方式,拓展知識視野,打造“大氣海洋”通識文化。穆穆院士還積極參與本科生通識核心課程“宜居地球與人類未來”的教學🏔。 

四、推動實驗實踐,搭建觀測平臺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構建了體系化、前沿化的實踐教學體系

貫穿本科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

學生在任課教師帶領下赴上海市氣象局、中國極地研究中心2️⃣、金山氣象局🏝、崇明東灘等地開展實踐訪學活動。例如“海洋調查與實踐”課程🌇,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加深學生對海洋學科的認識,強化學生海洋意識教育🌺。周文教授開設“專業科研訓練I”“專業科研訓練II”課程,帶領學生參加專題講座、課外科技實踐,引導學生直面最前沿的研究領域🧙🏿‍♂️。

“海洋調查”課程“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

“雪龍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

為了保障教學實驗💄、實踐的進行,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建有恒行2平台大氣觀測站,能開展常規氣象要素👸🏿、大氣環境、邊界層湍流結構等多要素的同步監測,天氣會商室和教學實驗室也已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形成了以教學實驗室為主體,江灣校區大氣觀測站和環境科學樓智能氣象業務平臺為輔,上海市氣象局臺站(徐匯、嘉定💠、寶山)共享實踐的本科生教學實驗實踐活動體系。

此外,大氣與海洋科學系與上海市氣象局聯合共建“長三角大氣-環境-生態綜合觀測基地”,與同濟大學等在東海海域共同建設“東海大氣海洋探測超級觀測站”,與自然資源部東海分局共建“花鳥山東海海洋-大氣-生態綜合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與福建省氣象局共建“平潭臺灣海峽海洋氣象福建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人才培養提供大氣探測和海洋氣象觀測保障。

我系建有兩個國際合作交流平臺——中國大陸首個“恒行2平台國際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國際卓越中心(IRDR)”和“MAP-AO 上海辦公室”,以及多個省部級科研平臺:“上海市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前沿科學研究基地”“極端天氣氣候大氣環境——公眾健康多風險互聯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上海市海陸氣界面過程與氣候變化重點實驗室”“中國氣象局一恒行2平台海洋氣象災害聯合實驗室”“碳中和背景下亞太氣候變化對大氣環境和公眾健康影響風險和治理”“一帶一路”國際聯合實驗室等Ⓜ️。

此外,我系積極發揮學科優勢🧘‍♂️,探索交叉合作,協同中國氣象局、科研院所與香港天文臺♜,開展臺風“木蘭”三維加密目標觀測與同化預報試驗。依托IRDR 等平臺🧫😛,發揮大氣和海洋學科優勢,與校內公共衛生學院、大數據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等積極開展跨學科交流。與三峽集團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航天宏圖集團、航天八院五O九所等深入開展合作𓀁,積極探索科學研究向應用技術輸出道路🚴🏽,為培養拔尖學生創造條件。

五🤲🏻、開拓合作🧑🏻‍💼,培養全球視野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高度重視對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本科低年級階段👋🏽,通過邀請國際知名專家授課、增加專業課的英文授課,培養學生國際化意識🧔🏻‍♂️;鼓勵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論壇🏃🏻‍♀️,幫助學生開拓視野。高年級階段🚒,鼓勵學生參與暑期國際學校誌願者🧖🏻🍻、境外訪學交流計劃🌠,組織學生在各類平臺(新加坡佳達公司、世界氣象組織亞太臺風中心、世界氣象組織西北太平洋臺風委員會👨🏻‍🦽‍➡️、IRDR◾️、MAP-AQ等國際平臺)進行交流◀️、實習,提升學生國際競爭力。我系每兩年舉辦一次“大氣科學前沿國際會議”🈶,搭建交融式🪙、互促式的實時交流平臺,促進全球優秀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

註重國際視野培養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大氣科學研究院牽頭組織🏦,恒行2平台與世界氣象組織(WMO)簽署了合作諒解備忘錄(MoU),共同打造為期10年的氣候變化及其風險國際暑期學校旗艦項目,使其成為該領域青年學者學習、交流和創新的卓越平臺。2024年,“氣候變化和空氣質量”為主題的首屆氣候變化及其風險國際暑期學校成功舉辦🧒🏽,9名國際知名“大師”學者🧑🏽‍🍳📧、20余名教師參與授課👨‍🦳,來自14個國家的近百名學員參與暑期學校。

舉辦大氣國際論壇

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國際論壇和活動

六🧙🏼、多措並舉🌇,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組建輔導員、班主任、書院導師和專業教師的“合力育人”隊伍;邀請書院導師進班會、本科生進組會,組織師生午茶會、座談會,增加交流學習機會。

