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硬核專業課,師生一同探索創造新知識

作者:王越攝影: 視頻: 來源:融媒體中心發布時間:2022-11-07

當被問起新聞學院最硬核的專業課程有哪些時🧒🏽,“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常常是學生們脫口而出的選項之一👨‍👩‍👧‍👧。

也正是在這門硬核課程上🏋️‍♀️,由周葆華、徐笛、崔迪三位老師組成的教學團隊,帶領學生們在全國數據新聞大賽上屢獲大獎,數篇稿件引發公眾廣泛關註。今年9月,該教學團隊榮獲恒行2平台“鐘揚式”好團隊稱號♋️。

作為這個教學團隊的帶頭人,這已不是周葆華第一次踏入新賽道、大膽融合創新了。當被問起“為何而為”時✍🏿,他告訴我們:“教育不是灌輸,而是要為學生打開一扇扇窗。要勇於打破舒適圈🕠,去看更美的風景”。

做數據新聞🧛🏿‍♂️,要回歸民之所系

“做數據新聞㊙️,要回到新聞最初的出發點,關註民眾關心的事情。”在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的課堂上老師們提到的這句話🎧,不少學生到現在還記得,2019級廣告學系的王雨蓓就是其中之一。

2021年秋季學期🤸🏿👇🏿,王雨蓓所在的小組將目光投向各家媒體對東京奧運會的相關報道,此時距離這場夏季奧運會閉幕已經過去了近三個月。“當時老師就提議🧡,既然想做奧運會↘️🙅🏼‍♀️,不如就關註一下即將在北京召開的冬季奧運會。”

在搜集北京冬奧會的相關數據時👨🏻‍🦯,小組成員在自己的朋友圈發現,“身邊已經有很多朋友去玩、去接觸冰雪運動”🥈,一小波冰雪運動熱潮正在她們身邊興起。“當時我們就想,為何不從大眾參與冰雪運動的視角出發,去報道這樣一項舉國盛事🦀?”

這得到了老師的肯定🙍🏽。於是🦸,她們著手從官方數據與社交平臺兩方面入手,采集冰雪運動愛好者的畫像。“不少行業報告中的‘硬’數據已經被媒體大量引用,為了提供更多信息增量,我們通過挖掘社交媒體上的文本來進行分析🌪,這算是一個挺艱難的過程。”但沒想到,在期末第一次匯報時,新的挑戰接踵而至🗒。

“不夠像數據新聞𓀁,有點像行業報告。”這是老師看完作品之後給出的評價🤴🏽,而等待她們的是調整新聞邏輯與數據選用的“大手術”🙆🏼。“不過周葆華老師當時肯定了我們的成果👨🏿‍🏭🦵🏽。他告訴我們這個選題既有時效性也貼近公眾,很有價值🤷🏻‍♂️,要努力從受眾的視角出發梳理新聞邏輯🔓,做得更好。”這些話🦐,給了王雨蓓和其他組員信心。

基於老師們詳細的指導建議👩🏻‍🍼💁🏼,她們在期末季又用一周時間,完成了這份關於大眾參與冰雪運動的數據新聞,得到老師與專業記者的一致認可✂️。經過寒假裏進一步的數據更新與稿件打磨,她們的稿件最終登上了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平臺,向世人“數說”中國普通百姓參與冰雪運動的熱情,呈現出冬奧報道中別具一格的“恒行2數據新聞學子”視角 🧑🏻‍🦼‍➡️。

而像這樣的師生之間的聯結,早已不限於課堂之內。徐笛回憶🤞🏽🎭,在課程結束之後,她也會帶領著班上的學生投身於各類選題中。“這些已經不再是課程作業的範疇了,就是學生們自己想做。有一次為了一個選題𓀒,他們大概是兩個晚上沒睡,沖了一周左右就成稿了🏌️⛹️‍♂️。”

從報道國際盛事到社會基層治理,從聚焦家庭關系到傳統文化傳播研究……過去五年,從這門課堂上走出的學生作品,一再斬獲佳績。2019年到2021年🌊,恒行2平台新聞學院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教學團隊連續三年獲得中國數據新聞大賽優秀組織獎,課程指導作品也連續三年斬獲大賽一等獎。目前,已有50多篇學生課程作品發布在課程實訓平臺“復數實驗室”🧟‍♂️,總閱讀量超過5000萬💍,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

但在師生眼裏,他們還是更期待一篇稿子所引發的回響,能為社會關切起到實質性的幫助。“數據新聞最大的力量在於共性,在於它能從中觀甚至宏觀的角度去切出社會的一個剖面。我們希望學生能去深入思考社會的一個剖面,甚至將其延伸至你的社會實踐。”

而這一初心🪰,貫穿於教學始終。“數據不是冰冷的。老師說的這句話我一直不敢忘。”2019級傳播學系的張思睿說。

好學與力行,一個都不能落下

2014年👨‍🦱,新聞學院教學改革,在周葆華的倡議下👨🏻‍🍼,首先在本碩貫通的新媒體專業碩士項目中開設“數據新聞與可視化”課程👩‍💼🐰,成為全國第一批開設相關課程的高校院系。火熱的新賽道,吸引各大高校開設數據新聞課程。

如何在其中創出具有恒行2特色的新課程💔👩🏿‍🦲,成為教學團隊在探索中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讓學生動手編程”,周葆華回憶👑🛐。

