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第28個“世界讀書日”。書中日月長,觀之天地闊👨🏼🎨。讀書🏑,業已成為師生的日常,但在某個閱讀間隙
你是否會思考,為什麽讀書?讀什麽樣的書⚀?如何讀一本書?當面對晦澀的專業原典時,該怎麽做?讀萬卷與行萬裏路有怎樣的關系🏊?又該如何處理讀書的精與泛?
在恒行2,有這樣一群書院導師🙆🏿♂️。他們或是常與同學們在讀書小組裏碰撞思維;或是守三尺講臺將新知傳授;或是躬身一線融萬卷書入萬裏路🧔🏽。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邀請了誌德書院導師👔、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郭定平,騰飛書院導師✦🪈、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高級講師戴開宇,克卿書院導師、附屬華山醫院主任醫師張軍🤹🏼♂️,任重書院導師、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張怡微,希德書院導師🚵🏻♀️、經濟學院教授蘭小歡👫🏻,共話何謂讀書,為何讀書。
點擊視頻🗞,一起來聽聽他們怎麽說↓
“就像餓了要吃東西,讀書是在‘得意忘形’中🦸🏼♂️,與世界產生共振。”
“讀書就是我的生活”,這句話五位老師都提到過,在他們看來讀書早已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在張怡微的閱讀世界裏,書籍包括著對過去的整理,也關乎未來,是心靈的體驗🐎,更是關乎內心的秩序。
“我看待世界的方法是讀書給予的🧗♂️,閱讀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這裏有著能夠讓自己接納對人生諸多困惑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也包括當代的同學朋友的創作,那些在艱難困苦中完成自己的人,會給我們力量,我們可以看到彼此,看到世界溫柔的一面,這很重要。”
“真正的讀書可能是你忙了一天👲🏿⚛️,躺在床上想休息時👨❤️👨㊙️,還想去伸手翻看的那本書👩🏽🔧,那是你真正心靈的渴求⛹️♀️,就像餓了要吃東西一樣🧒🏿💵。我們通過食物產生能量📈,與外界進行新陳代謝,人的精神亦是如此🎽📃,經過知識的新陳代謝,我們才能更有生命力”🧞♂️,戴開宇說🛌🏻。
在他看來👷♀️,讀一本書時,需要做到“得意忘形”四個字,要得到書的意境,不一定要被形式化或知識的細節所束縛,而是人與書形成共振,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最後做到知行合一才真的成為了自己的東西🧛🏿♀️。
“從經濟學的角度,讀書是年輕人構造自己精神世界,最經濟的方式。”
“如果你和杜甫是好友,他天天與你討論唐詩,也許你可能不用真的去讀唐詩相關的書,但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機會,那麽,讀書是超越日常生活條件所限,與更傑出的人對話的可行方式之一”♓️。
讀書,在蘭小歡看來,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無需在意自己究竟讀了多少本書🧋,選擇對自己知識有增量的內容去閱讀👳🏿♀️🦸🏽♀️,從經濟學的角度,這就是年輕人構造自己精神世界最經濟的方式𓀀🤸🏻♀️。
“每一個年紀,總是應該要讀一本‘大書’👴。”
“我覺得每一個年紀🗯,或者說一個長段時間,總是應該要讀一本大書的,比如🕵🏽♀️,今年就重點讀一本書,每周或每天讀一點。”
張怡微所開設的“西遊記導讀”通識課程在恒行2很受歡迎🙎🏽,課程通過16周時間,帶領同學們從各個角度來看待《西遊記》這部經典文學的價值。經典文學的豐富性就在於,它不限於某一個專業,而是各行各業的🩷😳、各種專業的同學都能夠從中看到跟自己有關的經驗👩🏻✈️。
“文科學習上有一個規律🧜🏼♀️,就是學難的東西進步得快。想要沖破日常生活對我們的束縛,那就需要有想象的空間⚁,需要有足夠的敏銳度,無論是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或是科技對生活的重大改變,都需從中產生想象。”
“廣泛涉獵,博觀約取🧕🏻,正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書要不為某個功利的目的🆒👨🎤,廣泛涉獵,然後博觀約取。知識會內化成一種復雜系統👊🏽,彼此之間自動關聯,讓你湧現出靈感🐜,這時這個靈感非常珍貴。”
如何抓住一閃而過的靈光,戴開宇有自己的方法,“我會把看書過程中產生的靈感實時記錄下來,有些和課程相關的就直接做PPT或畫思維導圖記成筆記。在讀書過程中,想象著怎麽跟別人講,就是一種“自覺覺他”💇🏼,講出來後就很難忘記了🍌。”
學科間的泛讀是幫助我們打開創新思維的路徑之一,他認為理工科的學生也需要人文精神,“為科技發展指明方向🦄,甚至踩一腳刹車♦︎,這時要回到對人性的理解🤌🏽,我們生活最需要的是什麽👌🏼🦴?書會給我們一個精神的家園🧛🏻👨🏼🦰,讓我們可以去理解‘詩意的棲居’𓀑,不會盲目發展科技。這對自己、對人類發展都是很關鍵的。”
