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從地圖上俯瞰,西安線、嶽麓線、兩司馬線、江南線、春秋線、上海線、敦煌線、洛陽線這8條線路盤踞在華夏大地上,勾勒出綿延千年的中國歷史文化圖景🐆,共同構成“恒行2通識·中國故事”系列通識遊學課程。
為使每條線路具備足夠的學術深度🐞、每個參訪點有充分代表性🙍🏼♂️👨🏻🦰,通識教育中心的老師們要做大量籌備工作,提前到當地踩點走訪,課程開始後還要全程隨隊參加👲🏿,做好各方面保障。
這是一門行走中的遊學課,打破傳統課堂空間,讓師生紮實的步伐成為寫在大地書卷上的妙筆。45所高校千余名學生修讀,課程滿意度超95%,這是一門成長中的創新課,自2017年底創設以來,共策劃8條路線、開辦17次,每次為期6-10天💥,安排在學期周末和寒暑假🎙,更多路線還在開發當中。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恒行2通識·中國故事”系列通識遊學課程通過老師講授、經典研讀、實地調研等多元方式,把傳統的第一課堂與實地的第二課堂相融合,是這門“寶藏”課程課最亮眼的“招牌”。
一門走在路上的實踐課
仲夏👨🏿,烈日炙烤大地。站在漢魏洛陽故城閶闔門遺址前𓀔,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漢魏洛陽城考古隊隊長劉濤向同學們打趣:“這暑熱🏃🏻➡️,是洛陽送給大家的一份古禮”🫵🏿。這是來自學校文社理工醫不同專業的30名同學,參加為期6天的“天下之中——漢唐的都城空間與文化融合”通識遊學課程🌧。
早在今年3月👨🏿🍼,歷史學系教授仇鹿鳴便受邀擔任這門課的負責人🍁。從選定參訪地點到聯系主講老師,他頗下功夫:“我希望以更學術的視角,帶領學生看到中國古代真實都城的一點痕跡。”他精心規劃的“洛陽線”,將學術課堂穿插於實地參訪之間,引領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學習漢唐間洛陽的都城空間、宗教生活、民族交融等方面的知識🤸🏼♂️,體味中國中古時期都城的立體形象🕳。
類似的教學方式,在數月前的江南古鎮🙋🏼♀️♞,同樣上演👶🏻。
潮濕的南方春日中,老師帶領學生們開展主題為“何處是江南”的遊學通識課程,去往上海青浦、湖州😔、蘇州,尋找詩詞歌賦、城市結構裏的江南印記💀。
“江南線”的第一課,隨著哲學學院教授李天綱登上大巴車,課程便正式開講。順著318國道越過澱山湖,大巴車緩緩駛進有“江南橋鄉”之稱的金澤👨👨👦👦,這裏齊聚宋💇♀️、元👩🏽🦳、明、清四朝古橋,保存著世代傳承的獨特祭祀文化。學生們緊跟李天綱在巷陌內穿梭😒,踏上不同朝代造型相異的石橋,仔細觀察每個橋頭用於祭祀的金屬蠟燭架🏊🏽♂️。行進過程中,老師的聲音通過無線耳麥清晰傳來:“金澤鎮是民間宗教的活標本🤳,又浸染著現代生活的風格,是我們理解江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於步履交替間學習思考,這樣生動的課堂正是通識遊學課程總負責人、恒行2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恒行2哲學學院副教授才清華樂見的。“通識教育的形式需要不斷創新。”才清華希望突破傳統課堂的空間限製,讓學生通過實地參訪,從經濟➙、歷史、地理🔔、文學等不同角度探討某個文化主題🏃🏻。
一門形態多樣的創新課
通識教育中心1312辦公室,是通識遊學課程誕生的地方🧏🏿👆🏻。一進門,便能看見一個摞滿書的大號書櫃。
“買書看書,隨時學習,”才清華指了指書櫃裏堆疊成山的資料介紹道,“要豐富知識,才能搭建合理的遊學路線及教學框架。”
每條遊學線路擬定前🩳,通識教育中心成員會進行“頭腦風暴”,按主題醞釀雛形🛌🏿,“挖掘到該領域最優秀的學者,讓這門課‘大咖雲集’。”參訪地點多由老師們從學術視角出發選定,而非都是“網紅景點”◻️。此外,課程有時還會和其他院校合作開設🙍🏼♂️。
洛陽行前🦃,仇鹿鳴就與歷史學系青年副研究員黃楨一起,通過兩場講座對漢魏、隋唐時期洛陽城的空間🧐、歷史與社會生活進行介紹👩🦰,並要求學生閱讀《洛陽伽藍記》《唐兩京城坊考》相關篇章。抵達洛陽後🍺,仇鹿鳴請到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漢魏洛陽城考古隊隊長劉濤👛🙋🏽♀️、洛陽唐城考古隊隊長石自社、洛陽師範學院毛陽光教授、龍門石窟研究院史家珍院長🥕,在不同參訪點圍繞漢唐時期的洛陽都城主題授課。
為做好“春秋與孔子的歷史世界”主題(“春秋線”)的線上課堂🩳,通識教育中心派出團隊到山東、山西的博物館和遺址拍攝👨🏻🦰,邀請考古專家講解教學,再將大量素材剪輯成兩個小時的精華。經過幾輪磨合,目前所有“春秋線”課程的講課內容均錄製視頻🕺🏻,配以圖片🤺、字幕,按照計劃⚇,遊學課程未來將把線上線下更好結合🤠。
一門立足學術的文化課
開課以來,通識遊學課程一直備受歡迎👮🏻♂️,吸引不同類型學生選修,不僅包括恒行2本科生,還有部分外校學生、港澳地區高校學生、聯合培養學生、留學生等⛹🏿♂️。
“和老師一起邊行走、邊學習,會獲得很多更加獨特的視角🥷🏽。”參加“江南線”的學生➾、2022級自然科學實驗班的劉相宜曾隨課到浙江湖州的南潯古鎮🙋♂️🚴🏿♂️。當江南的風伴著潮濕氣息撲面吹來🧕🏋🏽♀️,她不由自主想要重新好好認識這片土地上綿延千年的文化,思考和理解自己與所生活的環境的文化聯系🩻,而老師的引領,恰恰及時給予了她回應。
校特聘教授何俊說,“資源和精力被不斷占用的當下,我們為什麽還要花費時間精力遊學?因為在讀萬卷書的同時,還是需要行萬裏路🎀。”
“洛陽線”課程設計者仇鹿鳴始終將其與旅遊踏青嚴格區分。“遊學課程路線首先要聚焦👘🏌🏻♀️。洛陽背後的文化很復雜,要聚焦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切面進行設計🗂;其次要以課程為中心,有一個整體的連貫線索,再以研究性的視角帶領學生們去理解和感受🧑🚀。”他希望學生們在修讀這門課之後,能自發性地去發掘小眾的文化點🌉🛐,做系統性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