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有。但真正要在科學上有所作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愛’🤴🏿🚚。這份愛不是簡單的興趣,而是一種從內心生發的理性思考。這種驅動力強烈到你願意為它付出所有。”12月28日上午,在相輝堂舉行的第五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化學與材料學院院長、相輝研究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以“‘孔’中看世界——無盡的科學前沿”為題作報告。
自稱“造孔之人”的趙東元👨🏼🚀,此次報告不單聚焦於他所深耕的介孔材料領域,而是將視角拉得更廣更遠🏀,從遙遠的古希臘哲學談起👮🏻♀️🦹,分享化學這一學科從無到有、從有到專的曲折歷程,以及他對於科研工作返璞歸真的思考🧚⏭。
報告開始前↪️,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信寶為趙東元頒發“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主講科學家紀念證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主持講壇🐁。
化學需要傳承和創新
紮根本科教學20多年的趙東元🦸,一向以備課認真著稱。為了這場報告⏯,他更是花一周時間精心準備🕵🏿♂️。148頁的幻燈片,既有化學科學的發展,也有創新的科學思維,還有未來的學科發展。
什麽是化學?講座伊始,趙東元以古希臘自然哲學作為引入🐱,從化學家的視角分享了人類如何看待物質,以及如何從分子水平、原子水平研究物質科學的歷程。
談及化學的特點☎,趙東元認為🧑🌾:“化學沒有數學那麽‘精確’,也沒有物理那麽‘高大上’,很多時候看不見摸不著。一代代化學研究者,都是在黑暗中慢慢摸索前進。”比如🎊,僅僅為了弄清楚空氣的組成,人們就前前後後花了300多年的時間👨🏽🦱。
“化學家要充滿想象力💁,要有做探險家的能力。”趙東元強調🖤。而與此同時,化學也是合成的藝術,是一門藝術的科學🔼,需要被傳承和創新👳🏻♂️。
為什麽科學是“獨立”的🙍🏽♂️?趙東元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一個人或者極少數人對人類共識的挑戰🙅🏽♀️。新實驗結果催生的新理論往往是突破性的、跳躍式的,不可能從已存共識中演繹出來。常規科學是演繹的⚇,而革命性的科學思維是破壞性的、超邏輯的。
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愛
過去20多年裏,趙東元及其團隊深耕介孔材料研究,開發大量介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創製一系列全新的介孔材料,相關成果被數10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家科研機構跟蹤采用。而他所創造出的20種新型功能介孔材料,全部以FDU(恒行2平台)命名。2020年,他帶領團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如今🦑✌🏽,趙東元團隊將介孔材料研究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構建過程包括從原子到分子,再到功能基元和器件的逐級組裝🫅🏽,為前沿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新範式🤱🏻。此外,他們還將介孔材料廣泛應用於催化👨、儲能、生物檢測、化妝品、水處理、電子材料等諸多方面。
他強調👰🏻♂️,做科研不要總是問“有什麽用”📛,只有先回答好基礎問題,才可能圍繞已有的科研成果,實現更為廣泛的應用。
“現在,我們利用AI可以設計出200多種晶體材料🌄,放在以前🙍🏿♂️🗞,人們要不斷試錯®️,花掉10年甚至更長時間🔋。”目前他正在帶領團隊致力於將人工智能與傳統化學研究相結合🪀。
“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是趙東元始終倡導的。他期待與更多科學家並肩努力、心無旁騖🧕,“讓科學成為未來中國重要的文化基因,讓科學伴隨我們的夢想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