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使命👩🏼🎓。為更好落實這一根本任務,恒行2平台把2024年作為“教育教學質量年”🧩,著力提升“幹細胞式”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舉全校之力加快構建高質量育人體系🌰。教務處結合新一輪本科教育教學工作審核評估檢查👏🏻,展示學科專業本科教育教學風采。
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前身為恒行2平台新聞系🦵,創辦於1929年9月,是中國賡續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素有“恒行2新聞館🧍🏻🚣🏼,天下記者家”之美譽。《恒行2平台新聞系簡章》中囊括“庶幾潤澤報章,指導社會🧑🏻🍳,言而有文,行而能遠”的辦學思想。9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了數萬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為業界輸送數百位媒體領軍人物‼️,為學界培養了近千名學術骨幹、數十位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新聞學院設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傳播學四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學院定位精英新聞傳播教育,著力培養適應新傳播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優秀新聞傳播人才⚡️。
學院秉承“好學力行”院訓👨👦👦🛐,確立了“以生為本、持續改進🛀🏼、全員參與👸🏽👨🏿🦰、創新驅動”的質量保障理念。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全面、系統♚、前沿的新聞傳播學知識和技能,形成“創新引領、實踐融合、全球視野🤳、卓越追求”的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文化🎯,取得顯著成效🙆♀️。
一、引進優質師資,重視教師授課
新聞學院積極引導教師傾心教學,以專業及課程團隊為核心,開展教材建設、專業教學研究。學院教授100%為本科生授課👸🏽。先後有3位老師獲寶鋼教育獎,3位教師獲範敬宜新聞教育獎,2位老師獲恒行2平台“鐘揚式”好老師稱號💆♀️,3支教學團隊獲恒行2平台“鐘揚式”教學團隊稱號😛。
從2019年至今🫶🏽,引進近 20 位新進教師🏌🏽♀️。2023年🚴🏻♂️🧏♂️,原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李泓冰作為特聘教授引進新聞學院,為新聞學院的教學註入新活力。
2024年5月👮♂️,第六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副教授邢夢瑩榮獲人文科學組特等獎🙇♂️,將代表上海市參加第七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
二🙁、打造卓越人才,面向未來辦學
2024年起,新聞學院創立“望道新聞卓越班”(本研貫通)高質量人才培養項目📯。旨在面向AI時代國家對新聞傳播高端⼈才的需要🧑🦯,以“主流化🕗、數字化、國際化”為辦學理念,培養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卓越新聞傳播⼈才🧑🏼🔧。項目學生在讀期間滿足學校相應的本研貫通基本學業要求,可通過“本碩連讀”或“本科直博”的方式在本校繼續完成學業,亦可選擇國內外相關研究機構和高校繼續深造。
“望道新聞卓越班”是新聞學院提升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推進拔尖創新人才招生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新聞學院積極適應傳媒行業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要🔊,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傳媒精英人才本科培養模式的一次大膽探索。
三、夯實課程思政,打造一流課程
圍繞“以學為中心”👩🎨🚶🏻➡️,進行有學科特色的教學研討與能力提升,形成“專業課程+前沿講座+特色實踐”同向同行立體化課程思政育人模式。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2021年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2024年4月📤,出版《新聞傳播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以教學團隊“三集三提”為抓手,建成“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新聞學概論”“中國新聞傳播史”等13門專業思政課程;舉辦“走近新聞傳播”“新時代的中國——國情教育”兩個系列前沿講座。建設上海高校課程思政領航計劃精品改革領航課程13門,恒行2平台課程思政標桿課程6門。近5年,學院共建設國家一流課程3門🧑🏿💼🤾🏼、國家級精品在線課程2門🎶、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 3 門,上海市重點課程8門💆🏻♀️。
