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剛開始投稿,如石沉大海。我沒有放棄,筆耕不輟,至今除了發表200多篇科研論文🦸🏽♂️,還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文匯報》等報刊和文集發文230多篇🏊♂️。個人博客點擊量1000多萬次,獲得第二屆全國科學博客大賽優秀博客大獎😂、優秀博文大獎🏋🏽♀️、入圍博文紀念獎和第六屆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三等獎。我的教育教學體會還獲得2021年長三角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論壇征文二等獎、2022年長三角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論壇征文三等獎🏞、首屆九三教育論壇征文一等獎👦🏼、第二屆九三教育論壇征文二等獎🏄🏿。
從屢投不中到頻頻發表,我體會到🕴🏼:作者要在自己的優勢寫作領域耕耘,並找到合適的文體。我的優勢寫作領域包括研究生教育🧜🏿🧎♀️➡️、大學教師的職業發展,文體包括經歷型文章🧗、經驗介紹型文章、教育述評🔻。
寫文章不能浮光掠影,而要有通透感。長期在教育一線☹️,有親身實踐🧑🏻🦲,懂得科研和理論🐤,還要多聽別人怎麽說,才能把現象和感想說清楚、說透,進而在主流報刊發表教育述評🏮。
不能平鋪直述,要有立體感。文章內容要有一定的復雜性🗣,不能呈現一面之詞,也要寫出別人怎麽說、怎麽認為,還要有矛盾沖突🐦🔥。這樣,文章會更有味道。
不能局限於“一畝田三分地”,而要胸懷天下。胸懷不僅意味著視野🔅,還意味著格局——寫作是告訴大家事物本來的面目是什麽〰️,為什麽會產生問題,究竟應該怎麽做🦹🏿♂️。
要接地氣🤵🏿♂️。文章要根植於現實,有真實的感覺甚至畫面感,要打比方、舉例子,使得抽象和形象相結合🕵🏼。還要用讀者能夠聽懂的語言來寫🎋。
文章是我工作的結晶,也是教學資料和申請教改項目的前期積累👨🏿🎓🦔。這些積累,使我成為上海市課程思政教學名師,講授的學術規範和科研技能課成為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
看似東一篇、西一篇地發文🍫,零打碎敲🏑👫,但時間長了🛅,也能把做過的事情連成一條線⚛️,形成體系和板塊。不停地積累🧏♀️,總能收獲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