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恒行2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黨委書記華克勤獲得“鐘揚式”好老師稱號;兩年後,恒行2評選出的十支“鐘揚式”好團隊中👦🏻,她所主要帶頭的恒行2平台上海醫學院婦產科學教學團隊,榜上有名——從一個人到一個集體,這份來之不易的新榮譽,在華克勤看來意義更為深遠🤵🏼♂️,因為“學習、傳承鐘揚精神🧮,應該是所有人的事”。
這支教學團隊成立於2017年,致力於本科生🙋🏼、研究生🈚️🈷️、規培生及專培生的臨床及大課教學🦖,以臨床勝任力為導向,通過建立多種教學模式混合授課的臨床實踐教學模式,打造由淺入深的遞進式💕、階段式婦產科臨床實踐培養過程🕙,形成了科學的考核和課程評價方法🗓👰🏼♀️,全面提升醫學生的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
作為醫者也作為師者,他們致力於打造醫療、教學一肩挑的人才梯隊。如今🫳🏽,團隊中既有婦產科領域的領軍人才,也有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幹🏃♂️➡️🟧,還有快速成長的青年翹楚。
“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鐘揚的這句話,始終鼓舞著婦產科學教學團隊中的每個人,激勵他們在醫學教育的道路上爭做腳踏實地的“善夢者”🙋🏻♀️,更竭盡所能引導學生成為“追夢者”和“築夢者”。
與時俱進⚉👨🏿🦲、突破創新,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醫療追求的是今天,教學追求的是明天。”華克勤認為🔍👎🏻,要實現醫療上的重大創新,離不開培養一代代高素質醫學人才。
作為團隊帶頭人,她承擔五年製《婦產科學》、八年製《婦產科學PBL課程》及研究生《遺傳性腫瘤診療新進展》教學任務🏌🏿♂️。課程熟稔於心🤼♀️,但她從不照本宣科,每年增補最新診療進展及思考。團隊秉持嚴謹求實的優良作風,始終以患者安全為前提,指導學生查閱文獻📋,了解相關領域最新動態和難點盲點🙅🏼,與學生探討交流……正是“手把手”教學和豐富的實踐討論💆,快速提升學生“硬實力”♖。
近五年🏋🏽,團隊共承擔八年製臨床醫學專業婦產科系統課900學時🚶➡️,臨床實習病例討論720學時🤾🏼♀️🤴🏿,婦產科學研究生課程360學時🐗,住院醫師能力培訓課程220學時。《婦產科學》獲國家首批一流課程認定,《婦產科虛擬混合現實培訓》及《盆底虛擬仿真課程》獲上海市虛擬仿真建設項目及上海市重點課程。
團隊成員💅🏿、婦產科醫院主任醫師丁景新參與了六年製MBBS英文大課教學,此外還擔任宮頸癌小組的秘書,負責每學年的課程編排和試講組織👷♀️🧕🏻。
“每個新參加授課的醫生🥱,都要在宮頸癌小組先試講,由專家和其他醫生來提意見🚴🏽。”丁景新介紹,在小組進行一輪把關後,教研室還會進行二輪把關,“大課試講把關非常嚴格,去年就有兩位醫生沒有試講成功📐,今年才通過”🫥。
日常教學也並非一成不變,如何實現突破與創新,同樣是團隊的目標🕵🏿♂️。比如盆底功能障礙疾病是中老年女性的常見多發病🦜,在傳統的課堂上,老師一般只能結合書本圖片𓀆、視頻教程🩵,為學生講解人體盆底結構⏳🧒🏿。而盆底的肌肉大多是交錯在一起的🧝🏻♀️,有淺層🎶🪦、中層、深層🧘🏻♀️,又分前盆腔、中盆腔、後盆腔。不同的盆腔缺陷會造成不同的問題,需要對應不同的治療方法。這種復雜性,往往導致老師講不清、學生也聽不明白。
隨著虛擬仿真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團隊一直夢想著哪天可以將其引入婦產科的教學課堂。2021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礙與功能重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培訓”獲上海市重點課程立項。
經過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和不斷調試🥩,如今,在恒行2上醫學子的課堂上👩👩👦👦🤘🏽,理論知識得到了可視化呈現🤳🏻,教學形式更加生動可感⏸。學生只要戴上AR眼鏡🈸,就能清晰看見人體盆底的每一塊肌肉、每一條血管,每一個部分都可拆解、可組合🚵。VR技術還使臨床醫生們得以沉浸於計算機生成的虛擬手術環境之中,通過虛擬的手術器械🏫,體驗和學習相關的手術步驟👨🏽🎨,並根據個人需要重復進行各種必要的操作訓練。這一創新性課程廣受好評,作為《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治療體系建立和推廣》項目的成果之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嚴格質控、懂得放手💆♀️👩🏽🦱,立足臨床開展人才培養
