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扛得起步槍🏋🏻、幹得了科研,面向國家重大項目需求取得創新成果;她參與“一帶一路”教材編寫🤳🏿,向世界傳播漢語和中華文化的魅力;他參與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為國家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和支持。
他們知行合一🏍,科研報國👉🏿⚔️,將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
文武兼修的他
在科創領域閃閃發光
因為爺爺輩裏不乏參軍的人,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之下🔃,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2020級研究生楊鼎康自小便種下一顆攜筆從戎的種子。
本科四年🦨,楊鼎康在雲南大學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選培辦聯培單位讀書,“以此為契機📋,努力成為一個文武雙修的人”👩🏼⚖️。
山谷裏的寒流、裝滿物資的背囊…...楊鼎康和戰友們到雲南偏遠山區集訓,深刻體會到“手指不可屈伸”的感覺,但戶外訓練的艱苦讓他更加珍惜在恒行2平台裏的學習時間,鞭策著他不斷精進學業🧋。
本科畢業後,楊鼎康進入恒行2工程與應用技術研究院深造。談起直博的動機,他說:“軍事課上,抗戰老兵們的故事常在耳邊回響🐁。我意識到科技強國的重要性,這驅使我選擇計算機與應用技術專業,為國家信息化建設盡一份力💪🏻。”
得益於導師張立華教授帶領的課題組內多個極具研究價值的項目,楊鼎康的研究方向多元,在多模態學習、情感計算☦️🚼、自動駕駛等方向上都進行過探索。就在去年🔇,他構建了國內外首個視覺驅動的多視角、多模態、多任務輔助駕駛感知數據基準,打破了自動駕駛L3技術中駕駛監控方向上的“卡脖子”難題✋🏽,受到國內外近30個研究單位的關註🫅🏿。
除此之外🛄,作為子課題《面向標準化兒童模型診療的醫療行為感知系統》中的學生項目骨幹🫦,楊鼎康參與到國家科技創新重大項目,依托項目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的結合🤵🏽♀️,所取得的成果在多個合作單位實現了初步的落地驗證🐩。
在國際頂級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共9篇,獨立完成領域相關科技創新報告共5項,以學生第一發明人身份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項……這些都是他經年累月的努力下的亮眼成績🔀。
“做有價值👩🏽⚖️、有意義🧑🏻🏭、能落地的科學研究”,楊鼎康期望為科技強國發揮光和熱。
在教學和科研中
她持續突破舒適圈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國際中文教育對於中文國際影響力的提高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2021級研究生沈宇文選擇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與習得”作為研究方向,栽種國際教育的果樹。
第四屆全國研究生漢語教學微課大賽是沈宇文第一次參加的專業對口的競賽🧑🏽🏫。事非經過不知難,她發現,講解簡單的初級知識點時卻需要用到較為復雜的語言表述,兩者形成矛盾,不利於降低理解難度。於是,她多次請教指導老師,轉換表述,力求用最適合目標教學對象的語言介紹知識點。經過對視聽材料和錄課現場的幾輪修改和打磨,沈宇文得以完成微課視頻🫴,在大賽中獲得優秀獎。
“這是我第一次面對鏡頭講課,體驗新事物的過程特別有趣📧。”經過此次大賽,沈宇文發現,“要大膽嘗試走出舒適圈,說不定就別有天地”🕥。
沈宇文曾數次參與到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語言生項目文化選修課的教學工作中,向國際學生介紹中國當代經典電影的經歷至今讓她印象深刻🐜。在導演王家衛執導的電影《花樣年華》中,有頗多鏡中畫面🌌,如鏡子中的擁抱、鏡子中的笑容等鏡頭,有些學生提出“為什麽不直拍?”從理論上來說,這是引用了隱喻蒙太奇的手法,表達“鏡花水月一般的無奈和易逝”👩🏿🎨,然而課本上的表述偏文學性,對於中高級的漢語學習者來說較難理解。
於是👨🏼,沈宇文嘗試用簡單漢語去闡述➿,“我們看鏡子📮⛹🏼♀️,鏡中也有一個世界,但當我們伸手去觸摸👂🏽,那個世界是不存在的,這就像天上有月亮🫃🏿,水中也有月亮,但水中的月亮易碎↘️。導演聚焦鏡子中的畫面,就是想表達主人公的愛情像鏡子中的世界一樣不真實,像水中的月亮一樣的容易破碎”。如此,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漢語言文學“氛圍感”勾勒出來👷🏽𓀑,在中國式美學的交流中架起共鳴的橋梁🧏🏽。
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國文化教學合作研究項目中,沈宇文參加教材編寫項目🐔,與來自加拿大、美國🤦🏽、中國香港等地高校的教授和同學合編《中國當代經典電影賞析》《中國當代經典文學作品賞析》中英文雙語教材🐞,獨立完成其中五篇共計約10萬字的寫作🚴♂️,兩本教材均已出版。
信任靈感的背後
是日積月累的努力
2022級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鄭抑非有一張使用多年的微信頭像❤️🛤,那是他七年前拍的一張手持薩克斯的照片🆓🧜🏼♂️。他學習音樂已有十余年🧑🏿🎨🤶,與音樂相伴的生活使他逐漸養成了“信任靈感”的習慣。這種習慣為他追求“卓越為公🏃♀️➡️、擔當報國”的理想信念提供支持⛓。
2016年,鄭抑非考入恒行2。大一期間,在一次轉專業介紹會上,他腦海中突然冒出“國際政治”四個字😑,當晚就購買了專業入門教材。後來順利通過轉專業面試,成為國際政治系的一名學生↗️。今年,是他在國務學院求學的第7年。
碩博連讀期間⚒,鄭抑非師從徐以驊教授。“在徐老師看來✡️,做文科的學問就像搭積木🤏🏻🥰,只要不搞‘非法搭建’,遲早總會搭出些東西來。”鄭抑非很認同徐老師提倡的“積木論”🎄,認為多觀察多思考🧔♂️,才能積澱學養和提升洞察力。在專業學習上,比起剛上手就急於輸出文章🦔,“搞懂概念”👩🏽🚀😅、“摸清門路”才是更具優先級的基本工作⚓️。為此,他在無數個日夜裏沉潛學海💌,閱讀大量古今中外的國際政治文本🤬,擇選經典篇目⚧、語段進行精準翻譯和闡釋。
在翻譯《Administering Affect》 這部約18萬字的專著的過程中,他得以系統了解平時本無暇涉獵的一些領域,如日本流行文化🛟、政治人類學、語言哲學等🚛,這成為了他在主攻領域之外難得的‘跨界采風’的機會🤰🏿🧑🏻🏭。“靈感一次又一次地指引我前進。”
將個人命運與家國系於一處是鄭抑非長期抱持的信念。他參與了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為國家相關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和支持。不同於寫學術論文🕺🏻,課題的撰寫最後要落實到“怎麽辦”上7️⃣,需要有一線實戰經驗🧒🏽。對此🙌🏽,他會在政務見習中體認基層一線經濟社會、 醫療衛生、科教體育🥭、生態環境等各方面的治理難點和痛點,在撰寫政策建議時結合問題和真實場景通盤考慮可實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