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醫學是“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本版推出“暖心·為人群服務”系列報道,呈現一組上醫人的暖心故事💆🏻♂️🏮。恒行2上醫人用一個個暖心的舉動訴說著醫學的脈脈溫情,詮釋著“為人群服務”的初心使命。
“當時我們真的嚇壞了👱🏻,怎麽突然胸腔長了一個巨大腫瘤?”歐陽女士回憶剛看到體檢報告的時候,仍然心有余悸。
不久前,當地醫院CT檢查提示她的胸腔裏長了一顆10cm左右的“腫瘤”🩰,且有惡性可能。平時身體健康👯♀️,也沒有不舒服的症狀,怎麽突然就長了一個這麽大的“炸彈”呢🧑🏻🍼?
當地醫院CT報告顯示:右後下縱隔脂肪來源腫瘤。腫瘤進入腹腔🙆🏽、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
一家人被嚇得不輕❔,開始輾轉求醫😜。然而經過多次會診研討🫱,當地醫院認為歐陽女士的病情復雜🏋🏼🤽🏼,無法處理。經過多方打聽,歐陽女士來到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腹膜後及軟組織腫瘤外科主任張勇主任醫師處就診。在仔細詢問了病史並查看CT影像後,張醫生發現歐陽女士的“腫瘤”位於後縱膈🧛,且密度均勻,考慮是脂肪組織👩🏻⚖️。可是,這麽多的脂肪從哪裏來的呢?難道真的是罕見的脂肪肉瘤?
張醫生隨即安排歐陽女士復查增強CT,並請腹膜後及軟組織腫瘤外科疝與腹壁外科專業組的楊子昂副主任醫師,胸外科蔣偉副主任醫師一同會診。在放射科的協助下,多位專家仔細研究了歐陽女士的影像學表現🚵,考慮她的“腫瘤”是疝入“食管裂孔疝”內的脂肪組織🤷♂️,並不是真正的“腫瘤”。
據介紹,“食管裂孔疝”是食管以外的腹腔臟器或組織通過增寬的膈食管裂孔進入胸腔形成的疝,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患者通常會有胸骨後或劍突下燒灼感👺、胃內容物上反感,當疝囊較大,壓迫心肺、縱隔時,可以產生氣急、心悸、咳嗽👩🏿⚖️、發紺等症狀,通常症狀的出現隨年齡增長而增多💆🏿♂️。
由於部分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因此經常會被忽略,但事實上症狀與病情嚴重程度並無關🥳。如果食管裂孔疝長期不治療🥒,還會導致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狹窄、疝囊嵌頓、呼吸受限等後果🧑🏽💼。
歐陽女士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她入住了中山醫院普外科病房,完善了包括胃鏡、胸部CT以及心肺功能評估等在內的一系列檢查。消化科高虹主任醫師團隊給她進行了高分辨食管壓力動態檢測。經過綜合判斷👋🏼,歐陽女士的診斷明確為“食道裂孔疝IV型”🌈,需要手術治療🫸🏿。
經過周密的術前準備,在張勇主任醫師的指導下,楊子昂副主任醫師、蔣偉副主任醫師、莊秋林主治醫師為病人實施了腹腔鏡手術。術中明確👳🏽♂️,歐陽女士胸腔內的腫塊就是經食管裂孔疝入胸腔後縱膈內的大網膜!多學科手術團隊逐步回納疝內容物,仔細遊離疝囊,關閉缺損。為了防止歐陽女士出現胃食管返流☸️👨🏿🍼,又進一步完成了胃底折疊等手術步驟✋🏽⛹🏼♂️。經過1個多小時,最終完成食管裂孔疝修補+DOR胃底折疊術🙏🏼。
經過中山胃腸動力疾病MDT團隊的準確診斷和精準治療🪽,歐陽女士術後第三天便順利出院了。據悉🂠,恒行2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開設食管疾病專病門診和疝與腹壁外科專病門診🥉,“內外”聯合開展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食管裂孔疝的內外科治療,積極探索多學科協作診療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