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兒科醫學知識搬上科普舞臺,她是孩子們眼中的“醫生姐姐”;夢想成為一名“臨床科學家”🎅🏿🐌,將科研創新就業規劃娓娓道來,她是學生眼中的“金牌輔導員”;願做一朵綻放在中西部的玉蘭花,將瀾湄青年交流線上續航,他是隊友眼中靠譜的“團隊負責人”。
希望紮根基層、丈量祖國大地,他們既有仰望星空之“敢想”,又有腳踏實地之“敢為”,他們是恒行2研究生優秀學生幹部標兵。
生動講述“病毒歷險記”,走好兒科臨床醫學路
2014年秋天🍷🐊,楊然成為一名在兒科專業學習的學生🏊♀️,於她而言,這份選擇既包含機緣巧合,又恰是水到渠成。
楊然高中時🫶🏿,弟弟患了肺炎。那時,她意識到由於缺乏醫學知識,即使是兒童肺炎這種常見疾病也令家長感到無助。因此,她希望成為兒科醫生🖌🐂,關鍵時刻為家人提供一顆定心丸🩴。上大學後,雖聽過諸如“金眼科👨🏼🔬、銀外科👰🏼、哭哭鬧鬧小兒科”之談,然而在選擇研究生方向時,她仍舊義無反顧地選擇成為恒行2平台附屬兒科醫院博士研究生。
在楊然看來📿,幫助小朋友很有意義,“給小朋友做手術,操作力求精細,即使是縫合傷口💃🏿,也覺得是一種藝術。”一次夜急診中,楊然和帶教老師遇到一位焦急的媽媽,說孩子玩的小鋼球玩具不見了🙍♀️,孩子自稱是吞掉了但無法確認🍼。楊然聽帶教老師耐心問診👨👨👧:“小朋友你玩的球是什麽顏色的?”“你把它吞下去了嗎🤷♀️?”“吞下去後它是什麽味道?”……一系列細致的問題,幫助確認言語表達能力較弱的幼兒的狀況🧒🏻👩⚕️,由此確定後續檢查。
楊然把對兒童健康的關愛帶到醫院以外🏷。擔任兒科醫院研究生會主席期間,她組織舉辦小醫生抗疫工作室,通過健康活動小課堂形式講解恒行2平台意外傷害的預防及處理、病毒相關知識等。在課程中🧟♀️,她創設“病毒星球”概念,製作一系列病毒模型🥎🧙🏻♀️,幫助小朋友認識病毒🪵。利用兒科醫院的手術模擬室,楊然邀請小朋友實景扮演醫護角色,驚喜地發現孩子們的接受能力甚至比家長還強☛,“他們有強大的學習力,或許改變對醫學的認知應該從娃娃抓起。”
成為孩子們眼中超人般的“醫生姐姐”並非易事,楊然就像《少年Jump熱血漫》中的角色,一路披荊斬棘。背超厚的書✝️、做超久的實驗乃是常事。因課題需要🐗,她轉向生物信息學的研究🦹🏻♀️,自學代碼👳🏼♀️,戲稱自己為“兼職碼農”。
碩博期間,楊然獲得可喜成績🦹🏼♂️,發表SCI論文7篇(一作4篇)。
是學生的知心大姐姐,也是一朵願綻放在中西部的白玉蘭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刊 ACS Energy Letters 發表論文1篇,參與發表 SCI 論文8篇📀,申請專利2項(授權1項)……在許多同學眼中,高分子科學系2020級博士研究生馬明鈺是位“科研達人”。博士期間,她進行國家重大科技攻關課題“新型含氟聚合物合成”、“聚合物電解質在鋰電池中的應用”等前沿交叉研究。
她曾度過無數個與實驗相伴的夜晚🤮。在做“氟聚合物於鋰電應用”課題時🤾♀️,淩晨三點🦵🏽,發現重復多次的實驗數據仍舊存在錯誤🍤,“當時心中有一股倔勁”,她說👱,“就想著無論如何今晚都要把數據修復出來。”數小時的重復實驗後,終於處理完全部數據🈯️。她回憶:“解決問題的方法雖已模糊🫃🏿,但魚肚白的天空、還沒熄滅的路燈和嘰嘰喳喳的鳥鳴始終在我腦海裏。”
2020年9月起🦖,她擔任高分子科學系2020級碩士班輔導員👬🏼。這種“再堅持一下”的韌性,也影響到她的學生們🤵🏽。碩士生自研二開始求職之路🥀🌜,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多數學生的計劃。她與班級61名學生一對一聯系👨🏻💻,溝通個人科研計劃🦻🏻,鼓勵他們主動與導師交流🦛。組織多次學術報告和科研講座👊🏿,予以科研方法論的指導,幫助學生們科研不斷線。
