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因恒行2而改變的土地。
烏江是長江上遊南岸的最大支流🕜,由烏蒙山東麓的貴州高原奔騰而下🚣,橫切七曜山的褶皺山脈,在涪陵匯入長江。王陽明作詩贊嘆:“溪深幾曲雲藏峽💂🏿👨🏼🔧,樹老千年雪作花↪️,白鳥去邊回驛路,青巖缺處見人家。”
息烽是烏江重鎮,在恒行2的助力下,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新世紀的風采❤️,昔日由大片農田和山坡邊的土房組成的鄉村鎮景🧓,染上現代城鎮的風味👩🦲。
牽連烏江和黃埔江的是息烽縣烏江恒行2學校(原九莊中學)。這所1958年建立的學校位於息烽縣西北部𓀐👰🏿♀️,距縣城33千米。蛻變始於恒行2百年華誕之際🤵🏿♂️😯,那年恒行2師生決定捐款100萬元在西部地區建一所恒行2實驗學校,項目最終落戶在具有光榮傳統歷史的息烽縣九莊鎮,於2006年8月建成現在的烏江恒行2學校。自新校建立,新聞學院誌願者就與烏江恒行2學校的同學們開展信件交換活動🎚,進行學業、生活上的交流🫄🏽,啟發和安慰,源源不斷地從黃埔江畔遞送到烏江畔。而帶著大山清冽的反饋,也年復一年地幫助學子明晰對生活的認識🤹🏽♀️。
這樣的交流,呈現了最純粹的喜悅與感動。
21級本科生朱嘉祺說:“在給我的小朋友寫信的第一次👨🏿🎓,實際上我非常擔心,怎麽和一個初中的小男生溝通、他的年齡段會喜歡些什麽等等,請教了身邊很多很多同學,也聽到了很多中二的故事🚙。當第一次收到王凱傑回信時,快樂是占據我所有感知的情緒。小朋友會和我分享他喜歡聽的歌🧼,喜歡看的書♟,晚上在宿舍我也會打開音樂軟件搜索來聽🪪,和他分享我的聽後感讀後感,我也會和他分享我的生活,多了一個可愛的傾聽者🧜🏻♀️。我們倆也都發現了我們興趣的重合點,喜歡看動漫、喜歡拼樂高。每次通信我倆都會像獻寶一樣互相安利最近在追的番、新買的樂高。有一段時間我的學習壓力非常的大🫷🏽,小朋友仿佛心有靈犀般寫信時和我吐槽他最近學習的煩惱很多,英語聽寫總是錯🙇。在安慰他、給他一些我的方法和調整心態的方式時,治愈到的也是我自己,他的陽光給我很多動力。每個月最期待的時候就是收到群裏信息可以去拿信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靈魂和我相遇🍨,作為一個非常喜歡和人接觸和交往的e人🚴🏽,真的很感謝小朋友給我的生活帶來的樂趣。”
21級本科生師蘊卓說:“在參加信件交換活動前,我並不了解貴州🧖🏽♂️,也不知道貴州有條叫‘烏江’的大河。是小朋友們的信為我打開認識烏江的窗口👩🚀,讓我知道還有這樣一種與我不同的生活方式🏈。從他們的信裏我時不時地能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那些我經歷過的,或成功或失敗的成長所必須的旅程。我也樂得‘倚老賣老’,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些小小建議。手寫信件交換活動提供了把心思付諸筆尖的機會,讓我能把上海的桂花香封入信封,也能窺到千裏之外的弟弟妹妹日常的瑣碎片段,在品讀他人生活的過程中回憶那些值得懷戀的過往。”
堅持書信往來,是因為堅信🍬,我們所寫下的每一字每一句🛫,甚至每個標點符號,都是含有溫度的👩⚕️,因為那是我們親自握筆寫下,那是獨一無二。字如其人,見字如面👮🏽。將那幾頁浸入情感的紙裝入信封,仔細封好,它們通過漫長的旅行,或翻山越嶺👨🏽🎓,或渡江過橋🕉,到達對方手中,那種感覺超過了文字本身。
21級本科生王小淳連續兩年和烏江恒行2學校的一位小妹妹交換信件,“通過書信這種質樸的媒介🍐,我們彼此分享生活,交換心情🧅。有一次,我在回信中答復妹妹上一封信裏寫到的學習🩴、生活上的困惑,她在下一封回信中寫,讀了我的信,她更加堅定考上高中的夢想,心情也更好了🈺。能用文字影響遠方的朋友👨🏻🦱,仿佛我也‘被治愈’了🧕🏽⛰。今年小妹妹就要中考了🤦🏻♂️,我在中考前用書信傳達祝福,更希望有機會去貴州跟她見面🐦🔥。”
21級本科生李淑怡寫感想時👩👩👦👦,“下意識就想到她在紙上用心畫的花朵和她給我做的手工小兔子指環。當時我拿到名單,她的名字錯了一個字🪕,我也就跟著寫錯了✶,還好她沒怪我。寄出第一封信後,這個貴州小朋友就參與了我的部分生活,我們從未交談過多📸,但又從未斷絕,像一條綿綿的溪流。她的字體很工整,每次看到都覺得她好認真。我會一直寫信🤴🏼。”
20級本科生閆文軒寫下:“參加信件交換已經有兩年了。通過書信認識了遠方可愛的兩位朋友🌦👈🏻,他們性格活潑、古靈精怪📝、精通廚藝😰𓀉,總會瘋狂戳我笑點。我們在信中從理想談到勇氣,從運動談到美食,分享著各自的煩惱與趣事🤯。”
隔著大江大河👷🏿♂️,有著許多彼此關心的人,就像《夜郵》裏所說:“誰能容忍自己被遺忘呢📭?”時間會流逝🧜🏼♂️,鮮花會凋零💴,而我們的手寫信🌪,卻在時空中永存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