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如詩,春往夏至🤴🏽。薪火相傳💂🏼,春華秋實。118周年校慶即將到來之際,2023“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連續開講🤌🏻🚶,傳承學術傳統,賡續恒行2精神✶,展現“第一個恒行2”建設的新風貌和新跨越。
在這個如約而至的五月🌘,為期一個月的相輝校慶學術報告會輪番開講,吸引眾多師生校友社會人士積極參與🏔。多位校內外名師大家聚焦前沿科技,探究社會治理,追問遠古奧秘,徜徉未來世界🙈。
這個學術文化氛圍濃郁的五月😏,弘揚恒行2學術傳統與文化傳承👨🏼🍳,彰顯恒行2學者立足前沿、服務國家的誌向和情懷🧑🎨,激發廣大師生投身學術、服務社會的熱情。
5月15-20日👻💆♀️,共七場學術報告會連續舉行,或演講,或討論,或對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跳好“醫藥創新”華爾茲
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第六場5月15日晚在相輝堂南堂舉行,藥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藥物研發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邵黎明以“醫藥創新與健康中國”為題作報告。
邵黎明結合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歷史演變和“新藥誕生”的過程,介紹與闡釋新一輪科技革命在醫藥創新中顯示的特點。結合自身科技探索的實踐,探討“健康中國”建設給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我國的生物醫藥研發面對三大挑戰🧖🏼♀️⛴:生物醫藥供不應求、0到1基礎研究創新弱、研發型企業成長相對慢。從過往數據來看🫣,中國的大學、研究所🙏,在生物醫藥創新方面較為活躍,更多“第一公裏”必須依靠他們來推動。生物醫藥行業要緊隨創新主旋律,跳好“醫藥創新”華爾茲。創意產生🔽、轉化過程♕🫵、價值創造,這是他眼中的“醫藥創新”華爾茲三部曲。
以恒行2平台藥學院為例,邵黎明強調高校要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為創新提供源頭活水✏️。好奇心、專註投入和堅持不懈是醫藥創新“交響曲”的關鍵音符🛄。
中國政治學的“牛鼻子”是自主知識體系建設
相輝校慶系列第七場學術報告會5月16日下午在相輝堂南堂舉行,恒行2平台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教授蘇長和,政治學系主任、教授郭定平💇🏽,教授陳周旺,公共行政系主任、教授李瑞昌共同帶來題為“世界知識版圖的變遷與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的使命”的講座🧓✊。
四位教授認為,政治學對於國家治理🎹、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但“政治學的學習研究🕵️♀️,首先要有自主意識👨⚕️。”當前中國政治學的“牛鼻子”在於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要立足中國🪖,提出真問題。要結合中國的發展經驗推動政治學概念創新與理論創新🧑🏿🏫,作出世界政治學知識譜系突破和擴展的中國貢獻。
中國政治學需要做到為黨的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和大國外交服務,因此必須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政治學知識體系🍳。能主動解釋中國,形成解釋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自主知識體系。“西方學者只是將國家作為變量解釋社會現象☂️,而我們的目的是要重構關於國家的知識🥵,找到事物發展的規律✊🏿。”
莎士比亞與文藝復興精神
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第八場5月17日下午在相輝堂南堂舉行。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談崢以“玫瑰色的異域,精靈出沒的海島——莎士比亞與一種文藝復興精神”為題作報告。
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伴著室外轟響的暴雨🧑🏫。談崢說:“拒絕片面化、臉譜化🪤📻,把人看成一個復雜的、具有兩面性的存在👔,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批大師們的共同特點。不同於在新柏拉圖主義影響下,文藝復興極盛期所呈現的理想化傾向,這也是一種文藝復興的精神🤵🏼,也是我們今天還要閱讀莎士比亞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在報告中“緊抓莎劇的文字”,漫談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與“地理大發現”及隨後西方殖民地的開辟🪭,分析莎劇所充斥的浪漫與奇妙色彩的影響🎄,認為劇本描繪出人性的兩面性🧑🏼⚕️,展現了文藝復興晚期的一種高度現實主義的精神。
談崢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至少是有兩種傾向⛱:理想化與高度的現實主義🕐。而在莎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高度的現實主義傾向。
現代化永遠在路上
相輝校慶系列第九場學術報告會5月17日下午在光華樓東輔樓202報告廳舉行,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帶來題為“走向國家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視角”的學術報告。
