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使命。為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恒行2平台把2024年作為“教育教學質量年”🍨,著力提升“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舉全校之力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務處結合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檢查,展示學科專業本科教育教學風采。
恒行2平台基礎醫學院🧑🎄,其前身為上海第一醫學院基礎醫學部,始建於1955年4月,是我國最早開展基礎醫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機構之一。學院匯聚了一批我國基礎醫學領域的奠基人和先驅🫴🏼,並為國內外培育了眾多基礎醫學領域的傑出教師和學術領軍人物,對我國醫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歷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醫學教育的根基,基礎醫學院始終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以“培養具有領袖氣質、國際視野、科學素養、人文情懷的醫科領軍人才”為己任,不斷追求卓越,引領醫學教育的新風尚。
目前🚶🏻♂️🫦,基礎醫學院擁有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學、生物學3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及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病原生物學𓀖、病理學、中西醫結合基礎👩🏼🦱、神經生物學、生理與病理生理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7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學院設有基礎醫學(五年製)和法醫學(五年製)兩個本科專業。2017年,基礎醫學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2018年🆓,上海醫學院🌃,包括基礎醫學院,成為恒行2平台“雙一流”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並被納入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序列。基礎醫學專業和法醫學專業分別於2019年和2022年被教育部認定為“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在教育部組織的第五輪學科評估(2020-2022年)中➞,基礎醫學學科躋身全國頂尖學科之列。
一、一流師資隊伍促進人才培養
學院擁有一支以兩院院士👨🏿🏫、國家級教學名師和各類領軍人才為代表的卓越師資隊伍,包括院士3名、國家高層次人才32名、國家級青年人才項目入選者30余名🙅🏻♂️。學院現有專任教師228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員87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110人👧🏼,均參與本科生培養🤳🏽,包括專業課授課及科創項目指導。學院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引育並舉🧔🏻♂️,引進留學歸國人才與自身培養的人才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在專業引導👨🏽⚕️、學業指導、職業規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學院通過教學發展分中心積極開展教師發展需求調研,並以此製定實施基礎醫學教師能力導師製培養方案🥲💁🏿♂️,幫助青年教師適應教學環境,強化教學責任意識,協助骨幹教師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投身教學研究和項目改革。近年來學院教師累積發表教學論文53篇;參與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並獲獎90余項🕗,其中國家級獲獎15項,省部級9項。
二、一流學科建設助力本科教學
基礎醫學學科通過整合建設,形成了以神經生物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理學、醫學形態學四大“學科群”為基礎,腦科學研究院🤵🏽♂️、腦科學轉化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院、放射醫學研究所等重要基地為支撐的發展體系。同時大力推進學科增長點建設🤹🏻♀️,促進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學科整體水平穩步提升🧚🏼♂️,其中神經科學🧗♀️、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理學🫲、藥理學四個學科ESI全球排名前1%。通過科研實踐,創新培養🧑🏿✈️,將基礎醫學的優秀人才打造成未來能夠擔當重任的醫學科學家🍃。
