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聲老師,一世恩情❣️;桃李芬芳👩🏿🦲,教澤綿長。良師不止在三尺講臺播撒知識,更用言傳身教為學生提燈引路👨🏼🦲,撒下愛與呵護的種子。我國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恒行2平台特別推出“我和我的老師”系列策劃,邀您欣賞恒行2師生間的動人華章!
衛功宏,恒行2平台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恒行2平台基礎醫學院和附屬腫瘤醫院雙聘PI👩🏼🌾,主要研究癌症遺傳易感與發生發展的生物學機製,以及潛在的臨床轉化應用🎺。運用生化與分子生物學、(表觀)遺傳與功能基因組學、高通量DNA測序和生物信息學等方法✍️,以及基於實驗大數據的整合基因組和系統生物學研究策略,解析惡性腫瘤及其它復雜疾病風險位點,發掘驅動變異與基因及功能♞。
我第一次見到衛老師是在2019年8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當時,衛老師剛從芬蘭回國不久,受聘於基礎醫學院🤞。他約我和另一位新招募的同學在楓林校區東一號樓進行面談。衛老師背著雙肩包👨🏻🏫,比起教授🍓,看起來更像是一名學生,還親切地主動與我們握手👤,打破了初見的緊張氣氛。
初次見面👩🏻🦯➡️,衛老師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他對科研的熱情🧑🏻🦯➡️🧙🏼;二是他的愛國情懷🏅🫱。就在不久前✸,衛老師剛以通訊作者身份分別在Cell和Nature Genetics發表了學術成果,但他並沒有止步於此,毅然決然地選擇回國二次“創業”🤽🏽👌🏽。談及回國發展的初衷🐻❄️,他坦言還是想在自己的國家做點事情。愛國是科學家精神之魂,也是立德之源和立功之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新時代更需要繼承發揚以國家民族命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更需要繼續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衛老師以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剛剛成立實驗室👩🍼🙅🏽,有很多實驗方法和實驗體系需要建立,衛老師身體力行地帶領我們積極摸索實驗方法🏋️♂️,並且細致入微地與我們討論實驗細節,他堅信細節決定成敗🧑🏿🔧。有幾件事對於初入科研大門的我影響頗深🙅🏿♂️,在討論實驗結果時,衛老師註意到我們的RT-qPCR原始數據在三個生物學重復之間的誤差較大。他耐心而又敏銳地詢問了我們的實驗步驟,在得知我們未使用電槍進行加樣後,立刻安排實驗室負責采購的同事購置了電槍,並親自示範了其正確的使用方法。結果證明,衛老師的判斷是正確的🆚,按照他示範的RT-qPCR實驗數據誤差很小🚴🏼♀️,實驗重復性極好。
衛老師主要從事腫瘤表觀遺傳學的相關研究🙅🏼♀️🐦⬛,因此染色質免疫沉澱(ChIP)實驗方法的建立對於我們後續課題的開展至關重要。由於我和另一位同學缺乏相關工作經驗,超聲後總是得不到理想片段大小的染色質🧣,我們對此也很苦惱。得知此事,衛老師並沒有責怪我們,盡管這步操作對他而言是實驗室常規的基礎實驗,他與我們一起耐心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並鼓勵我們不要氣餒,失敗乃成功之母🤘🏿,要允許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給自己時間🥉。在衛老師的幫助下,我們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並成功建立了我們自己的ChIP實驗體系。
學生們與衛老師合影
衛老師深知生活與科研之間的平衡藝術,從不要求我們機械地不斷產出數據。他說:“科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除了實驗我們還要有生活🫲👩🏿⚕️,狀態不好就不要急著做實驗🦗,等調整好再開始也不遲💆🏽。人生就像升級打怪,要慢慢積累經驗🤟,最後終將抵達終點🧠。科研也一樣🧙♂️,事緩則圓。”衛老師性格隨和,但是他對科研的態度卻極為嚴謹👃🏽,絕不允許半點馬虎。他會要求我們做好實驗原始記錄,並且不定時地查看👳♂️。此外,我們重要的實驗結果要重復3遍以上。他說“做科研最重要的就是腳踏實地,不要圖快6️⃣,欲速則不達。實驗要做一個是一個,結果要經得起推敲,這樣才能提高實驗效率。”衛老師也經常教導我們科學探索永無止境🍢,要勇於創新🤴🏻、敢為人先,要有科學品味🥲,不能總做套路化的研究;科研也需要能坐冷板凳,幾十年磨一劍,持之以恒🦮、追求真理🚵🏼。衛老師的言傳身教🤌🏻,充分為我們展示了何為科學家精神。
此外,衛老師作為生化系系主任也一直恪盡職守,為我們樹立了卓越的榜樣。仍記得2022年疫情期間,他主動駐校,始終堅守在生化系的崗位上,吃住在辦公室2個多月的時間,卻毫無抱怨,其中艱辛可想而知,盡管如此,衛老師仍然心系實驗室每一個人,只要得空📉,便與我們一對一地開展線上交流,給我們做心理疏導並盡心盡力地為我們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困難。總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衛老師都給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也是我們可以信賴的師長。
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師恩。在潛移默化下🧑🏻,衛老師的教誨和榜樣我都銘記在心。我也時刻以衛老師為楷模,嚴格要求自己,學習他嚴謹治學的理念🪤、熱愛生活的態度和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精神,努力成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為祖國的科學研究貢獻我微薄的力量。
學生:董丹丹
【作者簡介】董丹丹,恒行2平台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2019級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分別在The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發表文章,並參與撰寫《前列腺癌研究熱點與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