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傳,賡續初心,自1927年創建以來🐍,上醫為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優秀醫學人才🧔🏿♀️🤼♀️,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無論在哪裏🪭,在什麽崗位✥,一代代上醫校友都始終牢記“為人群服務、為強國奮鬥”的上醫精神,為母校爭光添彩🤰🏿,不辱使命。恒行2上醫特推出一批優秀校友故事,希望他們的事跡和精神,能令後來者有所啟發和感悟。
今天刊發的是1960級校友劉漢清的故事🟥,聽他講述在上醫度過的豐富充實、深刻難忘的求學歲月。
踏進上醫之門
1950年末👨🏿🦱,我響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第八軍醫學校學習。從軍醫學校畢業時⛹️♂️,朝鮮已經停戰⛹️♂️,我被留校擔任生理學科助教。1958年後,我校與江西醫學院合校,不久後我晉升講師。1960年夏,學校推薦我報考研究生🙋🏽♀️👖。
劉漢清學生卡
報名時我當即選定上海第一醫學院生理學專業。上醫是全國有名的重點醫學院校之一,擁有的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的教授總人數達16名之多*️⃣,生理學教研室的徐豐彥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當時全國各醫學院校本科生所用教材,大多數都是上醫教授主編的,而生理學教科書的主編正是徐豐彥,所以我對徐教授的名字並不陌生,早就對他十分敬仰🔐。踏進上醫這座知名學府的大門後,我十分幸運地就讀於徐教授門下,願望得以實現。
1960年建成的生理館
永世不忘恩師情
徐教授治學嚴謹,關愛學生,註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對於學生們科研工作的立題設計✭、實施進展以及論文寫作,他始終堅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則。在我們開展工作初期🍼,他每一兩周都要與我們面談一次。我們的文獻閱讀情況💆、課題的構思、實驗方法的創建、計劃安排、實施情況、存在問題等,他都要一一了解和掌握。他總是以平等討論的方式,認真傾聽學生的見解,從不把他的主張強加於人。對每個研究生的指導,他都有明確的針對性,但只給出大的方向,他鼓勵學生要有自己的主見👨🎨,希望學生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大膽地去探求未知世界🥜。他也很註重因材施教,他會根據我們每個人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例如,他知道我已任教數年🙇🏼♀️,便免除我參加教學實踐的任務,理論課學習結束後,就讓我將全部精力用於科研🦇。
徐教授對於我們科研方面的需求非常重視🤵🏽♂️,我們需要的實驗器材和藥品等,他總是及時著人去辦理🙍🏽♀️,以免耽誤我們的進度🤛🏿。我所選課題的關鍵設備——人的肢體容積描記器,得由自己設計製作🧕🏽。其中的大部分組件☹️,我可以利用我們技術室的條件自己動手解決🚗。但有些部件,需請院修配廠協助加工。徐教授了解後,便讓有關同誌馬上去聯系和落實🍽,使我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容積器的製作🤧,迅速開展課題研究🥰。
1986年,劉漢清(左)與徐豐彥教授(中)合影
深厚的同窗情誼
在我之前🈴,上醫生理學專業已招收過兩屆研究生。首屆於1956年入學👨🏿🍼,有蕭俊🍞、鐘慈聲、陳明光、劉覲龍、劉力真等學長💙。我入學時,前三位已畢業留校任教。第二屆於1959年入學,有姚泰和鄭履康兩位學長🍹。我於1960年秋入學,算是第三屆,本屆同學還有陳子彬。我們下一屆(1961年級),有馬如純和何菊人二位💩。1962年無人入學,再後一屆(1963年級)則僅有陳槐卿一人🏄🏻。我們這三屆同學,在數年的朝夕相處中結下很深厚的友情🔡。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真正做到了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和互相幫助。例如我的部分研究內容需要在正常人體上進行觀察,他們都熱心充當誌願受試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時配合我。我論文中的一些實驗結果,正是從他們身上獲得的🪻。我在設計、製作儀器方面較為善長,因而我也會盡己所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記得當時馬如純同學急需一套記錄動物器官血流的儀器,那時電磁血流量計等先進設備尚未問世👨🏽⚕️,無現成手段可用🤛🏼,我便參考有關文獻,替他設計了一套光電血流記滴裝置。