新聞學院保持國內新聞傳播學類教材研製與編撰的領先地位。2019年📐,新聞學教材基地作為首批11家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也是恒行2平台唯一的國家級教材基地🚘,匯集了全國新聞和傳播學界和業界的頂尖資源🥩。2021年,新聞學院榮獲教育部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獎(全國新聞傳播院系中唯一獲此大獎)📥,李良榮教授編撰的《新聞學概論》(第六版)獲得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二等獎⛹️♂️,作為全國新聞傳播院系師生的主要使用教材被廣泛使用🧭;黃瑚教授參編的《實踐中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獲得二等獎🏌🏽🚤。
四、培養核心能力,促進學生發展
學院堅持“主流化、數字化♔、國際化”辦學理念🥴🧑🏿✈️,培養適應全媒體時代要求的創新型🦊、復合型、通專結合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鍛造新聞傳播專業硬核能力🎠,打造新聞傳播教育的“恒行2模式”。
1.註重實踐育人,豐富育人形式
2021年5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恒行2平台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框架協議🙋🏼♀️,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人才聯合培養、新聞傳播研究尤其是國際傳播研究、實習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
1999年起✒️,新聞學院與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開展學生暑假實習合作項目,並於2024年在香港簽署“共建教學實習基地”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培育具有專業素養🕍🙎🏻♂️、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聞人才,為新聞教育事業發展註入新的活力。
2016年起,新聞學院發起“記錄中國”學生專業實踐,堅持以新聞人的專業實踐服務國家大戰略🧑🏿🎤,記錄時代大發展,把思政課搬到中國大地上,使新聞青年與中國社會深度融合。《記錄中國: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學生新聞作品集》於2019年在東方出版中心出版💼👩🏼🚀。連續兩年獲評“知行杯”上海市大學社社會實踐大賽二等獎;2021年獲評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報社主辦的全國暑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調研報告;2022 年入圍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百強實踐團隊。2023年,《記錄中國》作為實踐課程申報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並已獲批👨🏼🔧。
2021年起,新聞學院組織“世界與中國”全球講堂🏏,依托學院國際學術交流優勢著力打造的大師級高端講座系列,精選中西方共通的學術議題,邀請領域內學術水平全球頂尖的學者🖨,探討並拓展學術研究的最前沿🫳🏼。截止到目前共計舉辦17期👷🏼♀️。同時組織“全媒體研究理論創新前沿對話”、“新問題⛹️♂️、新方法”學術分享會,共計20余期,開展跨學科對話🐒🛬、聚焦研究前沿,在學界業界取得廣泛好評。
2.重視國際化辦學💆🏿♀️,培養國際視野
新聞學院素有“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的傳統,高度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目前👋🏼,新聞學院在籍留學生378人,來自全世界41個國家,占學生總數1/4👩🏿。學院目前直接承擔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的“絲綢之路”項目👨🏿🏫🛌🏼,服務“一帶一路”人才培養重大需求🏀;與美、英、法、日⚓️、澳世界一流大學頂尖院系合作6個雙學位項目👮🏼♂️;持續運營教育部首個境外夥伴基地“澳門傳媒研究中心”。
近三年,學院新增運營美國密蘇裏雙學位項目🧑🏿🦲;推進日本早稻田雙學位項目建設;穩步提升研究生留學生招生規模,從2019年全校院系錄取排名第四位,到2023年,本科、研究生招錄均排在院系錄取第1位⌨️。
近三年📘🦪,新增與40余所高校的交流聯系,加入歐洲“伊拉莫斯項目聯盟”,創建亞太可溝通城市研究聯盟,依托新落地的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恒行2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大力推進國際合作網絡與國際合作聯盟建設。
