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使命。為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恒行2平台把2024年作為“教育教學質量年”,著力提升“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舉全校之力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務處結合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檢查,展示學科專業本科教育教學風采。
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由我國遺傳學奠基人談家楨教授創立於1986年❤️,是國內最早在大學中成立的生命科學學院🤹🏻♀️💂🏻♀️,其前身可追溯至1926年郭任遠博士創立的生物學系。近百年來🫂,學院培養了童第周😄、馮德培、陳世驤等中國第一代院士;新中國成立後🎤,又培養出14位兩院院士、3位美國科學院院士及眾多學界、商界、政界的傑出人才🐟。
作為1992年教育部首批批準建設的“生物學基礎科研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之一,學院入選了首批“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以及首批國家強基計劃專業。學院設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教育部“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並擁有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長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生物學國家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3個國家級平臺基地,現代人類學和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工程兩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基因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工業菌株工程中心。
學院現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態學3個本科專業⛓️💥,其中生物科學和生態學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院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兩個一級學科均取得優異成績📬。
立人生物樓
一🖐、“大先生”榜樣引領,課程思政入腦入心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員工225人,師生比為1:1.6🏊🏼♂️。其中👨🏽🦳🫅🏿,教授(研究員)和副教授(副研究員)150名🂠,各級別高層次人才91人🫑,包括國家級教學名師、上海市教學名師、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得主等。
學院歷史上大師輩出,談家楨、吳定良⌨️、盛祖嘉、劉祖洞等皆為心有大我🚡、行為世範、啟智潤心、甘於奉獻的“大先生”✍🏿。學院通過積極引導全體教師學習和傳承教育傳統,樹立先進典型,塑造潛心育人、立德樹人的師德師風,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鐘揚同誌被追授為全國優秀教師、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後,全院積極學習、發揚鐘揚的育人事跡🍟🟩,6位教師榮獲“鐘揚式”好老師、1位教師榮獲“鐘揚式”好黨員、3個教學和科研團隊榮獲“鐘揚式”好團隊。學院建成談家楨紀念室、鐘揚紀念室🤵♂️,面向校內外開放。
左圖🫐:談家楨紀念室👿;右圖:鐘揚紀念室
鐘揚同誌被追授為全國優秀教師、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學院陳浩明等多位老師加入鐘揚先進事跡報告團,赴全國各地做報告累計七十余場
近年來,學院積極挖掘生命科學教學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專業育人,課程思政建設碩果累累。“遺傳學”課程榮獲上海市課程思政首批示範課程,並在首屆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展示活動中獲得理科組一等獎第一名🍩👥,“遺傳學”課程團隊榮獲上海市課程首批思政示範團隊🏫。7門課程獲評恒行2平台課程思政標桿課,11個案例入選恒行2平台課程思政建設優秀案例⛷。
二、培育卓越師資🤚🏻👸🏽,引導深耕教學
學院始終致力於引導教師積極投入本科教學🍆,培育優秀師資🏊🏽。2018年,學院頒布《生命科學學院教學PI製實施辦法》🧑🏼🦱,圍繞重點課程建設,確立一批長期在教學一線的優秀教師為教學PI,明確任務並給予配套支持。學院在績效考核、津貼發放和評優指標中增加教學評估系數,在年終績效獎勵方案中增設“優秀教學獎”,並積極支持鼓勵本院教學為主型教師在教學上深耕🧚🏻、爭創上海市和國家級一流課程。