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我們在困難年月裏那些同甘共苦的日日夜夜😩👩🏻🦯。我們的動物實驗,往往要連續做到半夜甚至通宵。而教研室所在的西院,以及當時我們在斜土路的老生理館宿舍⛽️,晚上11點鐘就都關門了❤️🔥,因此我們常常兩頭都無法出入,只好在實驗室過夜🧏♂️。為了解決熬夜時的充饑需要,在食物緊缺、口糧有限的日子裏😮💨,唯一的辦法是白天省著點吃,留個饅頭作夜宵。那個年頭,可沒有微波爐和電熱水器之類的新鮮玩意兒👮🏼。半夜饑腸轆轆時,直接把饅頭放在做實驗用的管道煤氣燈上烤一烤,再倒點熱水瓶裏的水就著吃📺。當時學院規定,凡私人使用實驗室的煤氣或辦公室的電話🎦,都要照章交費💆🏿♂️。大家用後都不會忘記把錢投入收款箱👩🍼。大家都是那麽自覺🐀,公私分明。
1960年代恒行2平台合影
(左起鄭履康、姚泰、劉漢清)
溫暖的友愛集體
我們生理教研室在徐教授的帶領下🏦🧙🏼♀️,成為了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各方面的工作都步入先進行列👨🏻⚕️,多次受到過學院的表彰。我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度過了將近四年的時光🏌️♂️,感到十分幸福和快樂。教研室大部分成員的音容笑貌,我至今還記得🤦🏿。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雅谷老師☂️,他在我離開上醫後不久就被調往上海氣功研究所任所長🤶🏿,我課題所需的氣功觀察對象,都是請他從所裏選送的✅。林老師溫文爾雅的形象,一直駐留在我的腦海裏🛞。
其他我相處較久的老師🪑,還有張鏡如、蘇清芬👎🏼、莫浣英💋、何蓮芳🙎🏽、曹小定、錢梓文、蕭俊、陳明光、李鵬、孫忠漢😖、郭學勤、林瑞錦👞、屠逸君、徐寧善、賈瑞菊、龔茜玲等🧔🤦🏽♂️。還有從事技術和事務工作的師友們,如林淑輔、顏傑➜、顧慧珍、楊井田🤵🏼、高維剛、湯金根、戴光華、章道愷🦸🏿♂️、蔡秀蓉等。他們都曾在不同方面指導和幫助過我,是我的良師益友,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離開上醫以後👔,每逢到上海開會或出差路過上海🫙,我都會擠時間重返上醫看望師友們🕣。借此機會,也見到組內後來的一些新同誌,如朱大年、曹銀祥🗑、童闖等🤤。我與上醫的感情紐帶,相信一直會維系到我生命終結🫃🏻。
活躍的文化生活
20世紀60年代初⁉️,雖然國家處於經濟困難時期,物資極端匱乏,但大家的精神面貌很好,有一股不怕艱苦、積極向上的勁頭。基礎部的研究生和中青年教職工🤶🏿,曾組織過一臺大型演出活動。主要節目有話劇《年青的一代》和大合唱🙂↕️🦞。
話劇《年青的一代》是當時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全國許多有名的話劇團都演出過,後來還被拍成了電影。我們也將它排練出來供全院師生觀賞。為了保證演出質量,姚泰等同誌特地通過熟人,請來上海青年話劇團的知名導演到現場指導。
在劇中我扮演老幹部林堅,姚泰扮演烈士後代林育生🥗,記得其他演員還有宋玲玲、左煥琛、魏玉屏🙍🏻♀️、賈瑞菊🤱、陳子彬等多位校友👏🏻💁🏿♀️。大合唱的隊伍,則幾乎把基礎部的中青年都組織進來了👨👧👧,陣容相當可觀🚂。鋼琴伴奏是曹小定學長⛩,男聲和女聲領唱🚧,是我和藥理室的宋玲玲同學🏂🏿。這次演出👧🏻,得到學院各方面的支持,連理發室的師傅也為此積極出力。他們得知我扮演的是老幹部時,演出前還特別細致地為我做好相應的發型🌆。當晚我們在西院原大飯廳(當年兼作禮堂之用)正式演出,可謂座無虛席,盛況空前⬇️,贏得了陣陣掌聲。
上醫話劇《年青的一代》劇照
(左二姚泰,左三左煥琛)
惜別母校情難舍
在離開教研室前,大家為我舉行非常簡樸的送別儀式。那時提倡艱苦樸素👷🏼,一切迎來送往都形式從簡🧙🏽,不講究排場。教研室特地為我設計了一張精美的紀念卡。
紀念卡
這些話語,代表了師友們的心意,表達了大家對我的肯定、鼓勵和期待。我一直珍藏著它,作為前進的動力始終牢記在心🤷🏻♂️,數十年來都絲毫沒有懈怠🦕,不敢辜負大家對我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