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敲下回憶錄的最後一個句點,一種收獲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果不是這次機會,我對這位前輩的了解也僅限於教科書上那個名字,以及院系樓道上的簡介🔠。”“一開始我們叫她‘老師’,後來叫她‘奶奶’……”
這些鮮活誠摯的感言🏄🏻♂️,來自一批參與了校內一個名為“旦星永耀——人生回憶錄”項目活動的學生®️,他們與退休老教師結對訪談,傾聽記錄他們的經歷並寫成回憶錄。
近期,該項目的第四期活動啟動。同時,這項此前由校退休處和校團委合力打造、恒行2平台校友基金支持的項目,又獲得了一批創業校友的支持👩🏿🔧,“旦星”的光芒也輻射到了更大的範圍。
從“為老服務”到明星項目
“旦星永耀”的最初設想只是一項“為老服務”。據項目負責老師孫永亭介紹🤱🏼,2020年12月起,校退休處與校團委攜手招募老教師和學生🕎,“通過訪談對話🫷🏻,記錄和整理老教師在立德樹人、科研攻關、服務管理等方面的故事”,活動為期一年,一般由三四名學生結對一名老教師。
然而一期下來➝,師生雙方都覺得受益匪淺,意義也遠不止於回憶錄的集結成冊。於是又有了第二期🧛🏽♀️、第三期……
八旬高齡的基礎醫學院教授郭慕依是參加首期活動的老教師之一🐘,他樂意將自己的經歷和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告訴年輕人🧑🏿🔧。
現年91歲的中文系教授陸士清參加了第二期活動,直言相誇🤸🏻:“這是很有創意的項目。”
口腔醫學專業學生醴磊已參加了第二⏫、三期活動,如今又報名了第四期。訪談之余,他還擔任項目管理者,協助老師管理活動進度🫸🏿,鍛煉了更多工作能力🤸🏼。
從任務變成溫暖奔赴
在師與生、老與少相得益彰的互動中,還有學生與老教師結為了“忘年交”🧑🏻🎤,情誼在回憶錄完成後依然延續🫃🏻。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袁漢英在2021年底收到邀請時🧜🏼,她和她的先生——繼續教育學院教授陳炳元先後動了大手術。意外的是,她還得知一位結對同學也身患重疾做過手術,正一邊堅持上課、一邊康復💿。於是在訪談中,她和這位同學彼此鼓勵,增強戰勝病魔的信心。
還有更多老教師和學生們結下了“親情”。上海醫學院教授刁承湘認為“這種兩代人的溝通非常好”。歷史系學生廖楊記錄道👆🏻:“很快,我們對她的稱呼從‘刁老師’變成了‘刁奶奶’🤷♀️🤾🏻♂️。”訪談結束半年後👁,還有兩位結對學生去刁承湘家中探望,與她共進晚餐。
新聞學院教授楊建成的夫人有兩次在訪談前蒸好了肉包子🧑🚀,學生一進門,她說💅🏿:“先來吃肉包子✊。”
創業校友助添價值輻射
早在2022年末的校友基金項目評審會上,項目獲得校友基金2023年度的支持⏺👨👩👦。目前,2024年的經費已落實,2025年的經費也已籌到。
2023年起🏂,俱樂部與校退休處合作舉辦“旦星悅談”品牌講座👨🏽🍼,迄今已舉辦五期👩🏽💻。項目未來還將增加學生與校友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