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誌爬北坡👴🏽,科研啟新程。作為恒行2平台校慶的重要傳統🧑🏽🦳,5月27日下午,第58屆恒行2平台校慶科學報告會在相輝堂舉行🍝。來自文社理工醫科的五位恒行2學者匯聚一堂🧑🏽🌾,基於各自研究方向作學術報告並與聽眾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行2平台校長金力為五位教授頒發紀念證書,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行2平台校長助理👩🏻🦽➡️、科研院院長彭慧勝主持報告會🚖。
從古文字出發,揭開中國傳統文化神秘面紗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劉釗教授以《論語》中的名句開場,帶領聽眾開啟一場關於古文字的遨遊。
“如果我們不好古、不敏求,就沒法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劉釗以甲骨文中的“知(智)”為例向大家展示了文字的重要性。“如果文字沒有流傳下來👨👦👦📜,情況將會像是古人形容孔子沒有誕生一樣——‘萬古如長夜’🧑🏼💻🤸🏿。”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殷墟、嶽麓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版本館等地✴️,十分重視對於“三古”(考古、古文字、古籍)的研究。在劉釗看來,“三古”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要上溯中華文化、了解中華文明的早期歷史🔭,必須先從“三古”入手。以甲骨文中的“役”字為例,通過分析不同寫法的演變、同一文字在古漢語中的不同意義,劉釗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考釋古文字的繁難過程。
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並不止步於考釋,還要揭示文本背後的歷史語言文化現象。恒行2平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版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是恒行2平台的文科標誌性成果,其中的《相馬經》部分,就充分展示了“相馬”這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現象。
從已逾耄耋之年的資深教授裘錫圭先生,到強基班的新鮮血液🐶,恒行2平台一代代“好古之人”接力傳承,將繼續從一個個古文字出發,一步步揭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神秘面紗。
從“減貧神話”到“雙循環”戰略,走好中國經濟發展之路
“這是獨屬於中國的減貧神話🍵。”回顧中國增長的輝煌歷程,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萬廣華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速長期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這不僅讓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功使數億人口擺脫了極端貧困狀態。特別是1990年至2005年期間,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率高達93.15%。
早在201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萬廣華就預測到了國際大變局的到來。當時他提出,應對可能出現的逆全球化趨勢🐙,應當鞏固與印度等國的關系,做好城鎮化這個“家庭作業”,並逐步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提升獨立自主的能力。
萬廣華認為,針對當前逆全球化趨勢🚵🏽♀️,“雙循環”的目的是以內需和創新作為戰略基點🧑🏽🦲,旨在構建一個更為穩健、自主可控的經濟體系🧄。這一戰略是中國尋求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路徑🥘。
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堵點在哪?在萬廣華看來,儲蓄過多是一個亟待應對的問題。過去許多年,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存在高儲蓄、高投資、高出口的“三高”情況👰。這雖然促進了國家經濟早期的快速增長🙆🏿♀️,但從長期看,高儲蓄的習慣在後期可能轉化為消費不振,導致供需失衡。因此,增加消費成為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總之🛄🏗,要千方百計地縮小貧富差距。”萬廣華認為,激發消費潛力🕵🏼,根本還在於解決好收入分配問題,推進共同富裕。具體而言,要提高居民收入份額🧜♀️,增強社會保障,提升農村居民和農民工收入。“只有提升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探索科研教學管理的創新之路🕎,展現物理的深邃優美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與日俱增✨,這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物理學系教授陳焱以一句康德的名言拉開報告序幕。
