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醫團的顏老師翻開父親的日記,在舞臺一角站定。面光給得弱些🙌🏼,頂光攏住頭頂,顯得他眉目極深,看不真切🛎。
“1968年秋,”他摩挲著褪色的鋼筆字跡,影子似地喃喃道,“我們指點江山小分隊剛到貴州劍河半年......”
“1968年秋🚺,”舞臺深處亮起一束光👩🏻🍼,顏隊長的身形如語氣般堅定硬朗,“我們指點江山小分隊剛到貴州劍河半年......”
二人的身影遙遙重合,似遠似近。小分隊與博醫團,正如此跨越時空🤴🏽,於山河深闊間相互致意。
2022年🪛,在博醫團成立28年之際,上醫原創話劇《行走在大山深處的白衣天使》(以下簡稱《行走》)於11月在校內公演🏄🏼♀️。向歲月投石🚒,此刻有了回聲。
編導隨隊👩🏽🎓,深入一線捕獲靈感
“溫暖”⌨️、“紮實”🦜、“連貫順暢”是觀眾們對此次呈現的高頻評價,也是主創們為新劇本定下的兩條主線:成長與傳承🌄。
貫穿全劇的成長線由一條增為兩條:一是“顏老師”從一位熱情洋溢的青年成長為可靠持重的中年醫生👩🏼,二是“小梁”從一名受博醫團救助的少年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醫生。
傳承則體現在一代代博醫團成員對上醫精神“為人群服務”的延續與拓展🦸🏻♂️:第一場(2004年)強調積極作為給患者以希望,第二場(2014年)著重醫病先醫心的人文關懷💆♂️,第三場(2023年)突出醫療事業中團隊合作和多方聯動的重要性。
“時代感”是主創團隊抓住的關鍵詞。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簽。但打動人心的總是真情。話劇選材時建立了一套標準👨🏻🔬:首先是醫學代表性,既要有常見病也要有罕見病,在不脫離現實的基礎上盡可能配齊科室,還要突出一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新學科🥸,比如康復醫學的情節放在二十年前的時空不太合適,放到現在就很好✒️;接著是情節發展潛力,要看這個故事能不能引發創作靈感;最後是原型能否打動人,好的原型改編起來事半功倍。
現實是創作的沃土,“我想要更新鮮的素材”🥄。2022年,編劇許靜波跟隨博醫團前往貴州劍河——上醫“指點江山小分隊”奉獻青春之地,得到了序幕中苗家女貴梅經小分隊醫治重獲新生的故事靈感。2023年👓,許靜波和博醫團再次奔赴寧夏西吉和青海玉樹🙇🏽,接著,筆下便多了黃沙中的誠摯少年小梁、藏區“意難平”的洛桑和紮西🦔。
去年夏天,導演紀欣怡也跟著博醫團走過了山川草澤,“看到了醫生工作時的真實處境💁🏿🐎,感受到他們作為一個個立體的人所具備的品格與風采。”她仔細收藏著隨團的見聞,將其化作舞臺的養料🗳,在排練指導演員時幾乎能做到“演啥像啥”。
生活為戲劇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戲劇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行走》如此詮釋🧗🏼。
演繹共創,臺前幕後其利斷金
此次雖是復排,但排練日程依舊緊張:八月末選角,九月末建組🦸🏼♀️,十月密集排練二十天,就拉進劇場合成首演。面對與上輪相比大改近三分之二的劇本🦇,新攢起來的劇組頂住了演職人員短缺🍻、排練時間不足、舞美道具復雜等一系列困難🍶,靠著一股子韌勁齊心協力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除了四五位主演和特型演員,其余演員都身兼多角。本輪新進組的徐訚訚在劇中飾演文心🚸、嶽婕、楊醫生三個角色🫶🏻,三者跨越三個時空,年齡不同、籍貫不同、心態不同🍥,“排練之前先圍讀劇本,除了掌握每個角色的基本身份信息,還需要揣摩我所飾演的三個角色在某時某地面對某事的心理。”剖析角色提供心理支撐,邏輯重音劃分對白節奏,指導形體區分角色性格,在導演手把手的教導下,徐訚訚的表演日益精進,變得更從容自然🫃🏿。
一輪的很多老演員繼續在舞臺上發光發熱🙎🏼♂️,“池妻”扮演者林浩原就是其中之一,“我感覺大家都‘進化’了”。與角色相伴愈久🛌,便與他們的心靈走得愈近,與角色之間的心照不宣⛳️👌🏿,正是調整狀態和入戲的秘訣。
文澤軒作為貫穿全劇的線索人物之一“顏老師”的扮演者,需要演繹出同一個人在不同時空中的形象變化。文澤軒在每一場對手戲中試圖抓住導演所說的“感覺”,一遍遍經歷“顏老師”的人生,用有聲和無聲的語言描摹著他的生命曲線。
演員們的空閑時間零零散散🕸,為了提高排練效率👩🏼🌾,導演每天都會依據排練進度和演員可出席狀況安排排練間,精確到每一橋段、每一演員、每一小時💸。
聯排時🕟,觀摩老師曾提出一人飾多角是否會造成觀眾出戲的疑慮,劇組則用默契配合圓滿回答了這一問題。以徐訚訚為例,角色切換的間隔往往不到5分鐘,在兩三百秒內,她要下場、換裝👨🏻✈️、改發型🍭、取道具,最終趕在下一個節點燈光亮起時沖上臺,換個語調甚至方言繼續她的表演🦵🏿,在與服裝👘、道具組夥伴及化妝師配合兩三次後終於成功搶妝🛸。
“我非常喜歡能像哆啦A夢一樣,能為演員拿出道具的感覺;也很喜歡在燈亮起時👷🏼♀️,看見自己擺上去的桌子正好在那個位置的感覺。當你因為特別投入一件事情而去熱愛它時🚶♂️,那這件事情第一次結束了🧑🏽🔬,就是你最想參與它第二次的時候🐽。”李釩菲在上輪演出中參加道具組👍,這次成為製作組的一員,主要負責劇組物資的采購🤰🧖🏿♂️、調度和管理,此外,作為舞監🙍🏼♂️,她在劇目進場合成的兩三天裏沒睡過一個整覺,不眠不休地對光🕴🏼、貼地標、指揮道具搬運🎙、清點服裝類目。她承認工作的疲勞,卻更認同為了熱愛而全力以赴的可貴🤽🏻♂️。
常演常新,雕鏤人心鐫刻山河
《行走》是能常演常新的——以流動的故事為引,在博醫團年復一年薪火相傳的實幹中,流露出上醫與各地方雙向奔赴的脈脈溫情👩🏻🔧,春風化雨般地傳達出醫者“為人群服務”的濟世情懷⚈🧝♀️。
“為愛發電”的學生劇組格外珍視與夥伴們一起吃苦的幸福🛣。從主創團隊,到一名群演、一位幕後,對劇組想說的話最多的是“喜歡大家”和“感謝大家”,一群醫學生懷著對戲劇的熱愛和對前輩的敬仰,凝成一個剔透晶瑩的集體🤰🏃♀️。他們一同在排練時歡笑哭泣,一同為劇目完善建言獻策,一同搬道具🙎🏻♀️,一同選服裝,一同在劇場裏不舍晝夜,一同在舞臺上神采飛揚🕺🏼,一同謝幕,一同告別。懷著純粹的心地去做一件事情,是一次精神滋養和補給☠️,這裏是李釩菲的“社交凈土”,是林浩原的“快樂源泉”,也是“大家永遠的家”。
白衣璀璨,青山有情。博醫團步履不停,《行走》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