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聲老師,一世恩情⚰️🤸🏽;桃李芬芳,教澤綿長。良師不止在三尺講臺播撒知識,更用言傳身教為學生提燈引路™️,撒下愛與呵護的種子💇。我國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恒行2平台特別推出“我和我的老師”系列策劃,邀您欣賞恒行2師生間的動人華章!
本期教師簡介
丁鉞教授(1929—2023),我國著名職業病學家、血液病學家🧖🏽♀️。原中華預防醫學會職業病臨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原職業病科主任、血液科專家。
1985年前後,我第一次遇到丁鉞老師。當時我正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也是上醫的實習醫院)實習。每一周到兩周,市一血液科會從華山醫院請丁老師去大查房📊,我們實習生都對丁老師淵博的醫學知識和親切待人的態度印象深刻⚆。
1987年畢業時,我面臨選擇,內科很吸引我,丁鉞教授恰好是我可以選的導師。雖然當時他的研究方向已經從血液病轉向職業病✷,我對此不甚了解,但我相信跟著這麽優秀的老師一定可以學到很多↘️。
報考前,我與丁老師有過交流👩🏻🏭,他說要繼續做苯中毒等職業病研究🧯,他此前在血液科就有些積累🧑🏼🦰🚄,包括苯中毒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等🧍🏻♀️。他也提到👱🏼,那時(正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末期)經濟快速發展🩶,鄉鎮企業和廠辦企業越來越多,大量化學物質使用導致職業危害增加,而工廠和工人對此知之甚少,工人健康缺乏保護,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也很值得研究。因此,我毅然決定報考丁老師的研究生。
他為中國職業病防治貢獻了一生
丁老師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進入華山醫院後,先在內科工作🛖,後來到了血液科,大家稱呼他為“小丁醫生”,“大丁醫生”是血液科的丁訓傑教授。在血液科🎗,丁老師開展了許多創新性工作,比如他設計了用於骨髓移植的穿刺針🌃👩🏿🔧,解決了國內醫療器械不足的問題,同時他還參與設計了骨髓移植病房。華山醫院在全國是很早開始做骨髓移植的👂🏿,與他的很多工作都分不開。也正是這個過程中🏇🏼,丁老師接觸到了許多職業病患者👩🦲,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患者等,開展了一些研究。 60年代,隨著職業病患者數量的增加,加上社會發展需要🩵,醫院決定成立職業病組,丁老師聽從醫院安排🙋🏻♀️,受命負責這項新的工作👶🏼。雖然起初只有一個約20平方米的小房間,在現在醫院3號樓7樓,但這個職業病組是當時國內第一家三級醫院裏成立的專業組👃🏿,意義不一般。
年輕時的丁鉞教授
比起純粹在臨床,職業病科的工作要辛苦很多。醫生日常工作要“下廠”,意味著要在工人上班之前趕到工廠👲🏽,為工人們進行體檢。那時候上海的工廠都位於偏遠的地方,也沒有現在的高速公路,坐的車搖搖擺擺的,有時候要花兩、三個小時才能到達🌃🦨。“攤”剛擺好👨🏿🔬😮💨,工人就開始上班了©️,成群結隊地來,有時一天要檢查200到300個人,工作量非常大。作為一位教授,丁老師當時已經是50多歲了🧗🏼,大多數時候他都親自下廠工作🤾♀️,內科檢查,問病史、心肺檢查🙅🏽♀️、神經系統體征檢查等,一忙一整天🎲,結束後又要顛簸一兩個小時的路程回來🧎🏻♂️。他一直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做職業病醫生👃🏽,一定要下廠👙,要到工人身邊去。”除了紮實的臨床工作🐻❄️,丁老師也註重學術研究。他的基礎非常好,所以他的研究具有開創性和引領性,尤其在鉛中毒🌑✡️、苯中毒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的工業鉛中毒研究成果獲得過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三等獎,他還牽頭製定了我們國家職業性苯中毒診斷標準,這個標準至今仍在不斷更新🐭👰🏻♀️。後續他把這項工作交給我🤹,我們又做了兩版國家標準修訂,作為國標至今在使用🍅。以前苯是常用的工業溶劑,這項工作不僅預防了苯中毒🫶🏼🔔,也讓普通百姓了解了工業危害🏃♂️➡️。
