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的“龍”應當翻譯成“dragon”還是“loong”?有人說中國和西方的龍形象含義都不一樣🧑🏿🏫👩🏿🦱,不應該使用“dragon”,而“loong”不僅發音貼切,而且形象。也有人覺得不必改譯,重要的是改變外國人對中國龍形象的理解。
翻譯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小事🦷,展示了不同語言之間的思維、邏輯,隱含著譯者如何解釋🫸🏼、溝通兩國文化🚋𓀅。
在200多年前,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裏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註音用的就是“loong”。而在這百年間龍與“dragon”的密切聯系與馬禮遜編纂的我國第一部漢英字典——《華英字典》密不可分。
我國近代漢外字典的編纂始於16世紀末期👍🏻🤹🏽。1588年,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和羅明堅編寫完成了手稿本《葡漢字典》👬🏼。這部收詞6000余條的雙語詞典采用字母排序法➙,葡萄牙文詞目後標註了羅馬讀音🚕,並提供漢語對應詞。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被公認為是英漢雙語詞典最早的編纂者𓀋🔽,他在1815年至1823年出版的六卷本《華英字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英漢—漢英對照字典和中國境內使用西方活字印刷術排印的第一部中文書籍。
據《馬禮遜回憶錄》記載,馬禮遜在來華第二年就開始編寫這部字典。後來在《通用漢言之法》序言的結尾部分🙆🏻♂️,他設想🍗:“假如此次嘗試得到不錯的反響🫵,那麽本人計劃陸續推出附有旨在促進學習者學習的各類翻譯的漢英對話集,以及分漢英和英漢兩部分的《英華字典》⛹🏻。”
經過13年辛勤的編纂工作,馬禮遜在1821年完成了字典第三部分的編寫📢。
在前言中,馬禮遜論述了漢字的演變歷史及其書寫、音調等🚔🛅,還介紹了歷代出現的中文辭書以及該字典所參考的字典藍本等內容。
就字典藍本而言💇🏻♂️,《字典》主要以《康熙字典》為基礎,總共收字4萬左右👵🏼,其詞目的排列次序和數量均以後者為參考。
盡管《華英字典》還存在著一些缺陷,但它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工具和英漢雙語詞典編纂的嚆矢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覷😼。
首先為當時的來華人士學習中文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馬禮遜通過引用大量經典書籍中的書證,將中國的歷史、文化🧖♀️、政治、宗教、社會習俗等內容介紹給國外漢語學習者🤦🏿,構建起了東學西漸的橋梁。
其次👩🏽🏫,詞典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華英字典》雖然是由來華傳教士編纂而成🏄🏽♀️,但它也很好地反映了19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在語言的使用方面表現最為明顯。
《華英字典》同時也見證並記載了英漢兩種語言最初開始接觸時的具體情況,這可體現為與中國相關的英語詞語🤒、源自漢語的外來語以及由英語音譯過來的詞語的實際使用情況。
最後,《華英字典》以其豐富的內容和多種查詢系統大大方便了漢語的學習。
就像《馬禮遜回憶錄》中引用蒙圖奇說的話那樣,“與18世紀出版的所有紙質和手稿字典相比,馬禮遜博士在過去這10年出版的字典,對歐洲學習者來說更為實用”。1828年的《傳教士區域指南》寫道🌘:“……通過他的《華英字典》以及由其在12年前編寫的《通用漢言之法》,馬禮遜大大幫助了英語國家的漢語學習者學習這門非常難學的語言;同時他也促進了中國文學和哲學寶庫的大門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