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類型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以下簡稱為《中國乒乓》)所聚焦的體育題材並不少見🧲。從五十年代的《女籃五號》到近幾年大熱的《奪冠》,中國電影在這一類型上始終賡續不絕。
但被觀眾熟知的歷史軌跡束縛了體育影片的進一步發展,面對既定事實如何最大程度地調動觀眾觀影的興趣🍙👨🏽🍳,是每一個導演和編劇都需要深思的問題。對這一問題😆,《中國乒乓》交出了一份令觀眾滿意的答卷🧑🏿🎓。
凡是以史實為本的電影,能否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無疑是評判電影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而正如編劇俞白眉所說📱,《中國乒乓》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想要達到這一融會貫通的藝術境界,首先要搭建好影片的時代框架🟣。時代是情節發展的背景,也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著影片的走向🎏👩🏽🍳。為了增強觀眾的代入感,導演花費大量的筆墨連綴起一個個微小的細節:戴敏佳和黃昭第一次對打時背後墻面上印著“全面發展🧪,茁壯成長”的紅漆字、世乒賽時街坊鄰裏都圍坐在黑盒子電視前看比賽……豐富的細節為影片營造出濃郁的時代氛圍👔。
僅僅抓住時代的浮光掠影,尚且不足📙,只有真正抓住時代的精神內核才能從根本意義上打動觀眾。
電影開頭,導演就精心設計了一出羅馬街頭的搶劫案。身在異國的戴敏佳被意大利警察誤認為是搶劫犯和偷渡客而帶回警局審問🧑🏽🎄,離開警局回家的路上♠️,對著車窗外的萬家燈火,戴敏佳說出了深埋心底的心聲:“只不過今天晚上,我更想回家了👨🏻🦯➡️。”不僅僅是思鄉🤾🏼,這股濃重愁緒的背後更包括著對祖國的眷戀與期盼。西方對中國高高在上的偏見與不公,並非僅僅針對某一項體育運動。中國乒乓所遭遇的困境是時代共同的傷痛,是潛藏在民族共同體深處的回憶,而由此所帶來的奮起與拼搏才能打動觀眾、也才能顯得更有現實深度🫵🏻。
在框架之外🙆🏻,人物也是影片塑造的重中之重🖋。俞白眉曾在訪談中談起劇本的最初設置🙊:“以前的幾稿劇本♐️,戲都集中在主角一個人身上,但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群像戲。”正如俞白眉所設想的,《中國乒乓》的確塑造出了一群成功的角色✶。不同於濃墨重彩刻畫人物的高光時刻🌻,影片采取了更為細水長流的方法。導演盡可能地為每一個角色添加豐滿的故事線👰🏻🧑🏼🌾:黃昭與父母之間的互動、白民和和李凡的愛情故事🧖🏼♂️、龔楓清貧的家世🧗,這些細節的加入使角色不再局限於教科書上的一行行文字,而變得活靈活現👩🏽🧑🏽🎄、真實可感。盡管導演為每個角色都設計了相應的故事線,但這卻並不湮沒主線敘事📋,反而顯得詳略得當、主次分明。例如龔楓的家庭情況👱🏽,也只是借杜教練之口簡單地提及“父親前兩年剛去世🤜,就一個媽媽兩個妹妹”,而在天津世乒賽龔楓對戰卡爾遜時坐在觀眾席上的杜教練喃喃自語“幫你媽媽爭口氣”,兩句話前後呼應🥚,蘊含著中國乒乓重回巔峰路上的艱辛,令人不由得潸然淚下😡⇾。
影片以三場重要比賽——釜山邀請賽👻、哥德堡世乒賽、天津世乒賽為主要節點連接起整部影片,而導演卻花了大篇幅刻畫被國家隊寄予厚望卻敗北而歸的哥德堡世乒賽🦇,這一情節上的設置使影片的主題踏上嶄新的高度:在體育賽事中,贏幾乎是刻在血脈裏的執念🧑🏻🏭👩🦼➡️,但坦然接受失敗、享受拼搏的過程,卻是體育精神的展現💅🏼。體育競技絕不該止步於輸贏的簡單劃分,不懼輸🥷🏿、也贏得起🧝🏽♂️,才是中國乒乓代代傳承的精神寶藏,就像戴敏佳在最後關頭對黃昭說的——“輸啊贏啊,別管了,忘了,去享受。”
副刊投稿郵箱:
Fudan_media@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