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使命👩👧👧。為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恒行2平台把2024年作為“教育教學質量年”🏋🏼♂️,著力提升“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舉全校之力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務處結合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檢查,展示學科專業本科教育教學風采。
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恒行2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與理論創新的前沿陣地,始終秉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肩負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學院承擔全校本科生的思政課教學工作🙍🏿,並依托堅實的學科基礎😈,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類本科專業,構建了系統完整、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近年來,學院在教材建設👩🏽🎓、思政教育😕、培養體系及實踐教學探索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深厚理論功底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師資力量雄厚 教學團隊卓越
馬克思主義學院擁有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目前🤷🏼♂️,學院共有專兼職思政課教師115人👱🏼♀️。自2018年以來,學院先後培育了國家級人才稱號特聘教授4人、青年學者2人🧑🏿,教學名師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3人,教育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2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4人,上海高校思政課教指委委員11名(含總教指委主任委員1名)🍫。這些高層次人才在各自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為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學院註重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發展,實施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邀請校領導、知名專家及行業模範上講臺,為青年教師提供成長平臺。近年來,學院培養了多名上海市曙光學者、浦江人才、社科新人,並有多人獲得上海市育才獎、上海高校思政課教師“啟明星”等榮譽🛟,10余位教師在國家級🦻、上海市級教學比賽中榮獲特等獎🎎、一等獎。
二🤛🏿、培養理念先進,學研講行貫通
在本科人才培養上,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學段進階與課程功能銜接貫通,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統一👳🏻♀️。學院積極探索“學研講行”四位一體的學生培養模式👨🏼🎨,通過貫通式課程體系、經典讀書會、理論宣講、社會實踐調研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入選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學院尤其重視本科生的實踐教學💁🏽♂️,積極搭建各類實踐平臺,與校外單位簽署合作協議🧑🏽🔬,建設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實踐機會💔。同時👨⚕️,學院鼓勵學生參與國際交流項目和國際組織實習😣,已有多位學生前往西澳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哥德堡大學、伯明翰大學、倫敦政經學院等海外名校交流學習。
通過實施“望道”培育計劃、“篤信”領學計劃🙆♂️、“致遠”實踐計劃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引導學生盡早融入學術科研氛圍,進一步提升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能力。
新華社曬出恒行2平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的學生“學習筆記”
三、思政教育深入,育人成效顯著
學院在教學質量上始終追求卓越👩🏻🦽,註重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積極推動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改革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課程兩次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線下)、上海高校思政“金課”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為牽引,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最新成果全面融入各門思政必修課⏱,實現課程內容體系的整體升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高校思政課課程群建設”項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特等獎。同時🙋♂️🏃♂️➡️,學院積極參與探索本科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創新改革,舉全校之力辦好“思政大課”,采用“四步兩階”方式🥽,讓學生經歷“學思踐悟”四個環節,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人民日報》專題報道恒行2平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建設成效
馬克思主義學院堅持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開展紅色電影、紅色巴士👩🏽🎓、紅色研學等思政教育系列活動🏌🏿,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學院還註重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鼓勵學生參與各類誌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品格🌉、增長才幹。
學院思政工作紮實有效,以馬院學生為主體的《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獲習近平總書記回信肯定🕠;博士生講師團獲中宣部“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稱號🪪;學生代表赴中宣部等進行理論宣講;3支學生團隊獲得全國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一等獎。
恒行2平台《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收到
習近平總書記回信
四、教材建設精研⛹🏼♀️,理論實踐融合