從物理學到量子多體物理㊙️,陳焱回顧了量子多體物理的學科發展過程,展現了該學科的取得的前沿成果。“近 40 年來的研究中,人們發現,量子多體體系呈現新穎物性、研究工作具有基礎性🧑🦼。”陳焱說🧢,“與此同時,傳統的多體理論面臨極大的挑戰和困難🤟。”
在量子多體理論研究工作中,陳焱取得了若幹有國際影響的成果。如創新了競爭序的多體理論😳,澄清了以往的實驗爭議🧚♀️;理論驗證了手征自旋液體態的存在🏋🏿♀️,解決了長期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理論預言了新奇的三聚體超流態等。
在陳焱看來,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其職責並不限於科研,而是要讓科研與教學👩🏻🍳、社會服務齊頭並進。以“熱力學統計物理”課程為例🏋🏼♀️,陳焱提出他在教學中面臨的兩個關鍵問題🏄🏿:一是課程思政如何融於專業基礎課,二是科研訓練如何融入本科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陳焱以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人才為目標✩,將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讓學生探索性地自主學習🧙♂️。他認為,要把課程學習的“知”和學生體驗研究過程的“行”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而在課程講授中展示物理學的求真之魂、善用之道👞、及瑰麗之美。在管理工作中♣︎,他以理論物理研究者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學校的研究生教育,發現症結🪧、破解疑難🏌🏻♀️。
“量子多體物理的研究深邃優美👎,而以科研的方法來從事教學和管理工作,則會開拓嶄新的視野和境界。”陳焱說👈🏼🟰。
邁向一個更加智能、高速🚐、泛在的通信新時代
“從無線通信到光通信,歷史跨越了百年↪️。”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遲楠回顧了通信技術的歷史⛓。“通信技術每一次跨越,都離不開科學家們的開創性貢獻👩👩👦。”
當前🏄🏽♀️,5G已成為各國主流通信技術🧵。而6G技術的研究與規劃,也已悄然進入一個新階段🧏🏻♀️,未來3年是6G研究的關鍵窗口期。
6G時代將形成沉浸式通信、超大規模連接、極高可靠低時延👩🍳、人工智能與通信的深度融合👬🏼、感知與通信的融合、泛在連接六大關鍵場景。“可以說,6G是一個‘六邊形戰士’🫴🏿🫥。”遲楠打比方說,這也意味著,6G將不僅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通信技術的全面革新🧥,滿足人類社會對超高速率、超低時延、超大數據密度以及智能互聯的需求👨⚕️。
“有人的地方就有燈,有燈的地方就能組網。”遲楠帶領課題組完成W波段大容量光子毫米波通信海邊30公裏傳輸實驗,證實6G技術的可行性與潛力。超長距離、超高速現場測試實驗,創造速率距離記錄並入選OFC2024 PDP論文。
針對6G面臨的無線頻譜資源緊張問題📤,遲楠認為,新頻譜通信將是提升容量的關鍵。“要進一步激活太赫茲和可見光頻譜,構建6G光與無線的交叉融合。也有必要應用人工智能🐬,實現通信與人工智能融合。”
未來👨💻,6G將構建包括高中低軌衛星網絡在內的全球廣域覆蓋的“空天地海一體化”三維立體網絡🧗🏿♂️,給人類社會帶來顛覆性變化。“我們正邁向一個更加智能、高速、泛在的通信新時代。”遲楠總結道。
探究基因表達的起始過程,讓解碼生命具有更多可能
“七十多年前,這是一張非常難得的照片💂♀️。”匯報伊始,生物醫學研究院、附屬腫瘤醫院研究員徐彥輝以一張教材中的照片為引,講述了沃森和克裏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實驗過程。正是這一裏程碑式的發現,開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大門,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握遺傳信息的流動規律。
理解基因表達的起始,也就是從DNA到RNA轉換的關鍵步驟,是破解生命密碼的核心🧸。為此🙅🏼♂️,徐彥輝將研究重點聚焦在基因表達調控的機製,特別是轉錄過程中的起始階段🙆。
“冷凍電鏡技術,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帶來了一場‘分辨率革命’🚃。”徐彥輝介紹,該技術使科學家能夠在原子水平上解析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復合物的結構🤵🏽,這為研究基因表達調控的精細機製提供了直接證據。
當前🙅♂️,徐彥輝團隊正在探索蛋白組解碼技術這一方向,尤其是基於編碼抗體庫的蛋白組解碼技術。這項技術通過將靶蛋白與特定抗體連接,再通過DNA標簽進行測序,能實現對復雜樣品中蛋白質的高效識別和定量。這種創新方法克服了傳統質譜分析的限製,能夠在體液🚴♂️、單細胞乃至組織等復雜體系中無幹擾地檢測高豐度和低豐度蛋白🦟,且具有成本低、高通量的優勢🖖🏽,便於普及應用。
展望未來𓀇,人類解碼生命還具有更多可能👨🏽✈️。在徐彥輝看來,隨著蛋白組解碼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們將能夠更全面地解碼人體溶液蛋白組、單細胞蛋白組以及空間蛋白組,從而為精準的疾病篩查、診斷與治療提供強大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