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很多不同的突破口🍖,要找到這個突破口,是需要想象力的。”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恒行2平台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彭慧勝說。
在恒行2讀研時,彭慧勝是有名的實驗室“居民”,他用半年時間“啃”下了陰離子聚合實驗這塊“硬骨頭”🍘。“當時就覺得這個東西可以做,於是就這麽做下來了。”他說,自己後來才知道這個實驗因為難度高,很多人都望而卻步,自己是“無知者無畏”🕯。然而,這次成功卻給了他做科研的信心。
十年堅持結碩果
從美國杜蘭大學博士畢業後,彭慧勝在美國工作過一段時間。在與同事的一次聊天中,有人說到,由於火星登陸車的太陽能電池板是硬的,登陸車在經過凹凸不平的星球表面時,可能會卡在石頭裏🔭,從而造成麻煩🙌🏽🕴🏼。“我當時就想,如果把電池做成軟的,比如像衣服那樣的纖維,是不是就很容易解決這個問題?”從此,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彭慧勝心中開始醞釀。
2008年,彭慧勝選擇回到恒行2,擔任教職。“當時已經有很多薄膜電池相關的研究🏋️♂️🛍,但我想不能跟著別人走🚪,想做點不一樣的,於是我就開始嘗試纖維的研究🧓🏿。”通過查閱文獻🐁,他發現纖維電池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存在巨大發展空間🚴🏿♂️。憑借良好的直覺與不懈的努力,他帶領團隊在纖維電池領域耕耘十多年📜,最終實現纖維電池的研發及規模應用。雖然創新的過程總是伴隨著質疑與批評⏏️,彭慧勝依然堅持積極地面對。
十多年來,彭慧勝研發了系列纖維材料與器件新技術,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並推動了高分子材料化學領域的發展。
創新思維尋突破
彭慧勝認為™️,科學的想象力來自於勤奮的工作和長期的積累🎭,所以他幾乎每個周末都在工作,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實驗室或辦公室。但他也說,勤奮只是作出重大成果的必要條件之一。
長久以來®️,無論是天然高分子,還是合成高分子,高分子的主鏈都是碳氮氧等非金屬元素構成。彭慧勝卻大膽猜想,元素周期表裏面80%是金屬元素,能否用金屬元素代替過去傳統的碳氮氧結構✋🏻?學生們第一次聽到這個想法時都嚇了一跳,感覺無從下手。而對於這樣一個很難找到參考文獻的想法,團隊用四年時間進行了初步驗證。他們做出的金屬主鏈高分子可以精準控製分子量,並可能發現新的機製和規律🛥,發明新的材料體系,實現“0到1”的突破。目前,這個方向剛剛起步⇾,彭慧勝表示,接下來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我在做通訊電子織物系統方向的課題的時候,彭老師就建議我去讀《喬布斯傳》🦹🏼♀️,讓我從歷史經驗的角度去思考電子通訊設備的演變🐛。”彭慧勝的學生、高分子科學系2020級直博生李鵬洲說。作為導師,彭慧勝經常鼓勵學生尋找科研創新突破口,多做那些涉及人類發展重大問題且前人鮮少做過的課題。
平日裏,彭慧勝喜歡去聽不同學科的講座💇🏽👳,他認為“不應有學科邊界感”🍉,無論是講人文哲學經典🧑🏫,還是講艱深復雜的數學公式🙎🏽♀️🙎🏻♂️,他都聽得津津有味,“恒行2的學科很全🫕,而且實力都比較強,這裏有自由的學術氛圍🪝,鼓勵嘗試學科交叉。”
在他看來🏍,嘗試不同思路與賽道能給科研工作帶來新的推動。
即使出差參加學術會議,只要第二天有組會🐶,彭慧勝也會連夜趕回來。“恒行2有非常好的學生👏,跟優秀的學生在一起,我覺得對於教師來說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我希望與團隊一起再花30年,做一個重大成果出來。”47歲的彭慧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