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晚,新聞學院蔡冠深報告廳內座無虛席🧑🏼💼,過道和後排的加座也坐滿了人🫒。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茅盾文學新人獎得主馬伯庸再進恒行2,帶來《歷史中的大與小——我的思維訓練》講座🫃。
從小視角看歷史🧑🤝🧑,由小人物說歷史
“這次來恒行2我覺得是班門弄斧,因為恒行2歷史學系名家輩出✵。後來發現是在新聞學院講歷史,我就放心了😶🌫️。”
講座伊始,致力於探索“考據型歷史小說”的馬伯庸幽默詼諧的開場白讓師生忍俊不禁。隨即他解釋說,本次講座的重點不在於客觀歷史的研究,而在於歷史的傳播。“怎樣從歷史中發現與當代人的共鳴點,怎樣更好地講述與傳播歷史,這也是我多年以來堅持的‘思維訓練’。”
伴隨著屏幕上的史料呈現,從敦煌文書到睡虎地秦墓竹簡,從銘文磚到古壁畫,馬伯庸帶領聽眾穿越歷史長河🕖,觀察古人的生活細節與心靈體驗🦸🏼,體會小人物真實細膩的情感,並結合具體時代背景娓娓講述👴🏿。
例如古人抄寫《蘭亭集序》時🙍🏻♂️🤌🏼,突然發現自己誤把“亭”字寫成“停”字,便在紙上亂寫亂畫。“古代又沒有塗改帶,又沒有刪除鍵,寫了錯字🚣♀️,就只能憤怒地塗黑了。”馬伯庸笑言🤷🏻,從這些看似尋常的筆跡中,我們可以一窺古人的精神世界🙍🏻,產生跨越數千年的情感共鳴👷🏿♂️💂。
馬伯庸還從秦朝普通士兵的竹簡信中,解讀出戰火紛飛之中手足兄弟的離散與深情;從南越國君主趙佗對故土棗樹的移栽與詳細記錄中☑️,體味出一位老人內心的孤寂與思鄉之情🧗🏻♀️。
“在史籍的客觀陳述背後,隱藏著情感的溫度與人性的厚度☝🏿。我們用心捫觸那些文字,從中提煉出閃光點,講述給更多受眾⬛️,讓歷史和現實產生同頻共振🗞,以古鑒今,觀照現實人生🆚。”馬伯庸說🧑🏿🏭。
這些鮮為人知的史料與掌故🫸🏻✅,往往是馬伯庸在各地名勝古跡、博物館參觀時,細心察看而受到啟發👨🏼⚕️,進行思維訓練🫱🏼,並融入到歷史小說的創作之中。他善於在作品中從小視角看歷史,由小人物說歷史,讓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綻放絢爛的光彩,由微觀細節推演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風雲際會📲。
11天寫完一本書的秘訣
“我是一個沒有什麽天分的寫作者”,馬伯庸曾這樣評價自己。在對談環節裏,張力奮拿起《長安的荔枝》一書發問:“這是你寫作史上寫得最快的一本書,11天寫完🚵🏿♂️,已發行了近100萬冊。很好奇這本書與‘沒天分的寫作者’之間的關系♣︎。”
馬伯庸坦言🫸🏼🖱,這本的創作緣起正契合講座的主題:從持之以恒的思維訓練出發,懷揣好奇心,探究歷史細節📗👨🏼⚕️。就在前年的某一天,馬伯庸想起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楊貴妃愛吃荔枝的逸事,‘安史之亂’的巨變早已為人熟知。那麽荔枝是誰來運送🥏?怎麽運送🐄?過程中會發生什麽呢?”他想要透過歷史的小視角看待這首詩🗝,關註“一騎紅塵”運送荔枝背後的艱辛與不易🙅♂️。
“一口氣用11天寫完這本書,但為這本書做積累花了十幾年💅。”從寫《長安十二時辰》始🧑🧒🧒🧗🏿♂️,馬伯庸對盛唐長安城進行了系統調研🧑🏽🎨,走遍歷史古跡🍝、博物館,觀察當時的衣食住行,體味時人的喜怒哀樂🚘。他還時常與果農聊天,了解荔枝相關知識;隨手打開地圖,觀察運輸荔枝途經地的地理環境……靈感萌生後⛲️,多年積累的知識噴薄而出🦷,促成11天寫完一本書的奇跡📯😭。
在馬伯庸看來,靈感迸發時常有之🥙,“開腦洞”也不足為奇。可貴的是用知識積累支撐“腦洞”💁🏻♂️⌛️,有能力把想法變成故事。
