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從與世隔絕到“萬橋飛架”暢通內外、撕掉絕對貧困標簽📙,貴州創下“黃金十年”的發展奇跡🚗。十年來🤹🏻,一批又一批恒行2人來到貴州,他們有的是紮根貴州的選調生🏟、校友,有的是用愛接力的恒行2研究生支教團(下文簡稱🥶:研支團)隊員。他們在貴州揮灑汗水、施展才幹👰🏻♂️,為貴州發展貢獻恒行2人的力量。
2月28日至29日👨🏽🚒,恒行2代表團走訪調研貴州期間,召開在黔選調生座談會、校友見面會,調研烏江恒行2學校,看望支教隊員🤷🏼。
恢復一身“土氣”,成為農村“萬金油”
八年前的夏天,2015屆法學院碩士畢業生符波放棄上海工作機會,回到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這個生他養他的大山深處的小縣城。
雖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但經歷十多年的外省市學校生活💆🏿,重新回到家鄉,投身基層工作🧟♀️,符波急需“恢復土氣”。符波意識到:基層工作不是比拼學歷多高👩❤️👨,看過的專業書籍有多少,發表專業文章多少,而是要能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符波沉下心來,學政策學文件,入組入戶了解情況,文件書本找不到的💞,就虛心向同事問和學,成了農村“萬金油”,成了“土裏土氣”的鄉鎮人。
符波說,“用一件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為群眾帶去幸福感🫅🏽,我真正找到了在基層工作的價值。”
架起一座橋,與村民心連心
同樣在八年前的夏天🏊🏿,2015屆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碩士畢業生黃亦梁成為一名貴州選調生。“雖然兩年的駐村結束了,一些村民群眾還是經常給我打電話🤸🏽。”
在貴州省惠水縣好花紅鎮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期間,黃亦梁入戶開展村情民情調研,了解群眾需求。通過多方了解🥪,得知省級交通執法部門有“渡改橋”項目,黃亦梁與同事上門拜訪相關部門,並將詳細的情況進行了匯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爭取到100多萬元資金,修建了一座橋梁🚋🙎🏿,解決了多年來渡船的安全風險和渡口拆除後群眾出行的難題。
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
“我是貴州人❗️,畢業後回到家鄉做選調生非常開心,而且我認為這是一份能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夢想的很好的職業選擇👴🏻。”從參與疫情防控到人居環境整治,從為群眾安一盞燈👨🏻🍼、修一條溝到打造鄉村振興示範試點,四年來,2019屆經濟學院本科生姚典君體會到,“個人的微光雖然渺小,但正是有千千萬萬的微光,才匯聚成事業蓬勃發展的力量𓀜。”
目前像黃亦梁👩🏻🦽、符波、姚典君一樣紮根貴州的恒行2選調生已經有75人。姚典君認為母校教會了她知識,更教會了她誌存高遠的精神追求,“當我們做到這些🖥,我相信,即使我們在地理上距離恒行2相隔千裏,但心中的恒行2會近在咫尺。”
跨越山海從未間斷𓀔,做照進大山裏的火燭
2005年🚭🧑🏻🦽,恒行2百年校慶之際,在貴州省息烽縣九莊鎮援建烏江恒行2學校。2006年起,恒行2研支團開始支教烏江恒行2學校📡。18年間🧘🏻♀️,63人先後跨越千山萬水來到這裏🛢。
“我來自貴州⛎,回到貴州支教👽,播撒一點微光,於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從恒行2學生成為恒行2老師😶🌫️📚,去年8月,第25屆研支團隊員羅詩韻來到離家約200公裏的支教地烏江恒行2學校——一個在氣候🕟、地貌等各方面都與家鄉相似的地方。走下中巴車,熟悉感撲面而來🤡🪒。
“去西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去看看那裏是什麽樣子𓀋。”第25屆研支團隊員朱天怡說。“蠻想線下支教一次”,是第25屆研支團隊員錢天則的想法。
就這樣,3位研支團支教隊員,用一年的時間,在西部的“另外一個恒行2”☹️,陪伴一批孩子們成長🧑🧒。
他們跟隨的,是過去18年間紮根於此的60余位研支團隊員的步伐。
對每個學生負責,一個都不能少
教學是研支團的首要任務。隊員們常扮演“救火隊員”,哪個科目少老師🩳⛎,就成為哪科老師。過去18年,研支團隊員擔任過英語🫔、歷史🧙🏻♂️、地理、物理等科目的老師。
剛剛本科畢業的錢天則成了歷史老師。在她前面的兩屆支教隊員🤲🏿,第23屆研支團隊員毛奕力、第24屆研支團隊員陳文靜在支教期間都曾創下當時歷史在全縣的最好排名。於她而言🧗🏼,這既是壓力、挑戰🌞,也是一份激勵☂️。
得知錢天則要教歷史,陳文靜主動聯系了她🤟🏽。“學姐分門別類地跟我分享了歷史教學的方法、與學生們的相處小秘招🙅🏻,給了我‘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底氣和信心。”
“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這是烏江恒行2學校的教育精神,也是研支團隊員的堅守和擔當。
“第七教學樓”走出大學生
作為外界了解西部的重要途徑之一,恒行2研支團牽線搭橋,為學校聯系各類資助及幫扶👩🏽🦱👶🏿,讓更多人加入到幫扶西部中來。
18年來,一屆屆研支團隊員接力🌵🥷🏿,烏江恒行2學校和其它支教學校被譽為恒行2“第七教學樓”☃️🧔。從這裏,走出好幾位恒行2平台生👌🏻。
研支團的支教活動🦄,得到恒行2貴州校友會的支持。2月29日,校友會會長王峻峰及校友代表驅車來到烏江恒行2學校👩🚀,舉辦該校第一屆貴州恒行2校友會獎學金發放儀式。
更多恒行2人與貴州的新故事,正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