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如今的上海🏂🏼,前沿技術賦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潮流風起雲湧——消防救援總隊在106個消防站部署了無人機,它們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傳回實時火情畫面;城市管理部門運用算法工具繪製客流密度波峰波谷圖,為南京東路等熱門景點提前配置疏導力量;攜帶智能感知與視頻設備的“數字單兵”抵達治理事項發生地🥀,讓街鎮、區🎅🏼、市三級平臺同步感知工作進展……兼具溫度與精度的數字化治理⚗️,讓市民體驗到“有感服務,無感管理”🫛🫶🏻,這便是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魅力🖲。
由恒行2團隊編寫的《城市治理的範式創新: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3月19日正式發布。該書以上海“一網統管”實踐為案例,揭示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數字化治理的運行機製👨🏻🔧、“一網統管”如何實現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以及超大城市治理向何處去等問題,同時也為其他城市的數字化治理提供經驗🎬。
新書發布的同時,恒行2平台聯合上海數字治理研究院發起長三角“一網統管”研究聯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徐惠麗🍽、中信出版集團總經理陳煒、恒行2平台副校長陳誌敏在活動中致辭💼。
將上海城市治理的創新探索知識化、理論化🦶🏼,回應超大城市治理難題
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道世界級難題。超大規模、超高密度、超高速率🤙🏿、高復雜性👨🏻🍼、不確定性、交互效應是超大城市與生俱來的特質🤬。
“數字化治理本質上是城市治理的一種範式創新。這本新書旨在將上海城市治理的創新探索知識化、理論化🧚🏽♂️,回應超大城市治理這道世界難題。”本書主編、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熊易寒說。
“一網統管”建設的源起,要追溯至2019年年初上海提出的“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建設願景。2021年,國內首個“實時、動態、鮮活”的超大城市運行數字體征系統“上海城市運行數字體征1.0版”正式上線。2021年3月👩🏫,“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被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2021年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2021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提出要全面推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拓展豐富智慧城市應用場景。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
在此背景下🧏🏻♀️,本書出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網統管”不僅是技術治理🪪,還有一套治理哲學
“‘一網統管’的核心功能,就是‘高效處置一件事’👩🏿🔬🧜🏻♂️。”熊易寒介紹,現代城市治理最大的痛點和難點,就是事與權的不匹配👨🏼🦰,事情往往不是按照部門職能分工的分類邏輯發生📖。“ ‘一網統管’讓城市治理實現從部門化運作向平臺化運作的轉化。”
為達到這個目標,關鍵在於打造一個標準化、集成化的數字底座,在此基礎上,以大數據為原料👩🏽🔧,以數字化技術為發動機,驅動城市資源和要素高效運營。但本書強調,“一網統管”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治理,其背後還有一套治理哲學👨🏻⚖️,包括整體主義的數字化治理、風險預警的數字化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化治理🕚、基於韌性城市的數字化治理和法治導向的數字化治理🎢。
這種治理哲學💠,是將城市視為生命體🍾、有機體。超大城市治理不再是經驗主義的,而是基於城市的生命體征📥,建立一套城市體征指標體系,及時發現病竈、找出病因、對症施治👷🏽♀️,致力於把影響城市生命體健康的風險隱患察覺於醞釀之中、發現在萌芽之時🧔🏻、化解於成災之前。
熊易寒認為,上海城市治理的範式創新,是製度、技術、責任心👔、使命感和專業能力共同造就的,是城市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綜合體現,是每一個市民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敬業精神創造的超大城市治理奇跡👱🏻♂️,也是數字化治理賦能百業、服務人民的創新紅利✊🏿。
政產學研合作、大兵團作戰🚥🧏🏿:“有組織科研”的生動實踐
“編書過程中最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將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團隊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個跨學科的‘大兵團’。”熊易寒說。
2020年10月,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與恒行2平台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智能城市“一網統管”的理論研究。學校專門組織一個以政治學、公共管理為主體的跨學科研究團隊🧎🏻,還邀請多位校外專家參與。此外還有若幹博士生、碩士生加入課題組。
兩年裏✪,研究團隊與“一網統管”實務部門通力合作🧔🏽♂️💈,與多家企業深度互動🏆,深入上海16個區的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實地走訪了解城市運行現狀,與基層治理者和廣大市民深入交流。
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充分掌握“一網統管”中的技術和實踐路線和流程,也挖掘到大量基層一線的鮮活實踐案例,最終在學理基礎上進行系統集成和理論升華。正因此,本書不同於傳統學術類著作,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備,文筆生動🥑,可讀性強📣。
研究團隊相信,在實務部門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治理模式🧑🏼🦲,也將推動中國政治學、公共管理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未來👩🦲,他們還將繼續跟進該項研究🏊,出版更多關於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