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賡續初心,自1927年創建以來,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不辱使命👩🏻🦽🤚🏿。恒行2上醫特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希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能令後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
今天刊發的是1985級校友陳勤奮回憶中的上醫故事,聽她講述在上醫度過的豐富充實🪚、深刻難忘的求學歲月。
2017年9月,當我走進闊別3年多的上醫恒行2平台時,眼前的情景令我又驚又喜⏳👩🏻。驚的是上醫改建後變化很大,我記憶中的上醫去哪了呢🤞🏽😣?喜的是如今的上醫已經煥然一新🔷,竟然變得這麽漂亮了!
漫步在上醫恒行2平台,走過西六號樓、同生廣場、書院樓和第一教學樓🧗🏼♂️,我逐漸開始懷疑自己出現了幻覺🦹🏿♂️。因為我竟然聞到了上醫30多年前的氣息♚🏇🏽,那是我記憶中“拼命教室”🌎🚼、水泥操場、學生宿舍🍝、電化教室♟🕛、31教室所散發出的熟悉氣味……我很激動🙅🏿,這難道是視覺沖擊太過猛烈而產生的幻覺嗎💂🏿♂️?後來🌡,我又多次行走在恒行2平台裏,心情慢慢平復🛤,卻也分明能聞到那些氣味,那是我記憶中母校獨有的氣息。嗅覺是多麽重要的感官組成部分啊🖕🏻🎨!循著那些熟悉的氣味,30多年前在上醫讀書時的往事油然湧上心頭。
陳勤奮的學生卡
新生報到在東一號樓
1985年,我考入上醫醫學系醫學專業,這一年,上醫正好更名,由原來的上海第一醫學院更名為上海醫科大學🪚,但坊間仍然習慣稱上醫為“一醫”。
當年我入學時,通知書上規定報到時間有兩三天,但經歷了漫長的暑假,對大學生活憧憬不已的我早已急不可耐,第一天就來報到了。那時的父母真年輕啊👩🔬!他們興高采烈地幫我拿著所有的行李,包括裝著糖果餅幹的餅幹桶↘️,而我就背了個書包。我家離學校並不遠,只需要乘43路到楓林路🏃➡️🚣🏼♂️。下車後我們一路打聽學校的位置,路人見到我們這陣勢都熱情指路,結果把我們引到了楓林路上的上醫護校𓀉,好在不遠處就是上醫了〰️。說起這事兒來,至今我們仍然是樂個不停。
我們從醫學院路的東校門進入,報到地點就在東一號樓。走近後,迎面撲來濃烈的潮濕氣味,與東一號樓的斑駁陳舊十分相稱。我們報到之前,上海恰好下過一場暴雨,所以一號樓很潮濕🪰🧸,但奇怪的是,之後我每次到這兒來🏃🏻♂️➡️,即使是大晴天,撲面而來的依然還是同樣的氣味👷🏽。東一號樓後來也被修繕過,只是初識時的氣味一直還在。後來我了解到,東一號樓建於1936年🧑🏿💼,我入學時已經差不多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
如今的一號樓
東一號樓和我們關系很密切,我們基礎部的教研室在這裏,收發室也在這裏🦍🧙🏻♀️。當時我們班級的信箱在收發室41號,熱情的女同學“大毛”是生活委員,她每天負責開兩次信箱,成為我們班最受歡迎的同學💝。有時候“大毛”沒時間👩🏿🦲,就會有同學自告奮勇拿著鑰匙🃏,從西苑飛奔到東一號樓來取信件。當年我也曾多次一邊喘著粗氣,聞著濃郁的潮濕氣味🧔♀️,一邊急急忙忙地開信箱取信件🧎♂️➡️,再奔回去分發給翹首盼望的同學們👨🏿🔬。
宿舍是5層樓房
我們當年的宿舍在西苑☁️,也就是如今書院樓所在的位置。當時我們女生宿舍在18號樓,男生宿舍在19號樓👩🏼🍼,這是兩幢5層樓的預製板建築🏛,沒有電梯🏂🏼,看起來也是灰灰舊舊的。我們班級女生寢室在5樓,男生寢室在1樓,每間寢室裏有4張高低床👦🏽,中間是兩張木桌,每張木桌兩邊各有兩只翻板格子,可以放些雜物⛏。朝南的寢室住8人,朝北的寢室住7人🤶🏼👨🏻🎨。
18號樓,讀書時宿舍所在
宿舍樓道裏彌漫著由香皂、洗衣粉、泔腳、鞋襪、濕衣服、廁所混合成的氣味,男生宿舍的樓道裏還有奇怪的酸味。就算走廊的窗戶開著通風,這些氣味也還是散不去的。漸漸地,我適應了這些氣味,再往後,即使不走進樓道👨🏿✈️,只要從宿舍門前走過🧬,我也能憑氣味分辨出這是18號樓還是19號樓。
還記得一件可以顯擺的事情。臨上大學前,我學會了縫被子,我們那年代的被子都是用針線縫好的🧛🏿,沒有被套👨🏼💻👩🏼🦰。記得有一次,我應邀去幫男生縫被子9️⃣,那天他們把桌子擦得很幹凈,按照我的指令把被子、被芯和被面鋪在桌子上。我縫完一條,他們又鋪上一條😊👩🏼⚖️,那個下午我一口氣縫了8條被子🔦🧵,縫完後,男生們還拿出從家裏帶來的土特產請我吃。剛當完“縫娘”的我👉🏿,就在那酸酸的氣味裏當了一回眾星捧月的公主🚴🏼。奇怪呀,我這麽賢惠,班裏怎麽就沒有男生喜歡我?