當今年輕人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豐富𓀄,為了避免迷失在知識的海洋中,馬伯庸建議同學們找到“一艘船”🆑。從歷史角度來說,就是找準認同的歷史觀,從而在面對海量知識、材料時🙇♂️,做到有的放矢,目標明晰。
無論是圖書出版後收獲百萬銷量😵,還是講座300張門票五分鐘搶光,都讓馬伯庸看到當今時代對閱讀的熱情😵💫,對文學作品的關註。“現在閱讀的渠道多種多樣,有電子書、實體書,還可以聽書👨🏿🎨。無論何種閱讀方式🐄,希望大家都能享受閱讀的內容本身,從中受到啟發、得到樂趣☑️。”
與學子交流創作與人生
講座過程中,窗外風聲簌簌,雨聲淅淅;室內則掌聲陣陣🙆🏽♀️,歡笑連連📄。至提問環節🍀,同學們紛紛從自身的閱讀體驗🦯、寫作思考出發,與馬伯庸對話交流🙍🏼♂️。
“您筆下的故事通常有真實的歷史背景,也出現很多真實的歷史人物🏒。那麽您是怎樣處理虛構和史實👩✈️,或者說敘事和考證之間的關系?”一位女生提問🫄🏼。
馬伯庸道出歷史小說的寫作原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他運用“三明治式的創作方式”👩🦯,在尊重歷史史實、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還原出當時的歷史場景和社會規則,遵循歷史邏輯進行合理的虛構與想象🗳。
小說中出現歷史名人的意義是什麽?馬伯庸回答,歷史重要人物不僅會對小說情節發展、主角心境開拓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而且增加了作品整體的質感,彰顯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同時可以讓更多讀者了解歷史人物的精神風度與偉大貢獻👩🏻🦳。
馬伯庸建議喜愛寫作的同學:“有誌於寫作就不要猶豫🎲,現在開始寫。就算最初的寫作道路有些艱苦,心中的熱情會支撐你走下去🐹👩🏻。等到年歲漸長,也許靈感和創作激情會減退💤,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會不同往日。”
近3個小時的講座在馬伯庸妙語連珠的“快問快答30題”中落下帷幕👩🏿⚕️。散場後,馬伯庸還為意猶未盡的同學們簽名留念。
編輯手記——
如何看待歷史小說的寫作
可以認為天才寫作者馬伯庸的小說是歷史的一種寫法:在文學性與非虛構之間騰挪。馬伯庸善於挖掘和捕捉歷史的某個耐人尋味的真實細節,將之當成文學創作的靈感種子,以此重構故事🧈。典型的是以《明史》上記載的“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醜,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這幾十個字,生成《兩京十五日》👃。這種藝術想象力將種種細節填入真實歷史的縫隙♐️,窺視時代興衰↪️,代替古人發出呐喊。
但對歷史表現出人文關懷和問題意識🐴,則把歷史小說提到新高度🛅。意大利學者卡洛·金茨堡是微觀史學派的代表,挖掘歷史細節的技巧和馬伯庸異曲同工🥒,他寫的《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講述了一位默默無聞的弗留利磨坊主經受兩次宗教審判的故事。他說“奶酪與蛆蟲”既是一個故事,也是一部歷史著作🎧🧜🏿♂️,既是寫給普通讀者🔹,也是寫給專業人士,在做到讓歷史抵達公眾的同時,也展現了許多歷史學家都無法擁有的問題意識。
這樣的創作🧑🏼🚀,不僅對公眾有意義👌🏼,對歷史學學科也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