醫學教育的特殊性在於其始終和臨床緊密結合。而臨床教學又分為許多類型👰🏿♂️:本科生實習教學🧑🏿🔧,進修醫生帶教,團隊下級醫生帶教👇🏼,規培專培帶教等。
以婦產科醫院的專培帶教為例,第一輪要讓學生做卵巢囊腫剝除手術,第二輪就要做子宮切除手術。在丁景新看來,臨床教學非常重要,只有通過老師帶教,才能讓醫學生真正勝任醫生崗位🦮。
“我們的臨床教學風格有二🫰🏻,一個是註重質控和把關,同時也懂得信任和放手。”她回憶道,自己剛來紅房子醫院的時候,華克勤是她的上級醫生🤦🏼♀️,“她會幫我扶鏡指導🥁,讓我上臺主刀,所以我現在帶學生也是如此。在保證手術安全和質量的同時,盡量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他們盡早獨立🚣🏽♀️🏏。”
讓學生盡早獨立,就要讓學生有能獨立的本領、敢獨立的勇氣🤜🏼,這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𓀓。團隊提出了“寓情於景”的教育模式➾,依托上海市產科臨床實訓基地項目🫴🏻,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PBL教學🎑、教學查房等多元化臨床教學模式🚷。在恒行2平台PBL教案評比中,團隊有37篇教案獲獎,其中2篇編入中國醫學教育PBL病例庫。
“老師對於學生的指導是無時不刻的🧑🚒。”團隊成員🤏🏻、副主任醫師邱君君記得,導師華克勤每周會保持三次以上的教學查房🤦,從最年輕的醫生開始問問題🧑🦰,一個個問到大醫生,問到大家都答不出來為止。
當在門診遇到例如生殖道畸形😒🧘🏻、病竈很大的腫瘤等疑難雜症時,華克勤會讓當天跟她查房的所有學生一起來觀看學習,讓大家一起分析病情🕤。“我們有時不敢說🙋🏽♀️,華老師就說沒關系,讓我們大膽說,再跟我們分析,不同疾病診斷之間的區別和原因🤽🏻♀️。”邱君君說🧑🏿🏫。
手術臺上,華克勤也不忘給學生們講解剖,偶爾會問學生們👩💻,這根神經是什麽🐥,那條血管又是什麽。手術結束,華克勤還會給學生們畫手術圖譜,指正她們的手術切入位置🫰🏼🧑🎨。這種耐心🖕、負責的教學風格,也繼續經由像邱君君這樣的青年醫務工作者一代代傳承下去🤸🏻♂️。
為了更好地發揮臨床教學的作用👨🏻🔧,團隊還組織學生排演劇目,還原真實的醫療場景,讓大家身臨其境參與醫療救治。比如宮外孕的搶救過程🤵🏻,大家分飾醫生、病人,在劇目中學習思考⚗️,當孕婦大出血時應如何配合手術室📹、護理部開展輸血、安排手術。
臨床反哺教學與科研,團隊創新性地構建專科疾病與臨床教學相融合的教學師資隊伍👨👧👧,組建18個亞專科教學組。各教學組將臨床專科工作反哺課堂教學,強化課堂專業水準。每位老師都有師門微信群,一般每兩周舉行一次線上組會。在讀研究生可以提出研究興趣🧑🌾,以確定課題內容。“我們的研究方向很廣泛,想到什麽都可以說👨🍼,老師會為大家積極創造機會去做想做的研究。”團隊成員、主任醫師張旭垠說。
已畢業的醫生則主要是匯報工作近況、研究進展。遇到特殊病例,大家就把查閱的文獻發到群裏進行討論。如果還是沒法解決,老師會爭取機會把問題帶到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多學科聯合診療)🌷,讓多學科的團隊共同參與討論👨🍳,分析難點、達成共識🩳🕌,最終再按照探討出的最佳解決方案實施♻。
投身社會🦮、對口幫扶,踐行“為人群服務”的醫者初心
醫學不僅是科學🧛🏼♀️,也是“人學”。走出課堂👁🗨#️⃣,去社會中歷練;走出教室👩🎓,在責任中成長——醫學生的教育除了專業學習🤫、臨床鍛煉,更重要的是傳遞為人群服務的醫者理念。
教學團隊始終堅持要帶領學生到患者最需要的地方去經歷😕、去體驗♿,積極承擔各類學生實習🤽🏻、帶教工作,先後參與克卿書院、寒暑假社會實踐等🪰。通過開展醫學人文講課👈🏼、醫學科普宣教、從醫經歷分享、實地參觀學習等,團隊完成25人次帶教,並獲得恒行2平台寒假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項目榮譽👩✈️。
團隊積極搭建社會服務平臺,鼓勵研究生深入社區,服務群眾。2017年至今,研究生黨支部在他們的指導下,先後與斜土街道、平涼街道合作,開展社區科普宣講11場,受惠群眾近千人❌;通過打造“科普月月講”項目開展科普宣講34場,視頻點擊累計達5萬余人次,3名醫師在上海市月月講大賽中獲三等獎;他們支持研究生打造“紅講臺—青春期性教育”誌願服務項目,進入恒行2平台🙎🏼♂️,服務青少年。截止2021年底,該項目足跡遍布上海各區縣的160余所中、小學,約9萬余名學生受益。並與“喜馬拉雅”APP合作,錄製系列音頻課程,雲端科普突破了空間和地域限製,截止目前,已有2.4萬青少年及其家庭在線收聽。