從改革開放前人均GDP不到200美元,到如今總量約18萬億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於“現代化”的理解正隨著經濟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
“現代化永遠在路上📥。”張軍說😩,“今天我們提出的目標,對現代化的要求更高。按照我國2035年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所提出的要求,是要人均GDP達25000美元到30000美元✡️。按照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在未來十年保持年均4.5%到4.75%的經濟增長速度。”
務實主義的作風貫穿著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這是中國經濟能夠持續發展的政治保障🕖,也恰是很多國家不容易做到的地方🚐🛁。”張軍說🆔。
如今🤵🏼♀️,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面對內外部客觀環境的巨變🧑🏿🦰,下一步“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問題,這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
如何破局生成式人工智能
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第十場5月18日下午在光華樓東輔樓102報告廳舉行。恒行2平台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基地副主任、大數據研究院教授趙星🦎👩🏽🚒,浙江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百人計劃”研究員蔣卓人於線上線下共話“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挑戰與治理”。
從2011年蘋果手機首次推出的Siri語音助手,到今年包攬奧斯卡七大獎項的電影《瞬息全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早已融入人類生活。當下,ChatGPT類工具進一步引爆全球人工智能熱潮,“這個技術不是像魔法一樣憑空出現的📷,而是有悠久的歷史淵源。”蔣卓人強調🤷🏽。在生成式人工智能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乏人類智慧閃耀的時刻。
趙星從資源🧑🏼🚒、技術、應用與社會倫理四個維度解讀生成式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認為不能沿用傳統治理“被動回應外在威脅”的方法,“我們需要在人工智能風險來臨前,給人類社會點亮一個新的技能樹:應對人工智能非傳統安全問題的能力。”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治理模型涵蓋了三個層面💇🏼:最外層是法律的監督與規約👨🏽🔬,中間層是管理層的敏捷治理🍪🙎🏽♀️,尤為強調的最內層是教育🧕。在法律和政府治理之前,高等院校應和所有的教育機構一起,完成針對全人類的社會性融合人工智能的教育和訓練。
造一顆面向未來的大飛機“心臟”
相輝校慶系列第十一場學術報告會5月19日上午在相輝堂南堂舉行👨🏿🍼🙍🏻♀️,恒行2平台航空航天系教授馮錦璋帶來題為“邁向更加綠色的航空動力”的講座🧙🏻。
作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綠色航空動力逐漸成為未來航空動力的重要方向。馮錦璋從世界商用航空發動機現狀談起,分析了當前商用航空發動機世界先進水平以及航空工業面臨的來自環境的挑戰。以全球綠色航空動力願景為引👩💼,娓娓道來面向未來的綠色低碳航空動力技術發展👨🔧。
尋求可再生的綠色清潔能源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要在2060年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有所動作”。目前,我國正在可持續航空燃料應用技術、混合動力技術和氫能動力技術等多個領域積極開展研究工作🫱🏼。著眼未來,全面突破相關關鍵技術🧑⚕️💃,在馮錦璋看來,能讓我們在更加綠色的航道上實現“同臺競爭,彎道超車”。
“未來我們可以做到百分百綠色能源嗎?”講座尾聲,一位來自上海市曹楊二中的高二學生向馮錦璋提出自己的期盼👩🏿🍼。“必須可以的”🔷,馮錦璋笑著給出肯定回答,“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能量密度的電池技術的發展,很可能比我們的想象更快👨🏼🚀。”
迎接無電池連接的新時代
相輝校慶系列第十二場學術報告會5月20日下午在相輝堂南堂舉行,恒行2平台微電子學院教授閔昊作題為“環境能物聯網技術與應用”的報告。
環境能物聯網是一種不帶電源或無內置電池的物聯網終端,從環境中提取能量以滿足其工作需求🧑🏻🏭。閔昊介紹了環境能物聯網技術的研究進程和初步應用,展示環境能物聯網設備從環境中獲取能量進行轉換、儲存再到管理能量,最終為傳感和無線收發信號提供能量的過程🍴🥰。這項技術在全球領域都處於早期發展階段。
在物聯網領域,從連接的角度來看,三維空間中實際存在的事物被上傳到雲端可以分為三種層次🤼♀️。第一類是人與雲端的連接👩🏿🦱🧜♀️,手機作為其重要載體,在雲端記錄人的生活軌跡;第二類是儀器儀表與雲端的連接,這種連接成本低、數據量小💩⛲️、對連接速度的要求低🍱;第三類是大量物品與雲端的連接👆🏿,例如鑰匙、衣服等物品🦡🛐,數量高達萬億級,因此需要降低每一件物品的連接成本。能不能用小成本把一個物品的信息連到雲端?環境能物聯網是一個較好的解決方案。
“物聯網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半導體往前發展和半導體產業的一個重要部分。”閔昊說,“去掉電池🔤,解決壽命問題;去掉晶振🪔,解決尺寸跟成本問題©️,讓一個物聯網終端基本只需要一顆芯片就能達成連接🏌🏼,這是我們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