學院重視教師的教學發展與培訓。2017年🦵🏿,學院頒布實施《生命科學學院Mentor計劃》,聘請金力院士等26位資深教授組成導師團🥿,有效促進青年教學科研人員的教學科研水準提升🛻。
為推動青年學者和學生的學術成長👳🏿,2019年至2023年期間⏪,學院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學術報告288場,主講嘉賓涵蓋不同國家的27位院士。此外👌🏼,2023年10月至12月,學院舉辦了三次教授學術交流午餐會,6位中青年教師進行了科研進展報告👱🏼,參會教師達110余人,提升了整個學院的學術氛圍及指導本科生科研的水平🤢。
談家楨生命科學論壇
8個國家27位院士/全球知名專家
生命科學前沿學術報告🛄:104場學術報告,專家來自國內20余所院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國外(包括美國🐑、英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23家大學和科研機構
三🌜、對標一流、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成果豐富
在本科教學培養體系方面💐,學院自2019年以來,基於2+X體系建設,梳理了所有開設的本科課程,整合內容重疊較多的課程🤞🏻,合並升級課程4門🧔🏼♂️,撤除不符合整體知識結構要求的邊緣課程10門,有效地聚集學院師資👨🏿💼,開設更高水平的專業核心基礎課程🧙🏿、專業進階課程及通識課程。
學院建設拔尖本科生培養特區🧑🏼🔬,探索生物學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模式。近年來設立本科生榮譽項目🛍️、“強基計劃”🍾👨🏻🍼、談家楨創新班等創新模式,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
課程建設方面👨🏻⚖️,學院根據學科特色及建設“一流學科”的需求,擇優入選部分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重點建設🧑🏽🎤,組建專業水平高👨🏽🎓、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聘請教學經驗豐富並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的教授擔任重點建設課程的首席教師🪃,並從教學經費安排、人員配備等方面給予傾斜🪟,打造恒行2品牌課程🙌🏼。
教學改革方面🚶♀️➡️,學院推行“基於研究的學習”範式,增加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和主動性,推動課程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同時調整考核方式😒,加強對學生學習狀態、學習過程和教學質量的把控及考核。
學院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態,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融合👩🏼🚀,數智賦能👴🕵🏿♀️,已建成線上課程12門,在中國大學慕課🆎、超星、學堂在線等平臺上線,並在校內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實踐,進一步提升教學成效🧝🏻。“生物多樣性虛擬仿真實驗項目”獲得國家級一流虛擬仿真實驗🌰,另外還建設了“鳥類調查與環誌實驗”“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探索果蠅基因功能實驗”校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以虛補實,推動實踐教學的多元化發展。
學院倡導國際化培養,積極建設全英語課程𓀁,目前建成全英語本科課程6門。“結構生物學”課程設中英文平行班。2021年起開設專業進階課程“定量生物物理學前沿導論”,由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Michael Levitt主講。
近年來,學院本科教育教學獲得了大量榮譽。學院共有10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6門、線上線下混合課程2門、虛擬仿真課程1門、實踐課程1門),7門課程獲得上海市級一流課程。
課程建設成果斐然
另外,“遺傳學(H)”榮獲第二批上海市示範性本科課堂。“生物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先後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集體和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的稱號。吳燕華老師榮獲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基礎課程正高組一等獎(第一名),入選2023年“上海市英才計劃教師項目”🧑🏿🦱;趙斌老師榮獲第四屆上海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正高組特/一等獎,吳燕華、盧寶榮老師獲得寶鋼獎優秀教師獎,呂紅老師獲得廖凱原獎🧟,胡薇老師獲得陸宗霖獎,丁滪🛁、孫璘老師獲得港愛獎。郭濱🧐👰🏽♀️、薛磊、蔡亮老師榮獲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