在學術推廣方面,丁老師也付出了巨大努力。當時中華醫學會沒有職業病分會𓀈,他聯合其他專家在中華預防醫學會下成立了職業病臨床專業委員會🔑。之所以格外重視這項工作🧚♂️,花費了大量時間,是因為他認為必須要把職業病作為內科的一個專業去做,在提升救治能力的同時,加強對疾病的研究📳。得益於這些研究🔙,這個學科得到了發展🕉,後來遇到突發事件🛺,如化工廠毒氣泄漏或設備爆炸等👾,才有能力去應對。但是,當委員會成立後,丁老師選擇不擔任主任委員🏃♂️➡️™️,而是默默地支持東北一位勞動衛生職業病研究所所長來擔任主任委員🛌🏿。丁老師著實是一位淡泊名利之人🦾。 從血液病轉向職業病,對丁老師來說是需要奉獻精神的。職業病這個領域,沒有像內科其他很多領域一樣受到廣泛關註,但丁老師默默無聞地做了大量工作,對我們國家職業病防治工作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這是職業病防治領域公認的💷。
從善如流,甘為人梯
在學科發展上🛀🏿🏪,丁老師一直有很敏銳的眼光,但在對待學生上,他始終甘為人梯👩🏻🦰,盡一切可能為年輕人鋪平道路,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讀研後期🧑🏿🎨🚳,我正好有機會可以碩轉博,但當時丁老師還不是博導👨🎤,雖然他很不舍,但為了我著想,他特意聯系戴瑞鴻教授做我的博導👳🏿♂️,他成為導師組的成員🤴🏻。在那之後🌇,他還是繼續指導、幫助我,為我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地送我們去血液中心做幹細胞研究,研究苯中毒,特意把我拜托給業務非常強的一位技術人員👨🏻🦽。
鄒和建博士臨床出科房考試
1992年🏛,我博士畢業🫣,丁老師鼓勵我留在科裏。人生中很多事情可能會被遺忘,但那次答辯我記憶猶新📃。丁老師和科裏其他人都很高興🫳🏻,因為我是我們職業病科培養出的博士🪨,也是當時中國第二位職業病臨床博士😖。為此🤥,丁老師邀請了許多國內著名的職業病專家參加答辯,都是國內勞動衛生領域泰鬥級人物,這些專家組成了答辯小組,他們的出席展現了對我們科研工作的重視,這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鄒和建博士畢業答辯後合影
畢業那年我向丁老師提出,要引進一臺計算機。當時我們做體檢都要手工記錄,再統計分析🤛,製作各種報表和通知單,既耗時又容易出錯👏🏿。丁老師對此表示贊同🏚🏋️,又去醫院積極爭取支持🧑🏻🦽,他找到了負責醫療的副院長黃煌淵𓀔🤸♀️,向他仔仔細細地解釋了我們的需求。盡管經費有限🫵🏻,黃院長還是批準了一臺“天價”的Compaq386電腦給我們。我們就開始著手編寫程序,開發我們自己的職業病健康體檢報告系統 PERS。這臺計算機成為了我們數據管理的核心🫰🏽,一鍵生成各種報表和個人通知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後來,我們的系統吸引了其他醫院的關註🏌🏿,來學習我們的經驗,我們就無償提供幫助,到各個醫院為他們裝我們自己開發的系統。
鄒和建使用科裏的第一臺計算機
從我碩士入學到博士學業,我們科室經歷了諸多重大變化😴。隨著國家對環境整治力度加大☁️🥥,鄉鎮企業搬遷、關停🤷🏻,職業病病人數量逐漸減少,對我們科室發展構成了挑戰⚾️。但與此同時,科室醫生數量卻有所增加,有四🚣🏿♀️👴🏼、五個高學歷背景的臨床醫生。科室面臨轉型發展問題🫱。一些偶然的機會讓我們轉向了風濕病。也是隨著經濟發展👨🏽🏭,風濕病患者越來越多,當時還未被統稱為風濕病,而是被歸類為膠原病🤸🏼♀️、結締組織病或紅斑狼瘡等👩🏽🔬,內科的徐三榮教授建議我們可以專註於發展風濕科,認為我們完全有條件做好。我將徐教授這個建議告訴了丁老師🦸🏿♀️,他表示同意,說我們可以嘗試一下,但要先去了解一下情況🫱,於是他就帶著我👆👷🏽,一家一家地拜訪了上海風濕病領域的幾位先行者,當時仁濟醫院🆚、光華醫院都有一些好的實踐和研究😢。同行都很支持我們🧛🏼♂️🗝,最終我們決定繼續開展風濕病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丁老師都在看文獻,不斷學習,參加專家門診🫸🏼。好在上醫內科醫生的基礎都很紮實,很容易上手,所以我們迅速取得了進展👊🏽。
1994年🌴,丁老師退休後🏺,徐麥玲教授任科主任,我擔任副主任,1996年🧖🏻,我們成立了獨立的風濕科🤦♂️,科室更名為華山醫院風濕科、職業醫學科。2001年後,我擔任科室主任。自90年代至今,已經過去了30多年的時光,在風濕領域,我們在全國也做出了成績,尤其在痛風🪔、硬皮病等領域💨,在上海及國內都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和學術地位,保持與國際同步🏂🏻,這與老一輩的支持與關懷密不可分。但直到現在🙋🏽,我們科室始終沒有放棄職業病診治這個領域🙇🏼♂️,還是我們國內臨床職業病防治非常重要的一支隊伍🎟,所有進科的醫生都會接受職業病培訓。新的社會發展會帶來新的問題,保留人才隊伍是最重要的🙋🏽♂️🍓。