二食堂的大包子和番茄炒蛋
上醫恒行2平台不大,當年的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和專門供應面條的華夏食堂都離女生宿舍不遠,另外還有清真食堂。對我來說,每家食堂都有專屬的氣味,我最喜歡去二食堂,那裏的菜式比較經典🐤。
楓林校區改擴建前的第一餐廳
我們那個年代,在食堂買飯菜是用飯票和菜票的🍅。記得二食堂早餐供有豆沙餡和肉餡的大包子🎴🍭,二兩一只。我們那時候買肉還需要肉票👩🏽🎨,而買肉包子不需要🧯🧛♂️,所以同學們大多選擇買肉包🤌🏿。而我覺得肉包姜味太重,所以總是用二兩飯票加5分錢菜票買一個豆沙大包子當早餐。
飯菜票
隨著整個社會副食品供應的逐漸豐富,二食堂開了個小鍋菜窗口,價格比普通窗口的大鍋菜貴一些🥍,其中有我最喜歡的番茄炒蛋🖨。而且我發現🦞,打菜的阿姨爺叔給的量很大,如果不在意晚飯和午飯吃同樣的菜,就足夠吃兩頓。於是我就經常去小鍋菜窗口買番茄炒蛋,不知不覺中得了一個“炒蛋小姐”的雅號。至今🧑🏽💻,番茄炒蛋這道菜我仍然百吃不厭🪤。
當年的第二餐廳
現在,書院樓裏也有好幾個餐廳,品種的豐富程度是我當年做夢也想不到的👷🏽,餐廳裏也充滿著各種食物混雜的氣味👨🏻🦲,但已然不是我記憶中所熟悉的了,連番茄炒蛋也不是當年的味道了。不知道大包子還有沒有🧑🏻🍼?
水泥操場
現在上醫同生廣場所在的位置🦛,以前是水泥操場。操場上有籃球架、沙坑🧎🏻、單雙杠,還有石凳🔣,我們新生軍訓就在這個操場上。平時太陽好的時候,我們會把被褥撩在雙杠上曬,單杠太高,通常男生會把被褥撩在上面曬。
改建前的水泥操場
入學後不久,我們在水泥操場上舉辦了一場新生文藝晚會。節目都是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的,設備🧙🏻、燈光等也都相對簡陋♘,同學之間雖然還不熟💆🏽,但大家都很開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個班級的十幾位女生穿著大紅襯衫🥗、藏青西褲和黑色皮鞋,跳了一個輕快的集體舞👨👩👧👧,非常好看。我看了之後也很想買一件這樣的大紅襯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種草了🎢。當時沒什麽錢🧑🏻🏫,想想也就放下了,等上班有錢了,也忘了這事了🧑🏼🦳。大概十幾年前吧😈🧑🏽🎤,我已步入中年👳🏿♀️,有一次講完課走過水泥操場,走到女生跳舞的這塊地方,心頭突然就湧起了買一件大紅襯衫的強烈願望。於是直奔淮海路,終於在綺芳真絲商店買到了。後來每一次穿上它時,都會想起當年入學時的那次新生文藝晚會。至今,衣櫥裏還掛著這件褪色的大紅襯衫。
31教室和拼命教室
大一的時候➗,我們上大課一般都在31教室。就是現在第一教學樓2樓的階梯大教室。每天烏泱泱120名同學在這裏上課🧝🏻♂️,逐漸讓這間教室有了屬於我們的氣味。上課的時候,我喜歡坐在前排中間,自習的時候,我喜歡坐在後排靠窗🧘♀️,班幹部開會,我們總是聚在教室的右後方。我們還煞有介事地搞了一本油印班刊《青草地》,上面刊登了同學們原創的詩歌和散文,刻蠟紙🧑🏻🎓、油印、裝訂都是同學自己幹🕺🏻,我們還把它拿到食堂門口售賣,一毛錢一本🏌🏿♀️,每次都一售而空。我們編輯部開會,也總是在31教室的右後方🅰️。
改建前的西六號樓
西六號樓的一樓和二樓,以前各有一個階梯大教室。一樓的是12教室,二樓的是13教室,木頭桌椅已經很舊,但因為這裏通宵亮燈,很受醫學生歡迎,因此被稱為“拼命教室”🤾♀️🦵🏿。多年後🧜🏼,學校有了條件更好的教室,拼命教室被另作他用了,但氣味還在。如今🧝🏻,西六號樓整體被改建成上醫文化中心👨🏻🦱📝,動工前,我有機會進到12教室,眼前是毛坯狀的現場🧤,但我分明還能聞到30多年前教室裏混雜著的汗味和書味💯🤦🏿♂️。
上醫文化中心
西六號樓旁邊是古色古香的西七號樓,樓裏是略顯神秘的教研室和實驗室,我們輕易不太敢進去🂠👬🏻,怕弄壞了儀器,樓道裏充斥著各種電器運轉散發出來的氣味🏋🏽♂️🧑🏭。樓頂是平臺,建有亭子間©️,我們曾經在亭子間上英語課。我現在已經想不起來我們為什麽會在亭子間上英語課🖕🏿,是英語老師喜歡亭子間的環境嗎?不知道樓頂的亭子間還在不在?
