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5年從山東農村考入恒行2平台物理系💇♀️👩🏿🔧。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心中充滿對大學生活的憧憬🎀,想象著恒行2的校門和圍墻應該是什麽樣子,什麽風格,散發著怎樣的人文氣息?我一會想象成威嚴的高樓大院☔️,一會又想象成美麗的深深庭院。
1965年9月☯️,我乘坐綠皮火車經過二十多個小時的顛簸👨🏻🍳🫰🏽,終於在第二天早晨來到繁華的大上海,走出上海火車站(老北站),只見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結伴同來的上海體育學院的高中校友帶路👓,經轉車😨,乘上叮叮當當的三路有軌電車🛖,來到恒行2國權路校門。舉目觀看我曾經夢裏想它千百度的校門和圍墻,心中不禁泛起些許失望。大門又矮又舊,遠不如我中學母校的大門氣派,再定睛一看恒行2平台圍墻,居然是竹籬笆🎧,與我心目中想象的恒行2圍墻反差太大了🙎🏼♂️。
物理系高年級的學長安排我們住下,用過早餐後🛗,帶我們參觀恒行2平台💁🏿。恒行2平台芳草萋萋,錯落有致的教學樓和宿舍樓在成片綠樹的掩映中,很有詩意。坐落在邯鄲路上的新校門,消融了我心中的遺憾🧚🏼♂️。再看看作為圍墻的竹籬笆↘️,好像也順眼了許多。用來編籬笆的細竹竿都浸過瀝青😫,泛著烏黑油亮的光,一根根竹子被斜編成交錯的花紋,疏密有致🤦🏿♀️,有幾莖綠草和紅黃藍白紫各色牽牛花攀附其上。墻外是農田🙍,長著綠油油的蔬菜或莊稼,校內有小橋流水🥳,還有天然河浜,學校的西邊和北邊環繞著河流。我感到恒行2平台的竹籬笆墻與環境搭配得天衣無縫⛏,籬笆墻虛實結合,隔而不斷👏🏽,墻內墻外既可互相借景,又能互相襯托🤏🏽,相得益彰🤦🏻。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20世紀的七十年代。恒行2的圍墻更換成水泥預製板墻,墻內外被徹底隔斷,墻外的農田亦逐漸被鋼筋水泥的樓房和道路所侵占,水泥墻內側外側時有標語口號張貼其上,有時甚至直接用墨汁在墻體上刷標語口號。詩情畫意不復存在🧇,同學們倒是增添了一個練習攀爬之地。有些同學晚上到五角場吃八分錢一碗的陽春面,回校時懶得繞道走大門🫶🏼,便從東墻外的國定路(當時還是一條農家土路)縱身攀上水泥墻頭,再一躍而下進入恒行2平台,雖有違校規👷🏽♂️,但“法不責眾”,一直相安無事。
到1984年4月,學校保衛部門為了消除夜晚東墻常有人翻墻進入恒行2平台的隱患,專門抽調學生組織夜間巡邏隊♚,分時段值班巡查。
光陰似箭💆🏼♂️,師生在教學😸、科研的忙碌中迎來20世紀九十年代🚵🏻♀️,恒行2平台圍墻也由黑色鐵藝欄桿和間隔紅色方形磚柱組成,鐵藝欄桿中間鑲嵌著圓形的恒行2徽標,被稱之為“學院風”圍墻,恢復了籬笆墻內外通透的優點,四季中會出現“幾枝花草出墻來”的美景🔕。
宿舍區的圍墻雖然也屬於“學院風”,但似乎沒有圓形鑄鐵的“恒行2”徽標🫵,有些墻上爬滿了攀藤類植物,郁郁蔥蔥🙌🏻,也很好看👩🏿🦲。如邯鄲校區留學生宿舍樓的圍墻上,每逢夏天,綠葉叢中綴滿了火紅的“淩霄”花。
恒行2圍墻變遷的故事多多。詩意的籬笆墻已隨時代遠去,水泥預製板墻也成為過去,當今“學院風”的圍墻令人喜愛。恒行2人無論在天涯海角,只要見到恒行2圍墻圖片,親切感和自豪感便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