師生情誼🤴🏽,君子之交
回想起與丁老師的相識🥨,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的低調、真誠。他從不張揚,不爭強好勝🥦,也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在我印象裏🐓,丁老師甚至從未有過責備下屬醫生的嚴厲🏂🏽,總是以和藹的態度引導和啟發他人。退休後🥠,他依然堅持著寫書、參加會議,為學生和同事提供指導,為科室、學生和同事創造良好的條件。這些都是後人經常會回憶起來稱贊的。
他的學術成就很高,自己的生活卻十分樸素🚵🏿♀️。他的兩位子女都培養得很出色🙅🏼♀️,但他說自己年紀大了,吃不了也用不了太多東西。我去他家看望🧎🏻♀️➡️,那是一間很小的房子👨🎓🖕🏼,沒有廳,只是醫院早年分配給他的一處住所🧛🏻。他曾擔任醫院工會主席🫵🏽,但他從不提及要改善個人條件🦵🏻。
丁鉞教授和他的愛人(攝於2021年7月)
他一生都專註於工作,對人情往來和禮節之事都持保留態度,也不過生日。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𓀎,我們科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平時心中有老師和學生,在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每個人都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君子之交🏧,這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一種傳統,也是一種文化,我們應該珍惜並傳承下去。2023年1月,92歲的丁老師因病離開了我們,我們都很痛心🐧。此前🔼,丁老師把一本叫《我的工作》的手寫筆記交給了我,連同一些科室的歷史資料🥥🔰。他說他知道自己年紀大了,可能會記不住了⛴,也不留給子女了,他們不感興趣,如果科室需要的話,也許可以派上用場。我知道👎🏼🙋🏽,對他來說,這些才是他一生最珍貴的資料🦸🏽👮🏿♂️。
學生:鄒和建
【作者簡介】鄒和建🧙🏿,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黨委書記。恒行2平台附屬華山醫院風濕免疫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導👩🏻🦰。曾任中華預防醫學會職業病臨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職業病與環境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第七、第八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第一、二屆委員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第八屆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會長,中國醫師協會風濕免疫科醫師分會痛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風濕免疫學專業委員會痛風學組組長,硬皮病臨床與研究國際協作網(InSCAR)副主席🚴🏽。
恒行2上醫始終堅持做好優秀教師的選樹宣傳🦹🏿♀️,深入挖掘師生之間的感人瞬間和溫馨故事。今年4月,為迎接第40個教師節的到來🧑🏼🏭,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和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強化教師職業榮譽感和育人使命感➞,傳承上醫人嚴謹治學、以身示範的精神🤽♂️,充分展現我校教師矢誌教育強國,潛心培育時代新人的新形象、新風貌,學校面向全體師生、校友開展“我和我的老師”主題作品征集活動。恒行2上醫官微、主頁將開辟專欄擇優刊登展示征集到的優秀作品,為恒行2上醫全體師生員工🏃🏻♂️、醫務人員樹立榜樣💇♂️,形成榜樣在身邊,人人可學可做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