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酒要先看🦼,後聞📶,再品。”
“別一口氣喝完,要觀察酒的顏色,體會酒的香氣。”
“體會到不同酒體的層次與口感的區別了嗎?”
……
你或許很難想象🧕🏼🪺,這是發生在課堂中的對話,而這正是恒行2平台通識選修課《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上經常出現的場景。
“我們面向非生物專業的同學開設這門通識教育課程🫦,就是希望幫他們推開一點點門縫,看一看更大的世界。”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課程負責人呂紅認為👉🏿,學生們能將課堂知識與所學專業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是通識教育的目標之一。
該課程由8位來自生命科學學院不同學科方向的高級教師團隊精心打造,自2013年開課以來廣受恒行2學子好評🏩🤸🏿♂️。2018年,該課程入選中國大學MOOC,首批選課人數超過4000人💁🏽♂️🧘🏻。
憑借多年來在教育教學、社會服務和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這支教學團隊獲得過恒行2平台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今年,他們獲評恒行2平台“鐘揚式”好團隊稱號。
“這是對我們團隊所有老師工作的認可💟🏧,也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鐘揚老師的‘種子精神’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讓更多人認識生物❌,喜歡生物🎈。”恒行2平台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主講教師余垚說。
一門精雕細琢的生物類通識課
為什麽葡萄能變成酒?轉基因植物到底好不好🧑🏽⚖️?面包是怎麽變得松軟可口的……
面對恒行2非生物專業同學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老師們會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來自身邊的生物技術熱點話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真正要答對、答好它們並不容易👨⚕️🔼。”呂紅說。
這個學期,呂紅每周一都會為本科生上《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課堂上,她條分縷析、妙語連珠的講課風格深受學生喜愛。“呂紅老師優雅又平易近人,她上課總是循循善誘🤱🏽,啟發我們的思考🤘。”選修這門課的學生王瑾萱說。
作為教師,呂紅在教學有著自己的堅持和標準,她認為教學不應該是對著書本課件讀知識點的填鴨式教育。拋開作業與考試,呂紅在意的是,學生在上完這門課後,是否能養成思考習慣,提升思辨能力🫃🏼。
“所謂‘博學篤誌⬇️、切問近思’🦻🏽,思考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她強調。
為了幫助學生建構生物技術知識體系🧈、理解生物技術與人類發展史的關系✶,教學團隊在準備過程中下了大功夫。細致到每一堂課的課件標題,如《天使還是魔鬼-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老鼠怎麽會不怕貓-轉基因動物介紹》、《我怎麽知道你是你-DNA鑒定技術》,都凝結著教學團隊的心血🧕🏿。
“這些標題都是經過團隊反復討論才確定下來的👰,稱得上是‘精雕細琢’。”課程助教、2020級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艾毅深有感觸🧟♂️,“一方面,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通俗有趣的表達,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每一個問題。比如講到基因編輯技術🧑🏽🎨,如果改成《百利而無一害的基因編輯》,就太過絕對了🧑🏻👶🏻。”
如何把看似抽象的概念理論講清楚?呂紅認為🫵,生物技術的概念理論原本就來源於生活和現實——人們正是從大腸桿菌中的EcoR I和EcoR II中發現了限製性內切酶,從細菌特有的免疫系統中發現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從溫泉的嗜熱菌中提取能耐高溫的DNA聚合酶促進了PCR技術的發展。
“這些技術從生活中來🦖,又推動了生活的發展。”在呂紅看來,基於科普但高於科普🍮,是這門課設置的初衷。
一支深耕本科教學的科研團隊
呂紅辦公室的對面,就是上海市工業菌株工程技術中心👨🏼。沒有特殊安排👊🏼,即使周末,她也常常會待在辦公室或實驗室,而且辦公室的門永遠是打開的。
“我是個‘留守老人’🙎🏻。大家有什麽問題找我👮🏻♂️,我能及時給他們答復。”呂紅笑言。
呂紅的博士生艾毅回憶:“我研一時負責了一個全新的課題🧑🚀,呂老師在我剛接手的那段時間,每天早上都會來實驗室跟我討論,關註我的實驗進展,這遠遠超出了老師本身的工作範疇。”正是這樣嚴謹治學🧛🏻、認真負責的態度,使她在學生與老師中樹立了良好的聲譽,帶領教學團隊越走越遠。