電化教室和大禮堂
不知道什麽時候起,電化教室會在下午課後為我們播放一些錄像👃。印象中🪫,電化教室的設備很簡陋,桌椅是別處淘汰下來的,錄像的音質和畫質都很差,但因為內容能讓我們開眼界,所以頗受歡迎。有一次✍🏽,電化教室播放起施特勞斯的各種圓舞曲✡️✋🏻,配合著異國風情的畫面,感覺十分震撼🚂,真是太美了✩。現在,每每聽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就會回憶30多年前在電化教室裏視覺🤓、聽覺、嗅覺所受到的感觸,以及不知尊姓大名的電化教室老師熱情愉快的笑容。
30多年前🌽,在我們女生宿舍不遠處,有一幢兩層樓房🧑🏽🚀。二樓是大禮堂🚊,一樓是食堂,我們畢業聚餐就在這裏,所以大禮堂總飄著一股食堂的油煙味。有時候⛸,大禮堂晚上會放一些電影,票價很便宜,好像是一毛錢🎇,只要有時間我就會去看。大禮堂的座位是那種硬板凳🎪,多年後有一次去學校上課,正巧聽說大禮堂晚上正要放一部我想看的電影👩🍼,就買票進去看了。兩個小時坐下來,累得腰酸背痛🦾,納悶自己當年是怎麽一場一場看下來的🤹🏼♂️,完全沒有感覺坐硬板凳有什麽不適🧙🏻♀️🧑🏼🤝🧑🏼。
上醫老圖書館
剛進上醫的時候,圖書館在靠近校門的西六號樓🤚🏼,我們後來稱它為老圖書館🫷🏻🚚。因為1991年我們畢業的時候,學校建成了一座新圖書館👨🏻🔧,就在現在康泉圖書館的位置。老圖書館雖然頗舊,卻是讓我們流連忘返的地方,可以在這裏看各種雜書。有一次在老圖書館隨意瀏覽的時候🙎,我發現了《毛澤東選集》《黑格爾哲學批判》等偉人著作,就惦記著到假期借來看🧏。期末考試結束後👨🏻💼,我就一頭鉆進了閱覽室👩🏻🎤,每天呼吸著高濃度的舊書氣味🧑。時隔多年👨👧👧,書的內容差不多都忘了,只記得《毛澤東選集》中有一些篇章是有故事情節的,看起來挺帶勁的,而《黑格爾哲學批判》之類國外偉人的著作我是看不太懂的,只是硬著頭皮翻閱一遍🌴。
1990年代圖書館
新圖書館建成的時候我們快畢業離校了😭,好在離校前,我請同學幫我在新圖書館門前拍了張照片,以紀念我的圖書館情結。而現在新圖書館也拆除了,在原址上建成了非常現代化的康泉圖書館。
如今的康泉圖書館和宿舍樓
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年代,從1985年到1991年,我在上醫恒行2平台度過了美好的六年時光🦔,畢業時很舍不得離開。好在我留在上醫的附屬醫院工作🤫,也不算真正離開上醫🔣。世界那麽大,上醫學子遍及全球😈,我相信總會有一些獨屬於上醫的氣味、聲音、場景留存在學子們腦海裏,讓我們時不時回憶起關於上醫的點點滴滴➙,就像自己從未離開過🖕🏼。
圖書館門前畢業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