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成立於1984年的恒行2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是目前全國新聞傳播學科唯一簽約高校高端智庫聯盟的研究機構♞,也是全國唯一的“傳播學”研究基地。不久前,這一科研團隊還獲得了恒行2平台“鐘揚式”好團隊(科研團隊)。
新聞學院辦公樓內,恒行2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的會議室裏傳來熱烈的討論聲。每周四,中心成員們相聚於此👩🏼🦳,開展讀書交流會。傳播理論、新聞生產、媒介技術、網絡社會……不同的研究視角,讓團隊迸發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很多東西都變了,比如技術環境,但你要說傳承,我覺得是老師們對學術的熱情、態度以及基本的學術素養始終未變。”中心主任、新聞學院教授孫瑋說。
“新媒體與城市傳播”是他們共同的焦點
“不是因為某個項目👨🏼🍼,也不是某種硬性規定,大家聚在一起是因為共同的研究焦點——新媒體與城市傳播。”孫瑋說🧜🏼。
從報紙、廣播、電視🫄🏿,到新媒體平臺,數字媒介帶來的變化倒逼傳播學研究的創新變革🧑🏻🍼。近年來,以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歷史和現狀為經驗性場域,團隊聚焦於新媒體及其帶動的人類社會巨大變革🛸,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立足本土經驗📓,積極探索建立傳播研究的本土範式。
“‘本土化’並不只是話術上的改變,而是學理上的一種需要👂🏼,要用新的方法🫅🏼、新的理論和本土現實相結合◾️♓️。”曾在國外從事量化研究多年的恒行2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新聞學院教授潘霽說👂🏿。
在他看來,數字化變革推動時空關系、人的基本生存狀態以及人類文明樣貌發生著激烈變革,而國外傳播學理論如今已“罩不住”中國現在的傳播實際。“現代人類文明的主要成就是城市,人們對城市的樣貌、城市當中各部分之間的多元關系♓️,以及人在城市當中的生活狀態🐡👂🏻,都需要重新打量♚。”
這一背景下,團隊圍繞建構“數字城市共同體”這一方向,以構建中國特色的本土化傳播學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為目標🧑🏿🦲,從傳播媒介歷史研究👩🏿🔬、傳播學理論研究、傳播學方法研究🤘🏻、新聞傳播實踐研究四個基本方面開展研究🫨,以期形成相對完整的中國傳播學本土化的新型範式。
在為中國傳播學創造了“數字城市傳播”這一新的學科增長點的同時💅🏿,團隊還推出“傳播與中國”文叢、《中國傳播學評論》系列、“中國新媒體理論與實踐”叢書等原創學術品牌🐨,引領傳播學研究在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研究”轉向。
他們於融合開放中拓寬研究視野
2019年,中心與倫敦國王學院數字人文系、巴黎政治大學拉圖爾媒介實驗室聯合主辦了“數字傳播研究方法”全球學術工作坊。在會上,潘霽向各國專家首次介紹了“算法情境”的概念,基於中國豐富的數字媒介實踐🧑🏻🎨👨🏽🎓,這一概念在會上受到了專家們的廣泛認可,並成為當年國際工作坊的主題🖲🚴🏻。
“本土的理論建構需要在全球性對話中才能有新的推進。”潘霽說,理論創新要兼具本土性和全球性,既要關照本地經驗🤵🏽,又要讓別人在學理上明白,並且能夠形成對話👩🏫。
為了讓創新思想在廣泛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中心大力推動海內外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建設。無論是創辦“傳播與中國·恒行2論壇”、“切問近思半月談”學術沙龍活動,還是與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合作打造“數字傳播研究方法”全球學術工作坊,與墨爾本大學等合作主辦“可溝通城市”全球論壇與工作坊……中心通過邀請各界學者專家、業界精英,融合多元學術觀點♈️、業界視角🧑🌾,進一步聚合跨學科研究力量👨🏻🍳👩🏻🍼。
