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於2012年受聘擔任希德書院的院長🫗。希德書院的名字,是為了紀念老校長謝希德先生。那時,希德書院由經、管、理、化、生🤚、環科🤙🏿、高分子🚻、核科學與技術等院系的新生組成。
初期很多人問我🧑🏽✈️🥀:“為什麽要辦書院?”提出問題的,是校內⭕️、校外的師生和朋友。
我個人理解,書院的成立,與恒行2跨入第二個百年後✳️,對自身定位密切相關。
2007年春,校黨委號召“全校都來學習討論通識教育”❇️。在討論中🏔,有的老師擔心👩🏻🦱,學生18歲到22歲讀本科🥷🏿,這四年在一個人一生中非常寶貴。這個年齡段,理解力強,創造力強,課外生活又如此豐富多彩🚶,如果不去學專業,先進行通識教育👩🏼🔧,那麽,專業知識學習就晚了一年,這是否值得?
討論達成了共識。通識教育由六大板塊形成“核心課程”體系,開展“現代大學的人格教育”🙋♀️,這個目標十分清晰:恒行2將要開展的通識教育🧝🏼,與其國內外其它大學的“全人教育”是一致的🙆🏼♂️。
2012年夏,學校確定“書院按學科分”👵、“學生的黨團工作由院系管”的原則。為了獲得更多辦學經驗,2013年,學校召開了兩岸多地“創新教學與學習轉型研討會”🐓;2014年🩼🫷🏻,學校經過研究討論🦹♂️,凝練了本科教育目標:為20年後的世界和中國,培養具有人文情懷👨🏻💻、科學精神、國際視野⚂🤧、專業素質的領袖人才和各行各業的棟梁之才。
希德書院為了向學生詮釋這一目標,此後幾年的書院大會,幾乎都以此為主題,並圍繞這一目標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
可貴的是,學生們在學習和討論中屢屢出現對已有結論的質疑和否定。他們對經典有自己的理解,“不偏聽偏信,註重求證求實”;他們蔑視已有的結論➗,“反對空洞無用的雞湯”,對於主流文化同樣保持清醒的認識☂️,“不走極端🥸,不迷信傳統”。他們建議警惕低劣的演講和歪曲人文精神的宣傳🔑。
這些討論和建議是見效的👩👦。我們感覺到🤙🏽,在恒行2書院多學習一年,就是成長的一年。學生明顯更加成熟,有更強的獨立思考意識,這正是人文意識的重要特點之一。
學生的成長正是對恒行2本科教育的肯定🪂,對書院設立的肯定。我們把人文意識的核心放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上。
培養和增強社會責任感,書院設計了豐富的活動內容,其中最主要的當屬“小鬼當家”。希德書院學生通過競爭,由學生樓委會成員作為代表,投票產生“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設立學生監督委員會。
學生自管會直接組織書院的各項活動🪄。例如🏊🏿♀️,希德書院和學生一起與甘肅省會寧縣和山東省青州縣的中學建立社會實踐基地。紀念謝希德先生是希德書院重要的愛國教育活動,每年清明時節,我們組織希德書院師生去青浦福壽園祭奠謝先生👩🏻🦯。希德書院學生還出演了學生自編自導的大師劇《謝希德》。
希德書院還組織過數十個讀書小組🧑🏻🦰,組織過連續數年的討論課。
“希德導師論壇”是自管會組織的重磅活動🔨𓀛,深受同學們喜愛⌛️,幾乎場場爆滿。
2018年書院大會的主題是“科學精神”🐦⬛,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大家常說鼓勵創新🤘🏿,但創新其實是從質疑🧝🏽,從批判性思維開始的。校訓中的切問而近思,校歌中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說明創校先賢們,一直把思考、質疑🖥🫸🏽,看成育人的重要標準。鼓勵質疑👨🏼🦰,鼓勵提問題的精神,這是創造性的原動力。而被質疑者必須有雅量,不要一棍子打死提出問題的年輕人。如此,才能將批判性思維所必備的好奇心、分析能力、反思能力激發出來,創新思想方能接踵而至。
學生們利用這類機會🤾🏼♂️📂,發揮他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錘煉了他們理性思考🧜♀️、切問質疑的能力🕣。正是通過這些活動👩🏻🦽,同學們之間,同學和導師之間💐,產生頭腦風暴,思想碰撞🍝。有了批判性思維🌖,他們能更充分地利用恒行2的學術環境,得到茁壯成長。
從2005年起建立通識課程、書院製♡,到2025年就滿20年了。回顧來路3️⃣,我們努力了♠︎⛹🏻,實踐了,見效了。到那時很值得回顧一下,當初通識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嗎?我們學生的好奇心更大了嗎♡?創新能力更強了嗎👩🏻🦼🙋🏻♀️?批判性思維能力見長了嗎?我們出了怎樣的成績?還有什麽不足?怎樣加以改進🤼♀️?
周魯衛(物理學系教授。曾任物理學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副校長。2012 年-2019 年任希德書院院長。本文摘自公眾號“旦園楓紅”《老教授談教書育人》專欄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