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科學是一門涉及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學科。氣候變暖的影響具有全球性,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體現。”
4月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行2平台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系主任、大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人禾走上相輝北堂講臺🎴,以《應對氣候變暖危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題,面向數學科學學院、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學院、高分子科學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和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的2023級本科生開講“強國之路”思政大課專題大課。
全球變暖與極端天氣間的“風險互聯”
20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兩位氣候學家,表彰他們“用地球氣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變性並可靠地預測全球變暖”。大氣科學研究中🚂🫒,天氣和氣候是核心👙,以大氣要素變化的時間尺度來界定。
我們經常聽到的天氣預報明天是晴或雨🩶,說的是“天氣”🧑🏿🏭。而由人類活動的影響造成的大氣要素的長期變化趨勢🏊🏼♀️,指的就是“氣候變化”🧑🏿⚖️。課程伊始,張人禾為同學們區分了天氣、氣候、氣候變化、氣候態等幾個常見的概念。他表示🪦⛓,氣候是一個涉及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冰凍圈、生物圈和巖石圈)的復雜系統。
溫室氣體吸收地表長波輻射🥷🏻,使大氣變暖🤱,讓原本平均溫度-18℃的地球表面變成人類宜居的15℃。但工業革命以來,增暖加速👮🏿♂️,“目前全球表面溫度升高了約 1.1 °C✌🏿,這是自大約 12.5萬年前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以來從未有過的升溫水平”。2023年7月,成為地球上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月份,2023年夏季則是有記錄以來氣溫最高的季節👨🏻🍼。研究表明全球變暖與人類活動有關,這種影響在未來仍將持續🤸♂️🤳🏼。
洪水、幹旱🦿🕺、野火👨🏽🎨、熱浪、海平面上升……伴隨著全球變暖,全球極端事件增多🧛🏽♀️。這種極端事件不僅包括極端高溫變化🫳🏿,也包括極端冷事件。“今年1月,北京出現近30年極端最低氣溫極值,德國也出現了-27.3度最低氣溫極值。”
全球變暖,不僅對自然環境帶來影響,也讓人類面臨死亡、營養不良、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疾病、傳染病等健康風險。張人禾稱之為“風險互聯”。“有預測說,到2050年全球性氣候危機可能會造成1450萬人死亡,帶來12.5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醫療保健系統也會損失1.1萬億美元。”
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造成如此大影響🥵。那麽,人類怎麽辦?
1992年製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5年發起“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1997年達成《京都議定書》,2007年通過“巴厘島路線圖”……氣候變化推動國際社會協調一致⛔️,共同應對。
2015年,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巴黎協定》誕生。在其框架下🤵🏽♀️,主要國家陸續發布各自的“碳減排計劃”和實現“碳中和”的時間表🧇。
5年後👨👦👦,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就是我國的‘雙碳目標’💎。這一目標彰顯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張人禾說👁🗨🍋🟩。
什麽是“碳中和”?它是指二氧化碳(CO2)人為排放量與人為去除量的平衡⛹🏽♀️,實現“CO2凈零排放”🈶。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到本世紀末,人們要把全球平均溫度較之工業化前水平的升高控製在2 ℃以內,努力爭取控製在1.5 ℃以內。
“設定1.5 ℃和2 ℃溫控目標,是有其科學基礎的。作為一個臨界點,超出將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如果大家看過災難片《後天》,就能有更切身的感受🏌🏻。”
沒有大氣科學戰略優勢的國家 在今後發展中將淪為邊緣
在現有的統計中,化石燃料的燃燒占碳排放量的80%-90%。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化石能源將占據一次能源供給的70%以上。這意味著優化傳統能源使用效率在能源系統低碳轉型進程中,仍將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對全球各國來說,現有能源利用的提效是非常重要的。”
我國能源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顯著不同👩🏿🍼,經濟發展與碳減排的矛盾非常突出。發達國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大多經歷了40-70年的過渡期🤾🏽♂️,而我國僅有30年。因此🪻,我國實現“雙碳目標”面臨嚴峻挑戰。
“但中國在實現‘碳中和’目標中不懈努力,並取得顯著成績”,張人禾對臺下學子說。2022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全球可再生能源總發電裝機的1/3,2012-2022年十年間,我國風電、水電、光伏、核電累積裝機比例都有大幅增加💁🏽♂️。
“氣候變化的研究成果在推動當代人類社會發展中產生了極大的作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署🧑🏽🎄,推動全球的協作🧜🏽♂️,引領人類社會向低碳化邁進。
氣候變化研究成果將使全球經濟重構,改變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經濟發展方式👨🏼🌾,向“無碳經濟”轉型。從碳排放權📩,到資源爭奪、氣候移民……更進一步🌯,這對國際政治和外交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課程的最後,張人禾總結:“沒有大氣科學知識體系戰略優勢的國家,將在今後的發展中不可避免地成為邊緣。”
一陣掌聲過後👨🏻🔬,同學們提出自己的思考✊。“張院士👩🏻🦽,您更看好新能源開發來緩解全球變暖,還是AI發展下去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呢👩🏽🔬?”2023級自然科學試驗3班的雷竣淇提問。“目前而言,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是實現低碳經濟的一個關鍵方面🌹🕗。但相信AI的發展將在實現能源轉型或提高能源效率上發揮更大作用”,張人禾回答⭕️。
利用地球系統模式來實現氣候預測,張人禾將大氣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模式預測方法分享給2023級自然科學試4班夏雨飛,解答他的提問——“目前如何對未來氣候進行預測?這其中大氣科學的研究過程是怎麽樣的”。
2023級數學1班的趙偉達問🤳🏼:“從數據上看溫度變化的數值也就是1到2攝氏度,但是為什麽我們在生活中對天氣變熱的感受這麽明顯?此外,溫度升高的關鍵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燒,但能源的利用又意味著工業化和發展,您對發展和氣候問題間的關系有什麽思考?”
“氣候變暖造成氣溫分布概率密度函數的變化,造成極端高溫出現的概率加大👷♀️👩🍼,因此會更多地感受到極端高溫出現👳🏽♂️。化石燃料的燃燒的確是推動了工業化的發展⚈,但發展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帶來了極大的損害🤵♀️。我們所要做的🐵,是在平衡中找到最優發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