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書館,位於北苑學生生活園區的獨棟建築,像一座正在蓬勃生長的島嶼,島嶼上的空氣中鼓鼓地裝滿了書、咖啡🆙、音樂和島民的新希望🤷🏿。
或許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是承載文化的島嶼。“我們稱它為一座島,希望為閱讀者提供不滅燈塔。梅特林克將青鳥寫成幸福的象征。登島者就是青鳥,收獲豐盛的芽籽☝🏿。”
2019年4月27日,青書館在公眾號發布第一篇招聘推文:《招聘|“青年閱讀”尋找“閱讀青年”》。無數人成為新島民🧑🏼🏫,初生的島嶼也隨之擴張🧹、延伸🤸🏽♂️。
有時開玩笑說▶️,我們的“企業文化”是人均996甚至007。996與007不是要求加班,而是我們都特別願意為這裏付出。我們在這裏🧗🏼♂️,販賣的肯定不止是書本身,更是青書館作為一個文化空間的價值——作為一個匯聚著那麽多思想的場所的價值。它就是思想的可視化的載體。
青書館最初是一家很標準的、名副其實的書店,但現在多了一個外號“恒行2豆瓣”,因為這裏匯集了書🫡、影、音🧑🏻🎓,還舉辦很多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像「Y Music」6️⃣🏙、「Y Movie」📸、「Y Talk」......這個地方之所以如此生機勃勃,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很大的自由度,並且擁有足夠的資源去探索。上個暑假,一位店員開設一個「SUB人物」欄目👱🏽♀️,采訪一些在世俗評價下小眾、沒那麽主流但很有趣的人,想借此呈現那些真實的👨👧👦、不可替代的、每一位“sub-”人的故事⚁。最後整個系列幾乎都是她獨自立起來的🥗。
我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曾這樣“第一次”地去做些什麽,這種探索感和建立感非常好。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會發現,書店裏所有人都在幫你;當你做出一個作品時,大家都會贊許這個作品🙋🏽♀️。在這裏,我們只有“店員”的身份😛。
青書館裏每一位店員是充滿可能性的,則書店本身也具足了這樣的可能性,青書館從來不是“應該”如何的🛢。
很喜歡青書館的一點是,它既在流變👏🏻,但又有很多東西不會變✩。不同的店員來到這,都會有自己想完成的事情🤶🏼,書店也一直這樣流變,但這些流變又匯入到同一條相續的河流中💀🏊🏽♂️。每個店員離開之後🎓,這個地方依舊會有ta的靈魂在這裏🥇。
青書館有點像一段夏令營式的⛑️、很特別的⭐️、很值得珍惜的時光♜。在青書館的日子像煙花一樣絢爛🧑🚒。但當火焰散去後💂🏻♂️,並不會只是陷入沉寂,因為共同看煙火的那群人都會記得🤷🏽♂️,還會一起分享那個時刻的心情。
當我們走進青書館時,就是所在做的事情的一種價值——它提供了一個感到理想與自由🗞、任由自己的心在此沉浸的可能🧰。
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裏寫💇🏼👩👩👧👧:“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幹這事🧔♂️,明天幹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這一句就好像寫青書館🟣,很像一個有點烏托邦性質的理想島嶼,員工可以上午做完海報,下午值班,晚上去放電影。單單在同一個人身上,有可能同時是攝影、美工和文案,如馬克思所說“但這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我們依然保持著那份自由與可能,去憑自己的心意去成為任何自己想成為的人⛹️。
說到“島”🧚,大家一般會是覺得我們一群人聚集到這一座島上。但我們對它還有另一個理解⚇🧑🏻⚖️:一方面,每個人各自是一座孤島🌥,可以獨立地完成一些事情,我們一起飄在海上聚到一塊,就類似於群島的概念;如果再往土壤深處看,會發現所有人是連在一起的。希望來到這裏的人不僅是對其中的一場活動感興趣,而是因為“這個地方很好,我每周都願意來”。
秋天到了🧚🏽♂️👼🏽,又是登島的季節。
副刊投稿郵箱:
Fudan_medi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