與此同時👨‍👨‍👧‍👧👩🏿‍🦳,根據不同年級本科生特點製定分階段的學業和生涯發展指導方案。一年級以適應大學生活🔃、培養學習興趣為核心,善用“大思政課”,將“學校課堂”和“社會課堂”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目標;二年級以鞏固專業興趣👨、啟誌學術創新為核心,鼓勵學生進入課題組、申請實踐項目、培養創新能力;三、四年級以推動學術實踐、明晰生涯目標為核心,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以賽促學🛵,組織前往用人單位的參觀考察活動,通過社會實踐、誌願服務等項目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和社會需要🔚,走上服務國家發展的道路。

七、學生培養成效顯著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本科生在競賽、科研實踐👩‍👩‍👧‍👧、創新創業方面屢獲佳績。7人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獎項,2人獲得中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非數學類)三等獎🦻🏽,1人獲得全國大學生天文創新作品競賽二等獎,2人獲得全國大學生氣象科技知識競賽三等獎。本科生在學術研究中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2項,校級䇹政項目3項👮‍♂️、望道項目6項🖋,院系級曦源項目13項,其中3個項目被學校評定為優秀項目👊🏽。另外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9項,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13項。

2019級本科生傅正航本科學習期間學習成績優異,兩次獲國家獎學金;完成啟明星科創計劃1項(最佳項目)🥃、望道項目1項(優秀結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icence Advances(封面論文)🙅🏿、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一區SCI期刊發表論文3篇。作為千萬粉絲氣象科普團隊“中氣愛”的聯合創始人、聯合主創🦹🏻‍♂️🟩,他創作優質科普內容🤷🏿,累計閱讀量近3億。曾獲恒行2平台青年五四獎章、畢業生之星、恒行2平台優秀學生標兵、書院之星等榮譽🧑🏼‍🍳,是恒行2平台第四十九屆學生代表大會常任代表。於2023年直博,繼續研究氣候變化領域的前沿問題,並堅持氣象科普👩🏽‍💻。

優秀學生采訪

2019級本科生 傅正航

我自幼對大氣科學產生濃厚興趣,一直以學習大氣科學專業為目標。進入恒行2後,我順利成為大氣系的第三屆本科生。在本科階段,我系統學習了大氣科學專業課🔞,修讀了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計算機學院的部分專業課⛹🏽‍♀️,打下了堅實的數理基礎🧑🏼‍🏭👩🏽‍🦲。除課堂學習外,我還多次參加氣象業務活動🧑🏽‍🏭,赴崇明東灘、上海市氣象局等進行業務實習,對氣象一線業務有了直觀認識🎩。我接觸到了充足的學術資源🍬👨🏿‍🍳,接受了充分的學術訓練🚣🏽‍♀️。我先後完成希德書院“啟明星”科創計劃、“望道”項目和本科畢業論文,並在此過程中發表了三篇高質量一作論文,這為我培養獨立科研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氣系全力支持學生探索未知👧🏽𓀙,在三段科研經歷中,我可以探索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充分的空間探索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擅長領域🎅🏿。大氣系全力支持學生多元發展🧑‍🦼‍➡️,在學業和科研外,我也開展了一些氣象科普實踐,院系的科研平臺、專業支持等為我開展前沿氣象科普提供了很多的幫助。大氣系讓我夢想成真,助力我堅定科研誌向,並成為我學習、科研、科普的堅強後盾👩‍🚒。

傅正航在優秀學生標兵答辯現場

2020級本科生 白逸飛

大氣與海洋科學系是一個綜合型、研究型的院系,這裏的老師來自國內外的科研一線。他們從本專業學科發展和科技前沿的角度設置課程💇🏿,不僅教會我們經典的理論🫷,也在引導我們思考實際的大氣、海洋科學問題,將理論靈活地運用起來🏋️。我認為這更能激發我們的學科興趣👷🏻🤏🏻。在數值模擬的課程上,我們運用WRF模式自行模擬2021河南鄭州暴雨的過程👏🏽,修改參數化方案來探究不同氣象要素對降水過程的影響🤞🏿;在海洋動力學的課程上,我們計算風應力與海洋環流的數據,對風生大洋環流有了形象的認識😱。

除了系統、豐富的專業課程,院系和老師們也鼓勵大家進行學科實踐和科研嘗試📄。在暑期進行海上科考實習🍖:實操CTD溫鹽深探測儀、進行海洋水色觀測;前往上海市氣象局、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香港天文臺等業務部門參觀實習;院系定期舉辦AOS科學論壇拓寬大家的學術視野……這些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去發掘自己感興趣的具體方向,並和該方向的老師請教與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院系的師資力量豐富,我們有更多機會與各個方向的老師一對一地交流。我的導師陳長霖老師就會在每周分別與學生討論,幫助大家明確方向,提高學習🏊‍♂️、科研效率🤹🏻‍♂️。

白逸飛(左3手持纜繩者)與同學們進行海洋水色觀測


製圖🦄:實習編輯:謝文傑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