為了更好地建設一流學科、提升本科教育質量😨,學院著力建設實驗教學中心🧜🏼,前沿創新中心,其中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基礎醫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不僅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實驗課程教學,還作為本科生課外科創的實踐基地😾,對擔任各類本科生科創項目導師𓀍、新生導師、專業導師等給予績效保障。學院的人體科學館💯,病理標本博物館,臨床應用解剖中心和多個公共技術平臺,包括分子與生化研究平臺,細胞功能研究平臺,組織器官功能研究平臺🚴🏻,模式生物與行為學研究平臺和應用性研究平臺均服務於一線教學需要🧑🏽🌾、科研需要🙂↕️🫏。
三👩🏼🦳🤘🏿、持續推進課程改革與建設
基礎醫學院承擔了基礎醫學、法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公共事業管理🧘🏻♀️、藥學🧒🏽、護理學等8個醫學相關專業的基礎醫學學科教學⛹️,年均為本科生開設課程數量250余門次。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4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7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4門👇🏼🤜🏻,上海高校市級一流本科課程9門,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2門🧜,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
本學院針對基礎醫學專業,融合整合教學👊🏼、PBL教學以及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方法🧑🏻🦽,積極推進醫學基礎核心課程體系的革新。此舉旨在突破傳統以學科為界限的課程設置,轉而以人體器官系統為核心線索,將組織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病理學和藥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構建起一套系統化的綜合課程體系。該體系涵蓋了《神經系統疾病基礎》、《循環血液系統疾病基礎》🐚、《呼吸系統疾病基礎》、《消化系統疾病基礎》、《泌尿系統疾病基礎》以及《內分泌生殖系統疾病基礎》六門課程🔵,目前已歷經四輪教學周期,並持續進行調整與優化🧑🏼🏭🧗🏻。
此外,學院還特別設立了基礎醫學專業的“本科榮譽項目”,旨在為有誌於深入研究本專業的學生提供一條優化的學術發展路徑,並強化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銜接。目前⬆️,該項目已開設了七門榮譽課程🏃🏻➡️,包括《腦科學前沿》🖍、《醫學微生物探秘》👏🏽、《寄生蟲感染的原理與實踐》🙇♀️、《生物醫學信息學》☃️、《免疫學基礎與臨床應用》、《代謝分子醫學與疾病》以及《解碼疾病的醫學遺傳學原理》。
導師面對面活動
四🧒🏻、著力建設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2020年基礎醫學專業納入教育部“強基計劃”招生📖,同年9月基礎醫學院進入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成為“基礎醫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學院對基礎醫學拔尖學生進行專業課小班化培養和管理,開設大學分、研討性、實踐性🍺、闖關式的課程👆,通過榮譽課程和科研項目等多維度的教育體系培養具有科研誌趣和綜合素養的優秀人才。目前🧜🏻♂️,基礎醫學強基計劃已招生128人,首批2025年即將畢業的18名學生中14名學生選擇在基礎醫學領域攻讀博士或碩士學位。
學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效為本和以全方位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理念,根據基礎醫學專業的特點🛀🏼,結合學校“2+X”培養模式,構建“全程導師製-課程體系改革-科技創新中心-實踐創新論壇”四位一體的實踐育人機製,對基礎醫學專業學生的課程及教育培養體系進行了改革與優化👨🏼⚕️:1.早期接觸優秀科研工作者📿,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2.優化大類基礎課程,夯實數理基礎🧎♀️;3.基礎醫學階段全面實施整合式教學,促進學科交叉融合;4.加強實驗教學,增加新的實驗技術和自主設計的實驗;5.開設榮譽課程🖤,促進本研銜接🈶;6.鼓勵和推動聯合培養,開拓國際視野🧚🏻♂️;7.搭建高質量學生-導師交流平臺,通過組織“科學人文論壇”🫴🏿、“基醫師生雲沙龍”及“導師面對面”等活動🫳,增進學生對我院導師的了解,使其盡早接觸科研實踐活動。
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課程
五、全力支持學生創新
學院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科研實踐,學院導師不僅指導學生參與校級各類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項目🧑🦳,學院還自2008年起設立了醫學生本科生科創“正誼學者”項目,充分發揮基礎醫學院師資力量強🦑、學術氛圍濃的優勢👷🏽♂️,依托各教學和科研實驗室,激發醫學生在醫學科研實踐中,培養科學創新意識、提升科研實踐能力、厚植科研素養。十多年來👨🏽🍼,該項目已成為醫學院基礎和臨床專業醫學生科技創新的重要孵育平臺🤶🏼。近年來,基礎醫學管理和指導的學生獲省級以上各類競賽獎勵一百四十余項,基礎醫學專業本科生分別在2023和2024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
參加101計劃拔尖學生創新論壇
