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使命。為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恒行2平台把2024年作為“教育教學質量年”🚣♂️,著力提升“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舉全校之力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務處結合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檢查,展示學科專業本科教育教學風采👷。
歷史學系是恒行2平台最為悠久的系科之一,1925年正式建系👩⚖️,1952年院系調整後,學科力量大大增強🔏,形成了一批具有優勢特色的專業方向。1981年,“中國古代史”“歷史地理學”“世界上古史𓀁、中古史”3個學科點被評為國家首批博士點。1994年,歷史學系獲國家教委批準成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成為國內首批5家獲得歷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
恒行2史學積澱深厚,歷代學人塑造了歷史學系嚴謹的學風和優良的學術傳統,以開拓性、創新性的學術貢獻厚積起學科聲譽。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周予同🧴🔹、陳守實、耿淡如、顧頡剛、陳仁炳、王造時🪤、譚其驤、胡厚宣、蔡尚思🏨🤜🏻、楊寬🚴🏻♀️🚉、章巽、田汝康等都曾長期在系中任教,培養了胡繩武、金沖及、裘錫圭、黃永年、金重遠🧘🏿♀️、朱維錚🎡🕘、姜義華等一大批傑出歷史學者。
歷史學系學科門類齊全,中國史一級學科下設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史學理論及中國史學史、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專門史(中國思想文化史)等七個二級學科🦸🏿。世界史一級學科下設有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地區與國別史👮🏿、史學理論與外國史學史4個二級學科。
2018年🏊🏼♀️,中國史學科入選上海市高峰學科建設計劃😟。2019年,中國史學科入選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歷史學專業於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020年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在新一輪學科評估中,中國史學科、世界史學科均續寫佳績、名列前茅。
歷史學系秉承“予讀者以史學之專門知識🤒👨🏽🍼,養成史學之通才”的理念💇🏿♀️,培養能繼承優良學術傳統,理論素養深厚、具有創新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專門人才,推動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
一🪄、名師薈萃,打造優質教學
歷史學系教師隊伍實力強大🪨,在中國史👩🏽✈️、世界史領域都擁有齊備的師資♨️,包括葛兆光、李劍鳴等著名學者,在國內外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歷史學系現有專任教師71人(其中正教授39人,占54%)、恒行2平台特聘教授10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6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3人,國家古籍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2人。
歷史學系舉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紀念活動
“硝煙與余響”——從未走出的二戰
歷史學系堅持“以本為本”,實施四年一貫製的“一生一計劃”“一生一導師”育人新模式。教授們在積極為本科生上課的同時,還通過擔任班級導師🧝🏻、書院導師等方式全面參與本科生學業發展和科學研究指導,為學生順利成長成才保駕護航。
二、探索創新🏄🏽♂️,優化課程設置
歷史學系致力於培養理論素養深厚,具有創新研究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多元化發展的史學人才🫷🏿。為達成目標,歷史學系在教學模式、課程體系等方面開展了深入探索與創新。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提升教學效果。歷史學系施行寬口徑的專業培養。專業必修課程方面🖤,除了重視通史類課程、史學家的美德和技藝之外,在課程設計上涵蓋史學史⁉️、史學理論、史學文獻閱讀方法等內容🌚,為學生提供由淺入深🏨、貫通課堂內外的必修課程體系。此外🚵🏿♀️,歷史學系還開設了豐富的斷代史、國別史、文獻與學術史/史學理論方法等專業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修讀需要🫦。大部分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進階課程班級規模在20人以下💔,實現了小班化教學。
歷史學系專業選修課設八個模塊