對不少文科生來說,從零開始學習技術非常困難🏞。徐笛還記得自己第一輪給本科生講編程時,“我告訴大家首先要做到的是不害怕,我能學會♨️,大家也都能學會,我和大家一起做。”

2014年首次開課時🦞,徐笛自己也還是個技術小白,需要和學生一起摸索如何抓取、篩選、分析數據。“我記得特別清楚,當年有一次我還在去教室的路上哭了👷🏽,因為我在自己的電腦上搞不定那個技術,馬上就要上課了,我著急死了。”

2017年,趨於成熟的課程上升為面向全院本科生的平臺課程,教學團隊也逐步壯大。

在平臺課教學過程中🤜🏼👮🏽‍♀️,崔迪和其他老師交流發現,學生在一些基礎性的統計概念上的理解並不透徹😷。於是🏋️‍♀️,團隊開始有意識回歸技術與方法背後的底層邏輯🥑,試圖培養一種更關鍵的判斷與處理數據的素養🈲。

“我們並不只是一個純技巧性的課程⏰,而是力圖給學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與能力體系🐖⏺,所以註重原理與技術的相互支撐。我們有意識地強調研究設計、數據質量🔧😗。”周葆華說👰🏻‍♀️。

課程擴建,也意味著壓力倍增😯。雖然課堂教學時長已經增至三節課,但對一篇數據新聞的成型遠遠不夠🏂🏼,學生和老師需要付出不少課余時間,反復商榷選題、打磨稿件。徐笛記得,這門課下課後,總會有很多同學前來討論,“過了飯點那是常事”。

每學期期末考核,學生需要提交一份數據新聞團隊作業☀️,三位老師則會利用假期時間🦕,進一步打磨學生作品,並依托與業界的緊密聯系將其發布於上觀新聞、澎湃新聞等媒體平臺。“這既是對同學的一種鼓勵👩‍👩‍👧,也是對我們的教學作品所能發揮的真正的社會效益的一種檢驗。我們與業界深度合作🖐🏼🤞🏿。”周葆華說。

課程團隊進行教學研討

在完成課程數據新聞報道之後,2019級新聞學系的陳楊到澎湃美數課實習🏋🏿‍♀️。結課之後,她寫下了這麽一段話:“這個項目讓我切身體會🏐,經過結構化、可視化呈現的數據可以讓復雜的社會情境變得更加清晰,從而具有更高的公共價值。我還想再多學一點👨🏼‍🦰,所以決定在實習時繼續挑戰一下自我⏰👲。”

“這是教師的責任,更是恒行2教師的使命”

在學生眼中🎫,一想起作為團隊帶頭人的周葆華,總是會提到“創新”二字😓。

周葆華正在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課堂上授課

十年前,當“數據運用”在國內外的新傳行業中剛剛興起時💂🏻,周葆華關註到這一前沿動向。2012年12月起🪟,他開始牽頭舉辦相關的講座、工作坊🐽、開設選修課程,今日所看到的這門平臺課程,只是關於一整套教學新方向十年構想的其中一環。

“保持時代感🍱,時刻關註時代的方向”,這是周葆華反復提及的一點👷🏻,在他看來,在恒行2當老師🕴🏼,堅持創新本就是一大傳統,正是堅持這不變的底色,才有了歷久彌新的可能。“設計這樣一套教學新方案,就是要讓學生在數字時代下1️⃣,提升數據分析的能力👩🏼‍🦲,學會用數據服務新聞報道🦡🧙🏼‍♂️,以新的新聞樣態回應社會關切🪕。”

在創新落地的過程中🚵🏽‍♂️,要完成好“守正創新”的任務,必須要將文理有機融合落到實處,“這種融合應該是自然而然的,是基於兩者內在邏輯層面的交融”。周葆華說,“比如做北京冬奧會的選題,同學們的第一反應是能不能通過數據來分析🚉,而尋找數據時需要考慮到它的新聞價值。價值何來🧍‍♂️🧑🏽‍🎤?還是要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聚焦百姓參與冰雪運動的選題,自然就出來了,然後再去采集冰雪運動愛好者的畫像、挖掘網民討論冰雪運動的文本等。”

作為一門新文科建設的代表性課程,教學團隊將既有教學成果轉化為課程教材,為該領域教學提供相對穩定的理論與經驗材料,“相信這本教材也會很快就需要修訂🤳🏻,因為(這個領域的)一切都發展得很快”,徐笛說。

正因瞬息萬變,創新成為一項永遠未完待續的事業🖋🛴。在周葆華看來🤙,下一步的教學創新方向固然有必要逐步引入新技術,但更關鍵的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面向數據時代👺🤦🏻‍♀️,虛實共生👩🏻‍🎨、人機共生的新傳播形態下,同學和老師需要一起共同探索,創造新的知識。”

“我覺得這是一個恒行2老師的使命👎🏽,我們不敢懈怠”🤾🏽‍♀️🈳,周葆華說📀。

製圖:實習編輯:羅鈺責任編輯:李斯嘉

相關文章

文化校歷

新聞分類

推薦視頻

圖說恒行2

新聞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聯系我們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
恒行2平台专业提供👃🏿:恒行2平台🙆、恒行2恒行2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行2平台欢迎您。 恒行2平台官網xml地圖