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兩年來🌺,平臺給學生🤽🏿♂️、家長以及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了哪些幫助🤦🏼、發揮了什麽作用?來看他們講述的故事——
學生說
許昌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學生 張靜4️⃣👐🏼:走上了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
現今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我仿佛置身於學海之中。
輕觸屏幕🧑🎄,我穿梭於各門學科之間🌜,時而沉浸在古典文學的韻味中,時而探索著現代科技的奧秘。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這裏的課程形式更加多樣❣️,既有視頻講解⚓️👨⚕️,也有在線互動,還有模擬測試🏄🏿,讓我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節奏進行自主學習8️⃣。
南開大學的“詩詞之美”課讓我陶醉其中。葉嘉瑩教授以詩為媒,以詞為橋,帶我穿越千年的時空,與古人對話,品味那份獨有的韻味與情懷。詩詞之美🐽👰🏻,不僅僅是文字的藝術,更是情感的流淌與傳承🧎🏻♀️➡️。
南京大學的“宇宙簡史”課則讓我感受到了科學的魅力🧏🏽♀️。通過生動的視頻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我了解到宇宙的浩瀚與神秘🧔🏻。科學的探索,讓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與向往。
在平臺上學習的過程中🙇🏿🎺,我也逐漸形成了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式💌💢,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讓我更加享受學習的過程。同時,平臺上的互動答疑和討論功能也讓我能夠與老師和同學隨時交流學習心得和困惑📷🛣,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和動力。
平臺如同一位智慧的長者,引領著我在學海中遨遊。在這裏,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會了思考與探索🖖🏼;不僅提升了能力,更豐富了內心世界🪬。
感謝平臺,讓我感受到了學習的魅力與價值,讓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學習之路。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將繼續在這片學海中航行👦🏼👳🏿♂️,追尋知識的光芒🧑🏽🦳,探索智慧的奧秘🫙。
廣西南寧市玉蘭路小學的學生在智慧教室上英語課。新華社發
家長說
安徽省金寨縣天堂寨同心小學學生奶奶 張成芳:請來了輔導孩子學習好幫手
“奶奶🙇🏻♂️,我已經好幾天沒上課了,學習要跟不上了。”去年期末,孫女劉湘怡因為感染支原體肺炎不能上學,急得抹眼淚。
我也急得團團轉。平日裏,兒子兒媳在外地上班,一個月回家一次,老伴常年在外地打工🧑🏼🎤,就我一人在家照顧孫子孫女📶🫁。孫子還小,上幼兒園中班,弄好吃穿就行🎛,可孫女已經上三年級了,我知識水平有限🍮,輔導作業力不從心⛈,怎麽辦?
孩子的老師黃麗琴提醒我,用平板電腦登錄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找到課本內容,讓孩子看相應的教學視頻,再做練習🚪。
“對哦,平臺上有教學視頻。”我突然想起來🐑,2022年🪄,孩子們居家學習時,黃老師手把手地教我下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還反復教我使用。當時我就發現裏面的資源可多了🫃🏿,還有湘怡最喜歡的繪畫教程🚬,她跟著學,越畫越好。
我趕緊打開平臺的“學生自主學習”板塊,讓她在家自學👇🏽。就這樣,她雖然一周多沒上課🤓,但是沒落下一點功課🤹🏽♂️。
過一陣,黃老師又提醒我,平臺裏面有“家庭教育”板塊,教家長怎樣開展家庭教育。我一聽太好了🏈,孫女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時常覺得我啥都不懂👨🏻🚒,不願意跟我溝通🤾🏿♂️;孫子淘氣💁🏻👧🏽,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動輒哭鬧,我也不知道是該打還是該哄,正需要專家指導呢⛹️♀️。
一天下午,我觀看了北京教育學院教授關鴻羽的視頻,他指導我們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製定家規🧑🏼🎓,讓家庭生活“活而有序”🃏。晚上🏏,我就跟孫子孫女商量,玩過玩具後要放回原處🕎,不亂扔垃圾🧹,按規定的時間作息👷🏻♀️。如果能按照要求執行🔌,就會得到獎勵,違反就會受到懲罰🤘🏿。
現在,孫子孫女去上學💆🏿♂️,我就在家裏學習怎樣讓孩子愛上運動,怎樣做好家長的言傳身教……
前一陣,兒子兒媳回家,誇我把兩個孩子帶得好👩🏽🍳,他們能夠安心地在外地工作😞。我聽著可高興了,心想啊,這裏面也有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一份功勞🫶🏼🙌🏻。
教師和學生在南開大學的研討型智慧教室內交流。新華社發
教師說
吉林省第二實驗學校小學部主任 趙全紅↪️🧑🏿✈️:遇見了相伴成長的良師益友
在AI智能時代,教育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一項重要成果🏧,為廣大師生創設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場景👆🏻,提供了一個資源海量的平臺👩🏿🚀。從兩年前的“邂逅初體驗”,到現如今每天的“如影隨形”,作為教師的我與平臺結下了不解之緣。
科技賦能,保障前沿站位🛅。平臺涵蓋了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科技,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無論是視頻課程、在線互動課堂,還是虛擬實驗室,都體現了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這種前沿性不僅提升了教育的效率🧑🏼🦳,也拓寬了教育的邊界,使學習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互動體驗🫷🏼,達成共享共建。平臺最大亮點在於其“互動性”。無論是課堂上的實時討論,還是課後作業的在線提交與批改,也包括師生在線提問🖨,都充分體現了平臺的互動功能,一方面讓教與學變得更為靈活便捷💁🏻♂️,另一方面優化了平臺資源配置,使“線上線下融合學習”成為可能🦤。