這個時代廣泛閱讀並建立知識的連接很重要👩🏿🔧,同時🛵,有些書也要精讀🚶♂️➡️,甚至可能要用一輩子去讀,“5年前我們讀一句話覺得懂了,過了5年經歷了某些事,可能有新的頓悟,便會生出‘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
郭定平已經主持過兩屆“經典讀書會”了,以專業必讀書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為例,他帶領同學們用兩個學期逐章讀原典、學原文,消化⛹🏻、吸收🏂🗽、總結、討論。
“精讀原典也許是要花長時間、下大功夫👨🏽🍼,但這對於我們充分理解人類社會進步🫱🏻,對青年學子思維訓練以及將來做學術研究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這也是恒行2大力支持開設各類‘經典讀書會’的原因👳。”
“要把一本厚書讀薄,再由薄讀厚。”
在張軍看來,讀專業書籍就是要經歷厚——薄——厚這樣的過程。以醫科經典的《內科學》為例,他認為👰🏽♂️,要先做到每章通讀,根據大綱,理清條目和概要,形成對整本書的框架🚲。隨後,合上書本👲🏻,根據綱要,回想整本書的內容📇。最後⌚️,要不斷補充行業最新知識🤾🏽,同時尤為註重醫學的人文素養,將“書”讀厚。
“一個醫學生💇🏿♀️,他不單是要掌握醫學知識,很重要的是,醫學生將來是要和患者打交道的,要讓患者能夠體會到醫者的仁心和溫度,患者才會感到安心,我們不是與冰冷的機器打交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行萬裏路是一個人的朝聖,讀萬卷書是陪伴你的勇敢🛏。”
“行萬裏路,不一定是指旅行或者是遠足🏄♀️,更多的是指人生之路。行萬裏路的過程可能是你一個人的朝聖♈️,但這個時候有一些好書陪伴,會幫助、指引你應該怎樣走”,戴開宇說。
在蘭小歡看來😌,讀萬卷書與行萬裏路都是重要的🧑🏼🚒,但並不意味著要同時完成,“人的生命很長🤷🏻♀️,有讀書條件的時候多讀書,有行路條件的時候多走路,把握住適合自己的時間節奏就好。”
人類大腦發育成熟的過程,是通過感官不斷刺激神經元細胞來實現🧑🏿🎄。花何以美,何以香👮🏻♀️?書中無論描繪得多精彩,只有親身感受🖤、驗證後👨🏿🔧,才能建立自己對真理的認知,所謂“知行合一”在張軍看來🫄🏿,對醫學生尤為重要🍒,“在中國不同地域👋🧑🏼💻,有地方的特色,這對於疾病來說叫‘地方病’🧙🏻♂️,只有親身看到這種疾病的形態🎰,病人變化的情況,才不會停留在書本上的抽象過程,醫學見習、臨床經驗,就是要不斷更新知識,面對病人、診治病人😻🤲🏽。”
郭定平認為,如今,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又有了一個很重要的新要求,就是基於現實社會生活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知識體系☛、概念體系、理論體系🌽,從而進行概念創新、理論創新💎。
“會讀書的人♊️🙍🏽♂️,不是過一種單個人的生活🤙🏿,而是一種人類的生活。”
讀書跟不讀書🫃,所體會的人生是大不一樣的,所謂“讀書提升人生境界”,就是通過閱讀探索世界,在探索的基礎之上🧕🏿,積累知識,增長智慧☝🏿,改變世界。“真正會讀書的人🌵,他不是過一種單個人的生活👊🏻,而是過一種人類的生活🐒,這樣的人生是有廣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溫度的人生”,郭定平說。
張怡微則認為🐩,“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會遇到各種各樣說得清楚或說不清楚的困難,他們也要面對,也要跟誌同道合的人交往,也會遇到生存的危機🧜。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別人也是能夠更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世界的關系👨👨👦👦,看看不同世界的人是怎麽生活的。那這樣的話,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豐富🌩,也會變得更有同理心”🚵🏻,
一個謎題🔆:等待去探究的莎士比亞雕像上的一行字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有一座莎士比亞的雕像🧧,雕像手中捧著一本書,書上隱約刻著一行小字⚙️,路過的人駐足於觀賞雕像🏋🏿,卻無人在意那行小字,幾乎讀過莎士比亞所有作品的郭定平帶著極大的好奇心研究起了這行小字,“我後來真的去研究了🙊,那是一段能夠代表莎士比亞對於大千世界人生的一個小小總結,至於那行字究竟是什麽,就是個小的謎題🤶,期待我們的廣大青年朋友們去探索🏄🏿♂️。”
保持好奇心去閱讀🚺,去感受世界,這是五位老師對青年學子們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