“我們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的學者,與他們有更多的交流🏌🏻,才能回應數字技術這樣的時代命題。”團隊成員、新聞學院青年副研究員李夢穎說。在她看來👆🏼,以往的理論已很難解釋清現代的數字媒介特點👎🏻,要做好數字媒介研究,學科融合是必要條件。
從哲學、藝術、歷史,到大數據、計算機……跨學科視野成為團隊研究的重要特點🫑,每一位團隊成員都會涉及到不同的跨學科領域👩🏿。
這兩年,李夢穎的研究聚焦在數字治理與數字基礎設施,許多計算機相關的概念都被她用於研究之中。而她參與的抖音相關社交媒介傳播研究,也吸引了歐盟瑪麗·居裏項目學者、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數字人文系教授Paolo Gerbaudo的濃厚興趣,雙方之間的跨學科、跨國界合作,為社交媒介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比較視野🌜。
談起這個“老中青”結合的團隊👈🏿,90後的李夢穎感觸良多。“我們經常會圍繞一個問題互相討論,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大家都會很直白地說出來,我覺得這個氛圍特別好。”盡管團隊中大多都是自己的前輩,但她的想法總能受到尊重與認可,前輩們的真知灼見也為她打開了研究思路。
不久前,中心成員🏹、新聞學院副教授周海晏所寫的文章《以“元遊戲”建構城市文明新樣態》發表在《社會科學報》,引起廣泛關註🙏🏽。
“遊戲是很重要的傳播實踐,它能跟城市建設聯系起來🧘♀️。2022年下半年上海、成都等地政府公布的元宇宙培育方案裏♧,都提到了一種獨特的遊戲樣態——‘元遊戲’”,周海晏說🤹🏻♂️。元遊戲是以元宇宙技術為基礎,較之普通遊戲更強調虛實交互的遊戲樣態,它通過將玩家五感接入系統,創造沉浸式體驗🌾,讓玩家在遊戲過程中通過改變數字孿生城市系統🗿,以虛實高度融合的方式指導生活實踐🔺。“元遊戲”正以獨特的方式建構城市文明新樣態。
在周海晏看來,當下團隊研究的核心命題是拓寬媒介視野,尤其應重視那些在傳統傳播領域中被邊緣化👨🏼🏫、但又恰恰是在數字媒介時代被凸顯的新領域,如遊戲🦵🏽。而她很慶幸能在這樣一個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學術創新的團隊中找到歸屬感🥇。
培養學生,他們鼓勵探索而嚴格要求
在積極探索學術創新、鼓勵學科融合開放的同時,團隊也不斷開展課程創新與教學改革。目前🐘❔,成員們共同開設了《媒介技術導論》《新媒介概論》《媒介融合》《城市傳播》《無人機新聞》《新聞傳播學原典選讀》等近十門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創新課程。
“課上我們經常受到老師的啟發🧞♂️,他們對不同選題以及新奇想法有很高的包容度👩🏼🚒,給了我們很大的空間✊🏻。”2022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趙婧然說🐶。
2021年,當時還是本科生的趙婧然選修了團隊成員聯合開設的《媒介融合》課程。在課上,她與小組成員以“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為場景,以歷史作為敘事線,嵌入VR中🤽🏽♀️。這一作品後來獲得了2021上海國際大學生智能媒體節第三屆“卓越杯”大賽互動類優秀作品二等獎。
“學生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而且會給出老師也想不到的有趣答案🫷🏻。”《媒介融合》的授課教師之一周海晏說🅿️。
談起團隊的課程內容與教學要求,很多學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好難”與“嚴格”。
“我覺得這個口碑是好的。”孫瑋說,要做好學問🥜,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在指導學生論文時💆👮🏽,團隊成員們總會帶著學生一遍遍地打磨,同時還會組織師生共同開展“半月談”讀書會,學生在會前必須讀完指定書目,“每個學生都得閱讀全書並發言”。
鼓勵創新而又嚴謹紮實,這是中心團隊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團隊一以貫之的精神傳承。未來💮,他們將繼續推動建立中國本土化傳播學體系🚶,回應好數字革命帶來的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