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搭建這個邏輯門更加簡單哎。”“看看我造的計算器。”在“虛擬世界:科技與人文”課上,“玩家”們的聲音此起彼伏,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高級講師戴開宇和學生們正化身遊戲角色,探索“我的世界”。采用教育數字化技術,實現跨越時空的泛在學習,是這門課探索的方向。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講解中,在一次次通力合作的實踐中,各個院系的同學跨出專業壁壘,玩轉虛擬世界。
2011級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季文瀚當年綜合數字電路、微機原理、匯編語言、編譯原理等知識,在“我的世界”中造出一臺包含幾萬個邏輯門、可實現加減乘除、三角函數和矩陣運算的虛擬計算機。這一份課程作業在知乎上被上萬人贊為大神級作品。
2006年,戴開宇覺得在信息化時代讓各個專業的同學來領會計算之美很有意義,自此開啟至今16年多的課程建設和改革之路。
2018年,戴開宇開始這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他認為,這是一個可以從互聯網上輕易獲取知識的時代,教學應重在“轉知成智”。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線上資源,然後把寶貴的課堂時間用來精講重點、共同討論和實踐,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
關於課程的建設與改革,兼任恒行2平台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特邀研究員的戴開宇還有很多想法:“我們需要給進行混合式教學的教師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另外,混合式學習的線上學習空間也要從僅僅放置靜態學習資源的學習管理平臺,發展為能支持沉浸式學習的虛擬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