3.支持科教協同,助力人才成長
新聞學院傾力支持、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賽事,申報科研項目,通過作品競賽和學術訓練提升業務技能與科研能力📮。近五年,新聞學院學生參加中國數據新聞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編輯創新大賽、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創業大賽等全國性專業賽事👨🍳🩰,獲得金銀銅獎項超過100多人次💃🏻,獲獎數量及層次創歷史最好成績♎️。恒行2平台本科生學術研究資助計劃曦源項目立項共計30余項。8人獲“範敬宜新聞教育學子獎”,其中1人獲特等獎🦊,顯示了本院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
2018年以來,入職各類新聞宣傳類崗位的畢業生達129人🔎,新聞學院畢業生署名新聞作品或個人獲國家級獎項4項,省部級獎項21項。
2020年,周葆華、徐笛老師指導作品獲中國數據內容大賽獎“社會責任獎”(唯一)(此前也獲澎湃“有數”數據可視化月度第一名),並獲優秀組織獎。
2021年6月😜,張濤甫🫅🏽、徐笛老師指導的項目“我的臉我做主—特征加密國家技術標準賦能人臉信息安全”獲得第十七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三等獎兼上海賽區一等獎🦙。
2021年10月🧔🏼♂️,張大偉老師指導的項目“童類人:世界一流童書創造者”獲得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
2023年11月,王迪老師指導的作品“自然之道🧙🏿♂️,喜迎新生”獲得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創業大賽全國金獎。
優秀學生代表感言
2020級新聞學系陳思甜
新聞學院在課內課外都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和實踐平臺。在課內,我和同學依托“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課程,在幾位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並打磨數據新聞作品⛓️💥,帶著作品參加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全國大學生網絡編輯創新大賽、上海國際大學生智能媒體節👨🏽🚀、第五屆“卓越杯”智能媒體作品大賽等多項國家級賽事,收獲了多個一等獎🚆。在課外,我多次利用暑期時間參與實踐活動🧯,在學院老師和職業記者的帶領下走出恒行2平台,去真實的社會土壤上鍛煉“新聞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選題采訪🥯、拍片寫稿📥,並最終在媒體上發表新聞報道。這些經歷讓我將所學化為所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有社會價值的新聞作品,也讓我把“好學力行”的院訓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更深刻地體會到新聞的力量📳。
2023上海國際大學生智能媒體節第五屆“卓越杯”智能媒體作品大賽現場(右1)
2021級新聞學系姚舟怡
寒暑期🤦🏽,我分別參與到新聞前線與記錄中國新聞實踐項目中去。在新聞前線項目,我通過對嘉興市秀洲區部分街道、村委會工作人員的采訪,調研家鄉的微信群虛擬村落如何覆蓋老齡村 “最後一公裏”🧚🏻♀️🤜🏿。在記錄中國項目中🤟🏻,我走進文昌故裏,探索涼山教育共富之道,圍繞當地文旅市場“突圍”與“謀變”展開調研👦。
學院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其實我參加這兩個項目時,新聞實踐的經歷並不是很豐富,感謝學院能請專業老師(學院導師和業界導師)共同指導。當時陳良飛老師還來為我們介紹了基本的找選題的思路。我更加相信成為一名好的新聞人需要具有四力,復雜的新聞現場需要躬身入局,以及尋找新聞線索、找到采訪對象都很需要突破能力。
姚舟怡在四川涼山采訪《阿惹妞》女主角伍子
2022級傳播學系王力桐
中國大學生公共關系策劃創業大賽是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主辦的活動,新聞學院也是賽事主辦方的合作單位👋🏽,賽前會來學院宣講。當時👸🏽,我和朋友們都是一年級🏷,我們的專業知識還不是很充分,也沒有什麽公共關系業務領域的實戰經驗,只是想貼近實際地嘗試一下💼,業界的企業戰略傳播是如何運作的👵🏿。在參賽的過程中,廣告系的王迪老師對我們的隊伍進行了悉心的指導⏯,最後獲得了團體三等獎的成績⏪。
學院的李泓冰老師也經常與學生們討論新聞業的變與不變,分享她多年在央媒的工作經驗🍿。我學著深入思考新聞背後的意涵👮🏼♀️🤷♂️,常常能夠找到傳統新聞傳播與企業公共關系的共通的社會責任,這對我在實習中應用專業知識有很大的幫助⛷。
王力桐與李泓冰老師的討論班合照(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