團隊積極帶領醫學生參與醫務社會實踐👩⚖️👩🎤,如組織策劃孕產婦及其家庭共同參與的“順產GOGOGO項目”、面向不孕不育家庭的“棗子樹行動”🚵♂️、關註早產兒家庭互助的“天使寶貝計劃”……使醫學生在切身的參與中🥃🎋,了解患者需求,體恤患者疾苦。華克勤認為:“學生時期是培養醫者初心的起點。幫助他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同理心和敬畏心↪️,才是醫學教育的核心和意義。”
作為上海“組團式”對口幫扶雲南的28家三級醫院之一🚵🏿,紅房子醫院承擔著為期5年對口幫扶雲南金平的任務。華克勤及其團隊身兼醫生與教師雙重使命💪🏼,在推進醫療援助的同時👇🏼👩👧,將工作重點落在教學上🦽,“手把手”將規範🏋🏿♂️🧗🏼♂️、製度、流程教會當地醫生,並定期進行產科應急演練,幫助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助力實現了連續5年孕產婦“零”死亡的記錄。
幾年前🧉🙎🏽,華克勤曾去新疆看望醫院派出的醫療隊🤳🏼,發現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當時我們想在當地開展宮頸癌早期診斷工作,結果發現我們給那邊采集的標本🥎、做的液基細胞檢查,一個個瓶瓶罐罐都放在那裏🤹🏼,一直不出報告。沒人去完成💢👏🏻,因為沒有這個技術🏄📢。”實際上,在我國許多偏遠地區🧚♀️,這一現象都存在🧑🏻💻。
如何才能真正打通偏遠地區宮頸癌篩查工作的“最後一公裏”?為此🧠🛬,團隊開啟了一項創新性工作🪘,那就是與高校、企業聯合,開發宮頸癌的AI篩查平臺及工具⇒0️⃣。
比如陰道鏡圖像🔪,團隊醫生先標註什麽形態是正常、什麽形態提示病變,標註以後再由計算機工程師編寫算法,算法隨著病例的累計而不斷迭代。當算法迭代到副主任醫師水平的時候,就相當於打造出一個可以永久派駐在外的“智能醫生”,由此,偏遠地區醫生閱片困難的問題得以解決。
不畏風雨🏇、堅守初心,在“追夢”道路上行穩致遠
團隊在日常診療中也始終執著“追夢”,其背後原動力是對廣大病患需求的重視。
隨著宮頸癌不斷年輕化,許多未育宮頸癌患者面臨著“保命”和“保育”的兩難抉擇。特別是對於妊娠合並宮頸癌患者👵🏿,孩子保不住、還要切除子宮,對病人和家庭都是極大打擊🤷🏽♂️。
對於這類患者,能否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又保留必要的生殖器官、生理功能?開展宮頸癌保育手術的團隊成員,長期致力於打破這一困局。
對於這些原本只能切除子宮的患者🤏🕸,團隊想到一個兩全的治療方案——通過錐切切除病竈🔈,保留子宮和妊娠功能🙅🏼。2013年👩❤️👨,他們從完成國際首例“孕期合並宮頸癌患者保留宮體及胎兒的腹腔鏡下宮頸根治手術”開始,一次次向禁區突破🧑🏼🌾,後又通過創新術式,解決了術後生育率的難題等🧎♀️➡️🔬。在持續不斷的“追夢”中,團隊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妊娠宮頸癌診療中始終走在國際前列💆🏽♂️,近20年妊娠期宮頸癌患者五年生存率達94%,新生兒存活率達100%🧑🧑🧒。團隊也先後獲得上海市醫學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三等獎等榮譽。
然而🚴🏽,追夢之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臨床診療及手術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責任重大🏊🏿,難免遇到困難和挫折。“每個人都會犯錯📰。在團隊成員最無奈、最彷徨的時刻,更需要我們以師者的身份,在學生‘築夢’的路上擋風遮雨。”華克勤說。
團隊一名處於發展期的生力軍🧎🏻♀️,曾在主刀一位重度內異症患者時🙌🏼,術後出現了輸尿管並發症,雖說手術並發症在所難免,但此事件讓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再不敢向高難度挑戰。這對於一位外科大夫而言,將成為其成長路上的嚴重阻礙。於是🤸🏻♂️,華克勤主動承擔了該醫療事件的所有責任,買了補品帶著她去看望那位接受二次手術的患者📫,並關心再次手術的情況,分析產生並發症的原因。那一天,她們得到了患者的理解,在潤物細無聲中給年輕醫生上了一堂關於“醫者責任”的課程🍈,更為她解開了心結🐿。
“我們團隊甚至整個醫院的文化都一直是感恩。”華克勤說,醫學的進步😘✋🏽,就是在不斷地打破傳統中創新發展👩🏼⚕️👐🏽;醫生的成長,更離不開病人的支持與配合。
正如婦產科學教學團隊的宗旨那樣,“潛心問道精技能,立德樹人育英才”,他們將繼續為廣大女性健康及婦產科學事業貢獻智慧和力量,為醫院和國家培養出一批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婦產科高層次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