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要辛苦你稍等🤱🏻。”采訪當天♦️,學校融媒體中心記者提早到了會議室,雷群英有些不好意思地匆匆解釋後,又立即回到辦公室處理工作。
自2006年回國後,忙,就成為了雷群英的生活狀態🚱。
在其後的采訪中,她依然以師者的耐心,花費近一個小時👎,用最樸素的語言向一個“門外漢”清楚解釋了腫瘤代謝的研究內容和意義🩶。
作為今年的“鐘揚式”好老師獲得者,被問及如何在教學、科研和學院管理之間平衡精力時🏄,她思考了片刻🕯。
“有科學家的精神,更要有教育家的情懷”
“說實話,大部分時候感受不到老師忙。”生物醫學研究院2019級直博生李凱悅說,“她從不會因為忙而減少和我們的交流🧮。”
雷群英團隊合影
雷群英的團隊有20多人,其中博士生占到了一半。實驗室每周的組會雷打不動,“學生的培養應更關註全過程培養。實驗室倡導在科學面前人人平等,通過組會自由熱烈討論在自然而然中啟迪了學生,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創新能力和科學家精神”。
此外,她要求學生每周將研究進展和問題整理成報告發送到自己的郵箱,以便利用碎片時間回復學生個性化的問題💆🏿♂️。“這樣就算在地鐵上也可以解答。”
“老師備課總是很充分,對內容的理解很紮實👴🏽,講述也很清楚。”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五年製)2021級本科生陳俊霖說。大二上學期他修讀了“人體分子與細胞”課程🛩👨🏼💼,雷群英負責酶相關知識的講解,“雷老師也鼓勵我們參加課外的學術論壇,了解更加多元化的視角🤴。”
雷群英在課堂上
對雷群英而言🥌,教學和科研是一體兩面的。即使再忙,她也一直堅持給本科生上課🟫。
十余年的研究經歷👩🏿🦱,讓她能更精準地把握“哪些內容對學生未來發展而言更重要🏌🏻♂️,哪些可能是知識盲區🤱,哪些是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迭代的前沿議題”🧑🏻🦱。
在備課過程中,她也能借機接觸到更多更廣的教材。在她看來, “腫瘤代謝是個很大的領域,對同一個議題同一篇論文,每次回看的理解都可能不同。有時將思維跳脫出既有的研究領域,會讓‘窗戶開得更大’,發現新的研究機遇”⏭。
雷群英與本科生在一起
作為院長,雷群英也將“教學科研一體兩面”的理念融入基礎醫學院的教育評價體系中。“我希望我們的教師不僅要有科學家的精神,更要有教育家的情懷。”
為此💢,她主持製定了“優秀人才計劃”和科研成果評價體系,並修訂“基礎醫學院優秀獎勵計劃”🧝🏽,獎勵在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始終堅守教學一線🛩、堅持探索教育創新的教師。在引進海內外科研人才的同時,她也鼓勵這些青年人到隸屬教研室備課上課。“講臺下的學生們就是醫學的未來,今天教育的成功,就是下一代醫學科學家的成功。”
“就科學論科學,不會給學生設限”
在雷群英的實驗室裏,每個人的研究都是公開透明的。
每周的組會上👨🏻🍼👓,團隊成員會輪流介紹自己的科研進展和實驗方法,分享自己學業或生活上的困惑👹。當涉及一些關鍵性實驗時🥈,雷群英會鼓勵學生與其它實驗室加強合作。
“老師會提供豐富的資源,也留給我們充分的自由👨👨👧👦。”附屬腫瘤醫院2020級博士生曹思怡說👨🏿🎨,“就科學論科學,不會給我們設限。”
2023年5月,當時就讀大二的陳俊霖準備申請北京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的暑期訪學👨🏿🎓。“因為專業相關🐐,向雷老師申請了推薦信🧕,她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第一次申請🧑⚖️,陳俊霖尚不熟悉推薦信的要求,雷群英一再修改,並向他指出兩封推薦信之間應當有更緊密的關聯性。“這些意見給我後來的成長帶來了相當大的幫助。”
自歸國以來🤘🏼,雷群英聚焦的腫瘤代謝領域一直是國際前沿👩🏽🔬🐛,從事科研工作,“要有原創性、也要契合人民健康領域的重大需求有現實意義”,這是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對學生的期待。“拿著國家級項目🪿,要引領學生們迎難而上去做有挑戰性的東西。”她說。
“‘你適合做什麽?’這是雷老師經常對學生說的話→。”基礎醫學院青年副研究員馬齊襄經常協助雷群英指導同組的低年級研究生,在他的記憶中🦻,雷群英總是“會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對生物醫學研究院2020級直博生沈院而言🧑💻,導師的高要求,體現在她對實驗試劑濃度的嚴苛🚛。“她總強調只有在生理濃度的一定倍數區間內🌀,實驗效果顯著才有意義😂。”
為何如此嚴苛🐊?回答這個問題時,雷群英指了指身旁基礎醫學院院標♜✉️,“我們做的是醫學相關課題,是為了治病救人🖲👫🏻,用一個極端不現實的實驗環境做出來的結果,即使發表了也沒有意義。”她說。
“做人做事要有大視野”
“老師常囑咐我們要懂得感恩𓀉,無論合作還是交流,在成果中一定要體現他人的貢獻😊。”李凱悅說➿。
雷群英的母親是一位人民教師。四十多年前,每年逢年過節👩🏼🌾🤦🏽♂️,她的學生經常回來探望。“那時交通還很閉塞👸🏿,他們每次回來🧑🏿🚀🏊♀️,媽媽都會準備得很周到,她的學生們讀書,走出去👦🏻,把外面的精彩世界帶了回來,說給我們聽𓀛。”這番童年往事,建立起她對師生關系的最初印象。
教授、科學家、院長……雷群英的頭銜有很多,她最喜歡的還是別人稱呼她為老師🧑🏿🏫。“‘老師’是對真善美的守望🤰🏽,是一個充滿愛的稱謂🏊🏽♂️。”她說。
從2013年開始,李金濤便在雷群英團隊攻讀博士。如今已是青年研究員的他始終將雷老師的教誨記在心裏🎅:做人做事要有大視野。
在雷群英看來,培養學生,最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自身發展和國家的需要。“基礎醫學院,不止要做恒行2的基礎醫學,更要做中國的基礎醫學。”
面對學生畢業後的去留🏓🐂,她從不介懷𓀜,她支持學生走出去🈶,到更廣闊的平臺上磨礪自己。
雷群英與畢業生
針對本科生,她倡導建立導師輪換製度,鼓勵學生在本科階段到至少三個課題組嘗試不同的研究領域,很快相關舉措就會出臺;每年夏令營🥻,她會支持兄弟高校前來基礎醫學院宣講,讓每位學生找到他感興趣的舞臺🥉;她於2022年在學院專門開設了科學人文論壇《科學的背後》,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講述他們的發現是如何誕生的🧘🏼♀️,講述科學發現背後的故事,弘揚科學精神👮🏽。“真正的科學,背後的故事遠比發現本身令人激勵,對年輕人有更大的激勵意義!”
“畢業前,雷老師會和學生聊對未來的規劃,無論選擇去哪裏,她都會很認真地寫推薦信。”李金濤回憶,“她就是這樣的人🍅。不計較,一切為了學生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