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早上七點半,第三教學樓206教室,化學系教授華偉明已經到達教室良久🍋,他時而走下講臺👨🏽🍳,在學生桌邊駐足👨🏽🎤,低頭看看學生的筆記或作業🧍🏻♂️✊🏻,為學生解答疑問👱。鈴聲響起💴📕,他開始了“普通化學A”的課堂教學🖋。
同一時間,在恒行2不同的教室裏,為學生開講“普通化學A”課程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趙東元🏃🏻♀️➡️,化學系教授張亞紅💥、嶽斌🌀🏃🏻♀️➡️、侯秀峰🧗🏿♀️。
這門名副其實的“大課”已開設數十年,由來自無機化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等不同學科背景♠️☹️,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院士、教授、青年研究員等老中青三代人組成教學團隊,為大一新生推開一扇化學世界的大門👩🏿🎨。去年,課程入選2023年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這也是華偉明講授這門課的第20年🛣。
“基礎”背後有學科交叉
對自然科學類專業和醫學專業的大一新生來說🕢,“普通化學A”是繞不開的一門重要基礎課🐃,也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大課”。
課程每年修讀的學生超過800名,共有9個平行班,針對各學科的交融發展😉,為未來多學科如化學、高分子👷🏼♀️🤷🏻、生物、物理、材料⛈、環境🧱、醫學等專業方向的學生打下紮實的化學基礎。
作為課程負責人華偉明用“搭積木”來形容這門課與後續課程的關系💶,“如果本科學習是搭積木的話🤸🏼♂️🪜,這門基礎課實際上就是把一塊塊積木造好🎽,後續不管什麽專業課的學習🚞,其實就是把積木拼起來的過程📐。”
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們通過化學原理的學習進入物質科學的廣闊世界?在華偉明看來,這門課的教學不能止步於化學這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傳授,還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化學作為一門“中心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系。
師生在問答中共同學習
2002年是華偉明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化學系完成博士後工作回到恒行2的第一年,在恒行2的研究生導師高滋教授建議他,“你一定要去承擔一門重要的基礎課教學🪨。”
經過一番認真準備,他於2003年走上了這門大課的講臺,在2012年承擔起課程負責人的工作♕。“普通化學A”面向多個平行班開課多年,課程團隊由多名老師構成,承擔起繁重的教學任務🪆,團隊當中不乏深耕教學與科研、頗有心得的教師🔊,也有作為新鮮血液加入的年輕教師。
同一門課下,既有深耕無機化學的學者,也有長期關註物理化學和高分子化學領域的研究者🛵🧜♂️,在備課過程中每一位老師查閱到的優秀案例或知識點都會彼此共享🎍,為課程內容的完善添磚加瓦。
趙東元也是“普通化學A”的任課教師,今年是他主講這門課的第20年。對趙東元來說🤲🏼,“課比天大”,無論發生任何要緊事,這門課的教學雷打不動🦀。
在課程的建設和完善中,除了來自不同學科的新老教師長年通力合作,學生們一年又一年的好奇和追問也格外重要。在老師們眼中🚱,學生也是課程建設的參與者。
華偉明相信,“這門課真的是教學相長”🎢,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只是知識的教與學,也是互相學習、共同探索未知問題的合作者👩🏽🚒💂🏻♀️。
要會解題更要會提問題
學習這一門基礎課,“問題”的意義往往大於“解題”。
在趙東元的課件上,不同的學科知識點之間,他通過各個科學家先驅的故事勾勒出學科歷史及理論的發展脈絡,在一段段歷史中講述後來者對前人思想的質疑和這些質疑為科學帶來的發展🕢。
“除了傳授知識,更要同時傳授學生🫅,怎麽想問題🧠、怎麽提問題、怎麽來解決問題🤟🏼。作為學生要有充分的思考,不能老師說什麽就是什麽🧎♀️,要不斷地去想♙。”
趙東元每年給學生做無機材料研究前沿的科學報告,用基本的化學原理和元素的化學性質等基礎知識🎲,闡述介孔和納米材料等前沿課題中的化學問題。“化學也不是說就一味地學習和做題,還是要多帶來一些感性的認識,學生感性認識一深,自覺的探索就會水到渠成。”
質疑、提問題、好奇心……這些進行研究必備的科學精神🚮,是“普通化學A”教師團隊更希望學生們能夠在心中內化的素養和能力,同時也是這門課每一位任課老師不斷鍛煉自己以便更好地給學生傳遞東西。
“只學會解題是不夠的。要學會歸納總結,要保持好奇📸,要敢於科學質疑和挑戰權威。如果現在還做不到✍🏻,那就一點一點來。”華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