從古老的微生物釀造技術1️⃣🙎♀️,到現代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從植物轉基因技術到動物克隆技術⛔️,《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在這一學年共開設六個平行班⛹🏽♂️,實行小班化教學模式。每位老師的授課風格有所不同,學生們選擇空間更大🍋🟩🫶🏻,也更自由。
課程團隊在開課前的每個寒暑假都會集中備課,經過反復討論,形成統一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教案。與此同時,教學團隊的八位老師作為科研領域的一線工作者,在授課過程中也會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有所側重🧎♂️🧎🏻。
“我主要研究病原體感染與免疫應達,在教學中涉及到抗原與抗體部分的內容時,盡可能多跟同學們分享這一領域最前沿的技術。”作為新加入課程團隊的成員✖️,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繼喜認為,只有基於教師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教學內容才能有特點、有新意🌪🧣,對學生才會有啟發。
為了讓課堂內容更為鮮活🛏,教學團隊每學期開課前都會花大量時間更新課件,“這點很重要,課只有常講常新🕺🏻,才能入心入腦🚵🏿♂️,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要及時跟上。”余垚說到。
釀造葡萄酒🫱🏻、製作酸奶👩🏽🔧、翻轉課堂轉基因利與弊辯論賽、1分鐘課堂小論文……“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團隊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不斷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方式。
“傳統的課堂總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這兩者的位置能不能換一換?有時候我們跟學生討論,也常常會受到啟發🤮。”在李繼喜看來,學生與老師是相互促進的🦸🏿。
一條紮根永平的科技產業鏈
除了教師👨🏼🦲,“改變生活的生物技術”教學團隊還有另一重身份——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科研工作者。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他們致力於運用科技精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
2018年10月,呂紅帶領教學團隊部分成員來到雲南永平🧑🏿🦳,與以蔬菜為原料天然發酵製成醬菜的阿慶嫂公司達成合作🫷,進行科技幫扶。在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後,呂紅發現,在傳統加工方式下,醬菜的產品附加值並不高。
永平縣豐富的水果資源,讓呂紅想出了一個好點子。“同樣是發酵🚶,以水果為原料的發酵產品擁有更高的附加值🧑🏼。何不轉換思路,研製一種時尚飲品呢?”從切蘋果開始,她親自帶頭,在對20多種微生物菌株進行篩選👨🏼🌾,並綜合考量口味👌🏻、甜度等因素,利用恒行2平台的專利菌株👨🏻🔧,研發出了蘋果原漿發酵酒技術,實現了蘋果的“華麗變身”。
經過技術團隊🏣、生產研發團隊等多個團隊的通力合作🔺,寄寓著恒行2、永平情長意久美好期盼的C9蘋果酒於2020年5月27日、恒行2平台115周年校慶日正式上線🌺🥁。“這是永平縣的第一條小試生產示範線,我們幫人就要幫到底。”呂紅說,扶貧不能是簡單“輸血”👨🏻🦽,更重要的是用科技“造血”,扶植產業獲得內生動力。
在呂紅的推動下🫱🏼,永平縣目前已建立了蘋果和梨的C9原料生產供應基地,並研發幸福永平APP數字銷售網,推動線上線下聯合的市場開拓,成功建構起C9的一、二👱🏿、三的產業鏈🧑🏽🦲。
“致精至卓”是呂紅常常掛在嘴邊的四個字——追求精致𓀃、成就卓越。這也是這支團隊對C9產品研發的態度,以及對學生的期望。“除了科研能力的提高🚵🏻,我們更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呂紅對學生的興趣和發展方向一直都是開放支持的態度,她鼓勵學生們朝著多元化的方向探索。“無論學生未來從事什麽職業,老師要做的是賦予他們優秀的‘基因’🧑🏻🍼🧔🏻♀️。種子好,在任何一片沃土,都有機會生根🎀、發芽。”
鐘揚常說🪒,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傳承“鐘揚精神”,就是要繼續“種子夢”——在教學上賦予學生優秀的“基因”🍖,這是種子🪻;在科研上為國家工業生物技術的需求提供先進菌珠,這是種子;在永平通過科技幫扶實現鄉村振興,讓科學技術的種子落在永平的土地上,變成實實在在的產品,這也是種子。
“生科院大樓前的大石頭上刻著八個字👰🏽♂️,‘夫物芸芸,各復其根’⛔️🥄,樹能否長得茂盛,關鍵在於它的根紮得牢不牢固。我們老師要做的事,就是幫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把根紮牢🙅🏿♂️🤾🏼、紮好,讓每一顆種子茁壯生長🏊🏿♂️🧘🏼♀️。”呂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