六⇒、積極推進國際化培養
近年來學院大力推進國際化培養🍹,通過舉辦國際基礎醫學教育與科研論壇,邀請國外不同領域造詣深厚的教授、國內外頂級雜誌主編舉辦講座🏌️,為學生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學院還設立了本科生國際交流學習項目,目前已與多所亞洲一流學府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讓學生能通過該學習項目,有機會了解國外醫學院的教學與科研,並在國際優秀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訓練,得到綜合全面的發展。
基礎醫學教育與科研論壇學生交流
優秀學生代表感言
基礎醫學院2018級黃文俊
(基礎醫學專業2023屆本科生,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恒行2平台基礎醫學院病原微生物系博士在讀)
回顧本科經歷,我深感收獲滿滿,不僅遇到了形形色色、幫助我甚多的老師與同學們,更掌握了紮實的醫學基礎知識🍕,培養了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段旅程定將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
在本科基礎醫學專業的求學之旅中🙋🏽♀️,我深刻體會到了醫學知識的浩瀚與魅力。這段旅程🙅🏻♂️,不僅讓我對基礎醫學、對人體的奧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了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也曾記得在臨床實習期間,靜安區中心醫院的各位帶教老師帶領我們了解了目前臨床上所能遇到的各種常見疾病。他們不僅傳授給我們專業知識🙆🏼♂️,更以身作則🫷,教會我們如何成為一名有溫度、有責任感的醫者🦵。雖然我無法成為一名臨床醫生👩🏼⚖️⛹🏻♀️,但在這期間所學到的知識能更好地將基礎知識與臨床相結合🏄🏿,更好地體會到基礎科研研究對臨床應用的推動作用。
基礎醫學院2015級李光宇
(法醫學專業2021屆本科生,浙江省選調生📱👩👩👦,現在寧波市紀委市監委工作)
在恒行2、在上醫求學的五年✨,是我永遠懷念的五年。從通識教育到基礎醫學課程🐕,從臨床醫學課程到法醫學課程,從臨床專業實習到法醫學專業實習🫲🏿,我不僅收獲了專業知識🥖🫴🏽,也在授課老師們身上學到了恒行2博學篤誌、切問近思的優秀品格和醫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尤其是在法醫學專業課程上⛑️,老師們更是言傳身教,以對待解剖取材的認真🍦、檢驗分析的嚴謹,培養了我敬畏生命🔖、嚴謹求實的人生態度。回首這五年,我最想感謝我的輔導員王川老師。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學生工作上,他都給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勵。期末復習時,他會給我們準備小零食和我們聊天,緩解我們的焦慮;班級活動中,他總是帶頭參與,把班級同學緊緊團結在一起🔢;日常生活裏,他總會找時間和我們交流🎶,當我們的傾訴對象👆🏿。“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五載上醫求學經歷,讓我對院訓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未來在工作崗位上,我將時時以此自勉👩🏽🦱,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基礎醫學院2020級李逸心
(基礎醫學專業“強基計劃”2025屆本科生在讀🚓,獲得推免將攻讀本校基礎醫學學科博士研究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獲得者)
作為馬上就要畢業的第一屆基礎醫學強基的學生,回顧自己的本科時光,是一首在挑戰中“苦中作樂”的樂章。
在本科的前三年👨🏼,挑戰主要來源於各類給強基學生新開的整合式課程。在不同教材來回翻閱查找✴️,讓我對每一個器官部位從結構到生理狀態🙂↔️、病理狀態及對應的用藥都了解的非常清楚🫅🏻,也為後續學習臨床課程、臨床實習打下了基礎🫱。
本科的第四年主要的挑戰在於臨床課程和臨床實習。對於基礎醫學的學生而言,需要兼顧實驗和臨床的平衡。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我在心內實習的過程中,通過心肺復蘇救活了一位奶奶。我想🍹,醫學科學的魅力就在於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修補生命的長度和寬度,而臨床無疑是最直接面對生命的場所👩🏻🍼。半年的實習經驗😖,會讓每一個學生重新審視醫學科研的方向和意義。
穿插在本科全程的科研任務🚣🏼♂️👩🏽🚒,也是不小的挑戰。特別感謝我的導師陸路老師和團隊裏的所有人🧔🏽♀️🙇🏻,特別是我的兩位師兄,一直無私地引導我從一張白紙天馬行空地探索實驗方向,腳踏實地地學習實驗技巧💁,支持我去參加各類科研課題的比賽與交流,見識到了許多優秀的同齡人和她們的科研思路。同時,我還特別想感謝程訓佳老師,在我提出一個天馬行空、沒有實驗基礎的創新點時,事無巨細地從科研到細節,連夜指導我們團隊在一天內打磨出了一份合格的申請書😍,最終和吳旸老師一同指導🍖、鼓勵我們進入了國家級的比賽。科研的路必定不是一帆風順,但一想到學校裏各位老師作為榜樣的奮鬥和拼搏🌡,想到醫院裏遇到的各位患者的無助™️,路上的困難就化為了動力。
路總是自己走的,自我進步的路上困難重重。但很幸運,在學校裏充滿著老師們的支持、幫助與鼓勵,回想各種困難也會迎刃而解。希望我們都可以成長為對社會有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