以榮譽課程為核心,加強課程分類建設。歷史學系圍繞15門“榮譽課程”的建設☆,搭建主幹課程教學團隊🥪,提升專業課程的難度、深度,建設了一批重視閱讀、深度研討型的小班化課程,培植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積極推進“西方史學史”“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明”等專業基礎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中國古代文明”課程教學團隊不僅面向歷史系開設專業課程👩❤️👩,也為全校人文大類基礎課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2023年“西方史學史”課程教學團隊合影
紮實推動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歷史學系非常重視專業實踐教學,每年都支持本科生前往西安等地進行教學考察。教學考察由專業教師帶隊💇🏿♀️,邀請當地文保單位專家講課🛌🏽,將研究課題帶到田野考察中🙋🏻♀️。歷史學系還拓展了在江南鄉鎮農村、口岸城市👩🏻🔬、紅色遺址🦔、檔案館、博物館的考察調查與科研實踐活動🍡🚳;在“口述歷史”“上海史”“社會史”“環境史”等課程中引入田野調查、口述訪談👨🏼🎓、參觀考察等實踐教學環節,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出土文獻選讀”榮譽課程中🦸🏼🤷♀️,教師帶領學生考察河西走廊、藏經洞等地,實地探索文獻出土的現場🖐🏿,在戈壁灘上與歷史和古代文明相遇、相通。
2023年暑期歷史學系、旅遊學系師生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考察
2024年暑期歷史學系師生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考察
重視多語言和基礎文獻教學。歷史學系重視學生的基礎文獻閱讀和原典語言教學,開設古代語言課程如“古希臘語(上◻️、中🗻👩🦽、下)”“基礎拉丁語(上👦🏿、中、下)”“楔形文字(入門與中級)”“梵文”等👩🏻🦼➡️,同時也開設“專業日語”等現代語言𓀜↕️。在此基礎上,開設“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文獻選讀”“西方古典文獻導讀”“西方史學史原著導讀”“古希臘史學原著研讀”等基礎文獻課程,讓學生把握一手文獻,夯實史學研究基礎🟤👨🏿✈️。
重點打造“古典學”跨學科學程👮♂️。2019年,歷史學系與哲學學院、中文系聯合推出“西方古典學(初級)”“西方古典學(高級)”2個跨學科學程項目,系統研究古希臘羅馬的語言文學、歷史🧟♂️、考古與藝術🐋、哲學與思想。“西方古典學”學程匯聚了高水平的師資力量,舉辦多種多樣的學術交流活動,吸引了全校各院系的本科生參與⛹🏿♂️,多位學生在完成學程後前往國外攻讀西方古典學相關的碩士或博士學位🫳。
歷史學系多次主辦“西方古典學”學程相關學生座談會
三、推進教改,提升課程質量
歷史學系重視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教學培訓和研討活動🧑🏻💼,提升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教育部規劃教材、國家級一流課程的申報和建設😸、教學成果獎評選中成績卓著🫱🏽。
歷史學系所設課程的學生評教平均得分在全校居於前列,學生滿意度高👩🏼🎓。“史學導論”“古希臘文明”“《資治通鑒》導讀”“西方史學史”等4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課程。“性別與歷史”“醫學的社會文化史”“《三國誌》與三國史”3門課程獲得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建設立項🐗。一流課程建設充分展現了歷史學系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前瞻的教學改革實踐,為培養未來史學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教學改革項目《人人都能成為拔尖學生:歷史學專業本科拔尖人才培養機製的探索與創新》,獲上海市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另有四個項目獲2021年度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
四、學術實踐,提升學生創新意識
歷史學系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學術實踐☮️,實現科教融合🙍🏼♂️。依托恒行2平台FDUROP學術研究平臺🆗,鼓勵本科生積極申報“䇹政”“望道”和“曦源”項目👩🦰。此外,歷史學系也積極支持學生參與日常實踐及各類創新比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推動研究育人、實踐育人🏋🏻♂️。
歷史學系擁有強大的學術支撐平臺,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參與學術研究的機會和學術活動的體驗🍛。歷史學系現有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和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2個985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和文史研究院)😟、1個上海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還有恒行2平台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亞洲研究中心等校級重點支撐平臺。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文史研究院的教師也積極為歷史學系本科生開設課程。