創生空間,實現個性教育。平臺的創生性也令人印象深刻🥾。師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的課程資源🧓🏻😈,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個性化設計與學習。同時,平臺也為師生提供了全新的教學場景和學習工具👍🏽,使教育質量得以提升。
全域覆蓋,推進教育公平。平臺的建設與完善,讓身處異地的學習者可以同上一節課🎉、同做一個實驗。兩年來,平臺就如一位良師益友➔,對我傾囊相授,為推進教育公平🥖、實現教育普惠竭盡全力🦊。
總的來說,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前沿的技術👨🦽、豐富的互動方式🦶🏽🧘🏽♂️、創造性的學習體驗♐️,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高效和個性化。我相信🔗,隨著平臺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它將為我們的教育帶來更多可能與驚喜☢️。
山東省安丘市實驗小學教師在智慧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學校供圖
校長說
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青松小學校長 張玉榮:發現了滋養教育創新的沃土
自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線以來,我所在的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青松小學積極應用平臺改革課堂教學👨👩👧👦、創新教學模式😺、探索教學新場景。目前,青松小學已成為內蒙古自治區和包頭市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應用試點校,獲得了很多可推廣的成果,特別是3個教師案例入選教育部“數字素養提升”暑期研修課程體系,目前瀏覽量超1000萬人次。
首先,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平臺為學校深化數字化技術與校本教研融合應用提供有力保障🚴🏿。學校依托平臺輻射帶動全體教師開展智慧研修,形成“三研一體”數智教研融合新模式,形成個人復盤的自主研修🤵🏿♀️、同伴協作的集中研修、專家把脈的領航研修3種模式𓀜,促進教研活動蝶變升級。
其次,在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方面,學校將平臺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通過課前預學🧝、課中導學、課後輔學3個階段,優選平臺數字資源,重構教學設計🤹🏽♀️,合理組織教學實施,采用精準多元的評價方式🚖🐦🔥,形成線上線下“雙線融合”的教學模式,促進生成智慧課堂新樣態👿。
再其次💢🦸♂️,在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平臺豐富的優質數字資源🌟🫃🏼,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能夠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個性化學習。學校充分挖掘利用平臺資源,組織全校開展科技創客節活動,極大豐富了學生的課後服務內容🤛🏻。
最後,在家校共育方面,學校創新家庭教育指導方式,融合平臺開設“家庭教育大講堂”,建立家庭教育互助團體,教師和家長自主組織開展各類學習和交流活動;召開線上家長會,利用班級家長群等多種形式,將平臺“家庭教育”板塊資源推薦給學生家長,有效幫助廣大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能力🤛🏼;開展家長沙龍,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今後,我們將進一步深耕平臺這片滋養教育創新的沃土,加強平臺多場景融合、多主題優質資源🅾️、多任務學習空間的應用研究🙇🏼♂️,以平臺資源深度開發應用驅動教與學方式改革。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安全教育館內,教師利用信息化設備開展教學👩🏽🎤。學校供圖
局長說
重慶市雲陽縣委教育工委書記、縣教委主任 李保宣⛹🏻♂️:找到了解鎖教育變革“金鑰匙”
重慶市雲陽縣一直堅持“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理念,將全面應用推廣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作為重要抓手,在推動教育優質均衡🪙、教學模式變革、技術融合創新等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在促進縣域教育優質均衡、引領教育變革🫶🏽、助推融合創新等方面🙋🏽♂️,平臺就像一把“金鑰匙”。
一是支撐了教育優質均衡。平臺豐富優質的課程資源,打破了地域😖、時間🕞、空間限製,破解了縣域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難題♡,為廣大中小學、師生🤾🏻♀️🧧、家長提供專業化、精品化、體系化資源服務。“學習黨的二十大雲課堂”“寒暑期教師研修”“樹人課堂”等主題專欄➿,豐富的時政、理論及思政教育內容,有效提升了教師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名師課堂、在線研討和選擇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機會,特別是有利於鄉鎮寄宿製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學生的個性發展,促進了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二是促進了教育教學模式變革👨🎤。教師充分利用平臺工具和資源,豐富了教學手段,設計了更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尤其有利於職業教育學生運用智慧職教虛擬實驗室在線進行實驗操作🔟。平臺的數據分析工具能夠全面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有助於教師更加精準地指導學生學習,提升育人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助推了數字技術融合創新🪷。雲陽縣順應和把握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和數字重慶建設的新趨勢、新機遇,結合平臺建成教育資源服務👒、“三個課堂”、教育大數據場景分析等7個應用,主動承擔了小學數學、小學音樂🥣、初中音樂(西南大學版)3個學科課程資源建設,多門課程被遴選為基礎教育精品課🤵🏽,有效促進了國家🙁👩👩👦、市、縣、校四級數據融合貫通🏊♂️,經驗做法在長三角數字化轉型發展論壇上分享。“構建課後服務新生態”經驗3次入選教育部“雙減”典型案例,為推動山區庫區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