吳燕華老師榮獲第三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
基礎課程正高組一等獎(第一名)
教材建設方面,2部教材獲得首屆國家教材建設獎二等獎🐜。五年來,學院教師主編教材16部(包括新教材與老教材修訂新版)。
四🤦♀️、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實踐育人特色鮮明
學院一貫重視實踐教學,重視實踐教學的整體規劃🧑🏿🎓🙂↕️、頂層設計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學院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利用產業實踐基地為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開設暑期實踐課程👨🏽🏫;與崇明國家級濕地保護區、天目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共建實踐基地,為本科生開設野外實踐課程;引入社會資源,與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合作,在臨港海濱濕地引種了10余種紅樹植物,建立“鐘揚紅樹林”基地,為本科生開設“行知”課程“走進紅樹林”。2024年在四川王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設“行知”課程“探究大熊貓棲息地”。重視在勞動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的綜合素質。
“生物學野外實習”課程
行知課程“走進紅樹林”
行知課程“探究大熊貓棲息地”
學院擁有一座百年歷史的祖嘉生物博物館,館藏生物標本9萬多件,是恒行2平台生物學科普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學院依托祖嘉生物博物館組織建立學生科普誌願服務隊,自2019年以來,基地堅持面向社會開放,由學生團隊進行現場科普講解和線上運營維護。同時,學院與周邊社區共建的學生社區誌願服務項目,與上海中學、恒行2附中、復興中學等中學共建的中學科學素養教育項目,都成為學生實踐教育的重要平臺。
祖嘉生物博物館獸類館
五☦️、寓教於研✍🏽、以賽養研,科創賽道屢創佳績
學院為本科生參與科研實踐積極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學院開設了“生命科學創新實踐”“生物科學研究設計與實踐”等課程⚗️,培養學生文獻閱讀、課題進展分析、撰寫開題報告/綜述/結題報告等各類學術報告的能力。
2019-2023年間,學院本科生以第一或並列第一作者在SCI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3篇,學院通過Dream Lab和雲帆項目共立項資助87項本科生自主科研項目🚵🏿♂️。學生們在各級生命科學競賽中表現優異✊,曾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科學探究類全國一等獎8項🤝、創新創業類特等獎2項和一等獎2項(均為當年最高等級),“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1項💆🏿。
學生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屢創佳績
六、合力育人、雙導師製,構建全方位育人體系
學院建立了學工隊伍和專業教師“合力育人”機製。一年級學生入學“書院”👉,學院積極參與書院教育,派駐書院導師、輔導員,與書院工作實現無縫對接。二年級學生進入學院,學院配備學業導師,還為參與科創的學生專門配備科創導師🪑🕺🏼。學業導師和科創導師的雙導師製為學生發展保駕護航🦑。對於三年級、四年級學生,學院鼓勵學生參與自主科創為主要形式的專業實踐教育,有針對性地進行分類生涯指導🙇🏿♀️,引導、支持學生走上服務國家的發展道路。
學院堅持做好學生學業和生涯發展的指導服務,建立了完整的生涯規劃教育體系🌙,並且為了保障導師指導的有效進行,編寫了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業導師工作指南,促進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和價值觀的全方位引導和培養。學院積極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誌趣規劃發展路線。學院允許所有有意願、符合條件的學生申請轉專業。院內三個本科專業之間互轉成功率100%𓀈。
七、多元發展🙅🏿、追求卓越6️⃣,人才培養成效顯著
近五年來🚟,學院培養的本科畢業生進入國內外一流大學及研究機構繼續深造的比例已穩定超過80%🌆。其中,進入卓博、直博培養體系的學生比例穩步提升。