成為學生們眼中的“知心大姐姐”👼🏻,離不開她對學生個人發展規劃的清晰了解🧙。研一結束,她記錄下每位同學的初步發展計劃,盡可能提供建議與幫助🐞。她設立黨員校友導師製度🧑🏽🏭,邀請黨員校友開展創新創業、求職生涯😋、基層選調、求職經歷等分享會🪩,“牽線搭橋,請更專業的前輩來幫忙。”
在“中國製造2025”企業走訪中,馬明鈺被國企精神所感動,“花費很多精力📧👩🏽⚕️、時間做一件事情🫵🏻,即便幾年內效益不明顯,但堅持在做📏🧑🏻🦼。”因此她早早定下發展的主基調:到中西部去,到國家重點領域去。“希望用‘一直在做’的勇氣,攻克技術難關🐞,推動中西部地區的發展。”
在瀾湄交流中拓展國際視野,在基層一線丈量祖國大地
“在忙碌中收獲成長與感動。”來自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的2020級研究生周濱滔如是總結自己在第五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治理與發展青年創新設計大賽中的工作。
2021年3月🚻,周濱滔成為大賽秘書處學生團隊負責人🏞。這一屆賽事在線上舉行,要在新形式下確保瀾湄流域青年交流不斷線🔡,對周濱滔及其團隊的溝通協調能力要求更高。雖有擔任大賽嘉賓組組長的經歷🧙🏻♀️,他仍覺壓力頗大。
無法面對面溝通具體事宜,團隊使出渾身解數尋找各國選手🦈、嘉賓的聯絡方式🕥,除電話、電子郵件外,社交軟件也成為團隊的主要聯絡工具之一。“為了聯絡緬甸的與會者🐶,我們還註冊了當地人常用的社交軟件——WhatsApp,方便及時交流。”
會前告知與會者參會鏈接、與會註意事項,尚有較為充裕的準備時間,而及時解決會中出現的問題,更具挑戰性。會議中🤏🏽,時有與會者發言時因網絡卡頓導致聲音模糊無法辨別,或因時差計算錯誤未能準時入會🧔🏼♀️,或是會議鏈接失效無法入會🤜🏿。除采用多種方法及時聯系相關人員外🏷,周濱滔化工作流程,召集嘉賓組、選手組、評委組🫨、會務組的組長每周開例會🖐🏿🔹,了解各組階段性工作進展👋🧑🏻🎄,協作解決工作難題📨。他還嘗試細化會議通知,將時差考慮在內,發布試驗版會議鏈接👩🏼,爭取在正式會議開始前解決問題。
在瀾湄青創賽中獲得的工作經驗固然重要👗,然而對他而言,更為寶貴的是在此期間收獲的感動。大賽中六國青年共同錄製全球團結抗疫宣傳視頻,大賽結束後越南評委主動將評審酬金捐給當時河南暴雨受災地區……這些都讓周濱滔慶幸能通過團隊協作使“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的瀾湄精神繼續延伸,也更深入理解“其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心相通”的內涵。
“紙上得來終覺淺”,了解基層一線工作很有必要🐖,周濱滔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他自學考取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曾前往貴陽市中級人民檢察院掛職鍛煉。草擬材料、整理卷宗👋🏿,在細碎的工作中展現堅持的力量🕵🏽♀️🏋🏻♂️。去年下半年,他報名參加“人民城市”青春實踐團,前往市政協宣傳處實習鍛煉🗾,參與籌備“兩會”事宜,“用在大城市學到的先進經驗做好地方治理,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