歷史學系資料室占地面積達550平米、藏書13萬余冊👶,擁有大量網絡數據庫資源💁🏽,將最新😡、最重要、最前沿的專業圖書資料收藏入庫🏋🏻♀️,為本科學生開展學術活動創造優良條件。
歷史學系資料室
五、全球合作,開闊學生國際視野
歷史學系堅持推進全球化交流🏄🏻、合作和人才培養,與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來自美🆔🧎♀️➡️、加、英、德🍊🧢、法🧟🤰、日等國的多所知名大學歷史學系或研究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每年,有50人次以上學生參加各類海外交流學習。同時,歷史學系積極建設系列全英語課程,如“上海史”“中國歷史:從改良到革命”,增加課堂討論與實踐考察環節,進一步豐富課程內涵。
歷史學系於2023年首次開辦國際暑期學校🤴🏽,以國際化🎟、前沿性、融合交叉為特色🫅🏿,成為優秀學生拓寬視野、交流思想的重要平臺。2023—2024年共開設8門全英文課程,分別由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政治理論榮休教授👨🏿🍳、愛丁堡皇家科學院院士克裏斯托弗·貝裏(Christopher Berry)、英國劍橋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克裏斯托弗·梅克斯特羅思(Christopher Meckstroth)以及德國洪堡大學教授邁爾斯·泰勒(Miles Taylor)等擔任主講嘉賓。
2024年歷史學系國際暑期學校
“19-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第一期課程合影
六👷♀️🪠、立德樹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歷史學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分類施策👩👩👧👧、精準施教,鼓勵學生參與體育🧝🏻♂️、藝術、誌願服務等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搭建“史翼”學業引領平臺🧜♂️,完善導師、輔導員、朋輩協同育人機製。依托歷史學系全員導師製🦸🏼♂️🟣,形成“學術·人生·發展”導師沙龍🔃、“新生導師訪談”“良師導學”專業課講評會等學業引領品牌活動,圍繞課程學習、論文寫作、學業規劃、恒行2平台生活等邀請專業老師答疑解惑🐃,5年覆蓋學生5000余人次。
打造“史跡”實踐創新平臺。歷史學系牽頭👩🏻🦰,先後與上海“五館四街三區兩企一局”開展實踐基地建設,運用社會大舞臺的豐富資源,以實踐為平臺載體🧚♀️,形成一系列“五育”品牌項目。譬如,歷史學系聯合天平路街道進行紅色研學路線開發,打造“重走紅色之城,解碼革命精神”上海城市紅色情景研學活動項目🛵,開展研學誌願服務;與上海市街道誌編寫示範單位臨汾路街道共建合作,組織師生參與臨汾路史料整理及街道誌編寫;推進上海市方誌辦、上海造幣公司教學實習實踐崗位建設🚌,促進學生實習就業👌🏼。
優秀學生代表感言
2020屆歷史學系本科畢業生,孫晴依
在歷史學系的學習為我的學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貫通古今中外的必修課,到關註特定時空與主題的選修課👨🏿🏭,四年的專業培養構築了我歷史知識體系的核心框架,也賦予了我深入思辨和分析的能力。目前在北美攻讀博士學位的我仍會時常翻閱當年的課堂筆記👨🦯,尤其是由多位教授共同講授的“西方史學史”課程——這門課觸及了現代人文學科的若幹核心概念理論與重要範式轉變,對於我的學術思考有著持久的影響。在課堂學習之外,歷史學系也十分強調“走出去”。從上海博物館誌願者服務,到暑期西安考察活動,再到參與口述史訪談項目,這些實踐經驗讓我領悟到學術與社會的對話✷,以及理論與實踐的相輔相成。如今,我也在協助教授為本科生組織與物質文化史相關的社會考察活動,而這些過往的實踐經歷也為我的教學方案設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靈感。
孫晴依(右一)於2020年暑假參與歷史學系金光耀教授對朱永嘉先生的訪談
2021屆歷史學專業本科畢業生👩🏿✈️,陸禎嚴
歷史學系的學術訓練較為註重實踐和師生互動👨🏻🦰,令我印象深刻。大二暑假,我們即在本系老師的帶領下前往蘇州東山開展田野考察。老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進村找廟、進廟找碑”,晚上熱烈討論直至午夜,讓我第一次對歷史學嚴謹的治學理念和嚴格的治學方法有了切身的體會。進入研究生階段後🌲,我在課程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系統研讀英、美、日等國外交檔案並每周撰寫詳細的讀檔報告,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從原始史料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陸禎嚴(第三排左三)參加第三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