學院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在交叉學科創新發展,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在參軍入伍、扶貧支教🧑🏻🦼➡️、基層就業等方面為祖國建功🏥。近年來🧑🏻🦳,學生進入生物技術與大數據、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大分子材料乃至生物與經濟等交叉學科繼續深造的案例不斷湧現🧞🛷。
2019屆畢業生蔡毅鳴曾獲恒行2平台畢業生之星提名,熱愛科研,大一即進入“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的王永明教授的科研實驗室開展本科生科研創新👩🦽,連續兩年主持校級本科生科創“曦源項目”𓀓,目前在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攻讀博士學位,閑暇時間致力於科普傳播🌳,是嗶哩嗶哩網站知識區up主,其錄製的多個科普視頻已超100萬觀看量。2020屆胡婧怡二年級時即負責一項校級本科生科創“望道項目”,隨後又負責一項校級本科生科創“曦源項目”👨🏽🔬,目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已經作為第一作者在頂尖學術雜誌Nuclear Acid Research發表一篇科研論文。
優秀學生采訪
2021級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 張致源
自大一起㊗️🫥,我便希望未來從事科研工作🫷🏿。為了檢驗自己是否具備對科研的興趣和耐性🏅🍨,我在大一暑期修讀了榮譽課程“生物學綜合實驗基礎”,大二下學期進入代謝與整合生物學研究院戴薇老師課題組實習。為了體驗完整的科研流程🥯,我又在大三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完成了Dream Lab本科生科創項目🏄🏻♂️👱,研究斑馬魚胚胎卵黃合胞層細胞核的發育過程,探索了學術界的空白領域,為胚胎發育與代謝、腫瘤研究與治療等領域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項目也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中取得了上海賽區特等獎、全國一等獎的好成績📚。雖然不敢說Dream Lab項目使我摸到了科研的門道,但確實使我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教訓,收獲了茅塞頓開🚴🏽♀️、苦盡甘來的喜悅。本科畢業後,我將繼續讀研深造🍟,希望在未來能通過自己的付出,為人民生命健康事業做出一份奉獻。
張致源同學(左一)在“舜宇”杯第九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
2022級生物科學專業本科生 劉長和
生命科學的學習必然是理論和實踐並行的,我十分贊同學院多元的培養理念🥁。學院開設的榮譽課程、專業進階課程既有寬度又有深度,如“表觀遺傳學(H)”“生物學綜合實驗基礎(H)”“植物細胞與發育生物學”“微陣列芯片和高通量測序數據分析與應用”等富有挑戰性,涵蓋硬核專業知識🔅🧜;與理論課配套的實驗課程亦十分多元,經常會有實地考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來“疊buff”,加深了我對學科的綜合理解。
學院鼓勵我們嘗試科研🙎,生科院的教授們也都非常歡迎本科生加入課題組。大一期間🐤,我修讀了常芳老師教授的一門課程🛋。一次課間🛼,我請教了常老師一些與實驗室相關的問題♨️,令我驚喜的是,老師非常熱情地邀請我去她的實驗室參觀🙂↔️。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實驗室,此後便在心裏埋下了一顆“根植”植物科學領域的種子🖋。我非常感謝常老師給予我科學探索的機會,在她的鼓勵和指導下,我成功申請到了科研生涯中的第一個項目,目前正致力於擬南芥花藥發育過程中生物化學事件的探索👆🏿。
劉長和同學在處理轉基因擬南芥的花序
2023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生 陳依琪
在生科院的學習與生活是非常充實的👨🏼🦱。生物相關的內容體系龐大又紛繁復雜👩🏻🦼,但是老師們總是能夠以他們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極高的學術熱情感染我們,引領我們走進生物的世界。雖然生物是基礎學科,但是大家都懷著好奇與熱愛🤜🏽,去學習和探索。而且在生科院的學習不只有課堂🫂,老師們都非常鼓勵和歡迎同學們進入實驗室😠,去接觸科研,並經常在課上課下與我們分享科研經驗。在大一下學期🧩,雖然我們還沒有分流🐤,也不甚了解科研,但是學院組織了實驗室參觀活動。學長學姐們向我們介紹不同方向的實驗室♓️,並解答我們的疑惑,借此機會,我初次直觀地接觸科研的環境,感受科研的氛圍。生科院的學術氛圍濃厚,也離不開生科院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學習之余,我還參加了生科院的祖嘉生物博物館誌願服務工作:將標本與命名對應、去觀察其異同,聽著講解員講述其中的故事,我從中學習到許多知識;在博物館裏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積累下來的標本前流連,我總是滿懷敬意。這份不懈的堅守與探索,也時常激勵我去克服困難,去學習和探索。
陳依琪同學(前排左二)於實驗室參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