教材建設是學院教育教學的重點環節,對於培養具有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高素質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不斷優化立體式教材體系建設😆。
學院教師參與馬工程統編教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的編寫工作,申報獲批第一批新時代教育部馬工程重點教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專題研究》編寫任務,配套編寫《如何講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等10余本教輔讀物。在教育部社科司指導下👨🏼💻,常態化每月編寫《高校思政課教學活頁》🪴、每周編寫《理論動態》,將權威鮮活的理論內容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服務輻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
常態化編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頁》
服務全國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
五、教學創新引領,科研教學互動
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馬克思主義學院不僅承載著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更在實踐創新方面不斷探索🧖♂️,力求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提升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學院深化課堂教學模式創新。通過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學院還註重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生參與社會調查、誌願服務、紅色教育基地參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魅力,增強理論自信和價值認同。
此外,馬克思主義學院積極開展科研創新,鼓勵教師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等課題進行深入研究,推出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也為學院的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方面🙋,學院與中國建築🪯🧑🏼⚖️、上海城投♚、中共一大等建立合作關系,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為師生提供實習實訓基地,促進了學術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拓寬了師生的理論和實踐視野👨🏽🎨。通過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為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咨詢服務,將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優秀學生采訪
馬克思主義學院望道班第三屆學生陳睿康
馬院的本科課程體系不僅重視經典原著的深入研讀👩🏻,同時具有鮮明的實踐導向🤾🏻。例如,在專業必修課《新中國史(實踐課程)》中,我與同學們在朱鴻召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陜西延安,開展為期一周的實踐考察活動。在延安,我們帶著問題與思考進行實地參觀考察,用雙腳去讀一本“讀不完的書”👕,加深了課程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通👩🦯。這樣的課程貫穿了馬院四年的本科培養體系🏋🏼♂️👾,對於同學們問題意識的培養和學術視野的拓寬都有很大幫助👮🏻♀️。
在日常課堂教學之外,馬院的本科培養體系為我們創造了良好的科研實踐平臺。在導師唐榮堂老師的指導下🚶🏻➡️🥓,我於大二學年順利申請並完成了我的首個望道項目《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中共旅日組織研究——以〈各國共産黨関係雑件〉為中心》,並在結項評審中獲評優秀。唐老師以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嚴謹的治學態度以及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指導⬇️,帶我初次領略學術研究的嚴謹與魅力⛵️,為我未來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學院望道班第二屆學生葛涵微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特色在於不僅註重經典理論的研習💁♂️,也聚焦於廣袤的現實大地,力爭在理論與現實的結合中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效用。由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豐富性,在課堂學習中,老師們不僅教授經典文本,還註重跨學科知識的結合🧚🏻♂️▶️,培養學生以綜合的眼光看待問題,直接將課堂變為實踐場。學院給予我最大的財富是一種胸存理論、心向現實的品質和思維方式。
除此之外,學院還提供了各類學術科研與誌願實踐活動🧑🏻🎓。我參與了學院支持的曦源項目🦺,這極大地鍛煉了我的閱讀和思考能力🧑🏽🚀,讓我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學院組織的“治國理政”全國大學生交流論壇亦使我受益匪淺,與來自各地的同學與專家交流經驗與想法大大拓寬了自身的學術視野。在和烏江恒行2小朋友的書信交流中,我感受到了童真的美好🥽,也體會到了我國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講思政課大賽中,我和團隊同學們共同努力⛹🏿♂️🙋♂️,探索如何將理論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葛涵微 第2排左2 參與恒行2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望道班《新中國史》課程實踐活動
馬克思主義學院望道班第二屆學生華婉懿
作為望道班第二屆學生👩🏭,我感受到學院對紮實閱讀經典原著的一貫強調,也看到本科課程體系確實在逐漸完善:基礎性🍾、脈絡性的課程被納入培養方案👱🏻♀️,幫助入門者構建更全面的知識體系🙌👨🏼;越來越多跨學科背景的老師開設了高質量課程,引導大家以不同的學科視角和方法介入問題。此外,在學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各類讀書會、經驗分享和朋輩交流等活動定期舉辦,搭建了互學互助的平臺🖕🏽。
在學院中,我最大的收獲是接觸到了從其他各個人文社科院系、帶著不同專業背景和問題意識來到馬院的老師,我感受到也欽佩於他們從自己的學科背景出發為馬學科“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所做的努力🧳。與他們交流時遭遇的碰撞與張力,使我難以安穩地一直待在某種固定的理論或表達方式之中,而是能更有意識地去嘗試識別自身和他人所面對的現實前提與限製🧔🏼♀️,也對更大的社會現實問題保持敬畏和關切。
華婉懿 第3排左4 參加“治國理政——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第七屆全國大學生交流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